实验室
CAC 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探究当今艺术、设计、科学、技术及其对全球当代文化和社会影响的场所。通过艺术实践、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我们实现了创造性的过程,从而产生了具有复杂制作和学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实验室是一个流动的空间,鼓励将艺术实践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在这里,艺术与技术汇聚成一个当代实验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不受主流文化思想、技术压力和经济转移的影响。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研究 | 创作
当代技术现实已呈现出一种饱和状态——人工智能、传感网络、预测性算法,以及运行于行星尺度与微观时间维度的提取型基础设施,正广泛渗透我们的生活。然而,一个尚未被充分探讨的问题是:这些技术是否可能被重新调校?不是为了优化效率或加速扩张,而是为了感知纠缠、解码非人类存在,并在与不确定性、衰变与生成共处的过程中,激发新的能动性与创造力。
正是在这一技术形态的复杂演化中,CAC的“研究与创作”项目(Research and Creation, 简称R/C)以批判性的角度和创造性的路径,将“生理-地理-共生体”(Bio-Geo-Symbio)作为方法框架,正式启动新一阶段的工作,旨在为其策展与实验项目注入一种生态哲学视野下的研究动能。
这一命名本身也体现出一种语言上的“转置”(transposition):将Bio–Geo–Symbio 转意为“生理–地理–共生体”,意在将原本源自特定科学语境的术语,转化为一种更具过程性、关系性与本体论指向的表达方式。“Bio”从“生物”(对生命体的分类)转向“生理”(生命的内部过程与感应维度),强调活力作为一种调节与感知的体现;“Geo”从“地质”(作为惰性物质的地球)转向“地理”(作为空间关系与栖居地形),突出了与地方性和运动之间的缠结关系;最终,“Symbio”被解读为“共生体”,将共生从一种单纯的互动关系转化为一个复合的、共同生成的生命体。这一系列转化共同建构出一个回应当代生态哲学与后人类思想的概念框架,在其中,生命、地球与共存被重新想象为动态的、互依的,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形式。
“生理-地理-共生”框架关注生态与技术危机的迫切性,它将生命与非生命、有机与硅基存在共同视为一个整体文化地景的组成部分。该框架鼓励生成式、实验性、嵌入式的回应方式——这些方式根植于空间、关系与共享未来之中。
R/C通过将艺术创作与研究方法结合,推动实践导向的知识生成路径。它将文化与技术的探询视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而非特定工具的使用。R/C秉持“与他者共作”(Do-It-With-Others)的理念,试图打破僵化的知识结构,推动参与式、草根性的创新形式。
💻 R/C 的核心研究方向如下:
– 基础设施_代码、电缆、电路、细胞
我们持续审视并维护数字、社会与(超)自然基础设施的运行机制,通过数据采集、收集、共享与保存的过程,探索网络化系统中的复杂性、相互依存关系与纠缠结构。
关键词: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自然网络与过程
– 界面_亲密、即时、扰动
我们设计的人机界面旨在挑战主流输入/输出范式,消解了人类、非人类与机器交互之间的边界。我们致力于发展DIY、对抗性与后直觉式的界面实践,挑战标准化逻辑,并激发非二元的干扰和流动。
关键词:人机交互界面、面向对象的计算、永续计算、非二元界面
– 工具_感知、替代、共生
我们聚焦技术如何调解感知与现实。通过联觉、感官替代、生物拟态与生物反馈等实践,我们质疑工具在延展认知的同时,如何促成跨物种的共生关系。WiFi 的气味会是什么?
关键词:神经网络、跨物种智能、波粒二象性
– 交互_包容、沉浸、迭代
技术既非单一也非中性。R/C 关注其多重形态,认为技术始终在多元认识论框架与在地实践中被塑造。我们将“迭代”视为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更是一种持续性策略——每一个项目都为下一个提供能量输入与方法养料。
关键词:共创、共感、共居、本土知识、开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