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钰涓 | 讯息、程序、系统——数位艺术的美学讨论

27

【专题讲座】曾钰涓 | 讯息、程序、系统——数位艺术的美学讨论

时间:2015.9.5(周六)15:00-16:30

讲者:曾钰涓

语言:中文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本活动免费,欢迎各位参与,点击此处预约讲座。

关于讲座

数位科技影响了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发展,艺术家存在于此与科技共生的环境当中,数位科技不仅仅是工具、媒材与媒介,也影响艺术家思考模式与创作主题,科技成为作品主体。因此,与其他传统艺术创作相比较,数位艺术的美学改变了吗? 我们要在何种理论基础下去讨论数位艺术? 1968年Jack Burnham发表《Systems Esthetics》提出以“系统”作为艺术创作的逻辑性思考程序,以软件(software)与硬件(hardware)词语,来建构其艺术哲学思维。1970年《The Aesthetics of Intelligent Systems》则进一步阐释系统美学,提出以四种面向:艺术创作中的讯息传递;艺术的程序过程;观者的角色变化;环境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讨论智慧系统的美学意义。他更提出艺术家的工作不再是去生产美丽的静态作品,反而必须意识到科技进步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并参与研究与制造,艺术家必须成为思想家、道德论者、教唆者、远见者,而且必须去鼓吹观众去关切这些问题,去考虑系统内与系统外之目标、范围、结构、输入、输出与相关行为。此次演讲,将以Jack Burnham系统美学(System Aesthetics) 为理论基础,介绍其于1970年策划的展览“Softw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s new meaning for Art”,分析与讨论经典作品,重新思考观者与艺术家对于数位艺术的态度,应该跳脱由单纯的视觉美感、形式呈现的经验呈现,思考数位艺术的美学,是存在于讯息传递过程中,程序与连结控制之中,所建构的整体系统关系之间。

关于讲者

曾钰涓
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副教授
数位艺术基金会监事
台湾女性艺术协会常务理事
台湾科技艺术教育协会理事
数位艺术家与策展人。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数位互动艺术创作与理论,博士论文题目为“当代数位互动艺术之特质”。以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技术哲学”的“工具论”与“本质论”为观念架构,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数位互动艺术的根源、观念与论述,重新分析艺术史中的艺术与科技、九零年代以后的西方数位艺术,台湾数位艺术。并在此脉络下,提出数位互动艺术创作具有控制论的基本三种特质:“程序、编码与执行”、“随机、自动化与衍生”与“逻辑、程序与系统”。
1998年即开始从事数位艺术创作。2002年开始,开始以网络互动形式进行互动艺术创作。2003年思考数位时代中“人”的存在状态,以一系列作品讨论此由科技构筑的系统,集合众人生活、生命与生存的所在。2002年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发表《Let’s Make ART》个展,是台湾第一个于美术馆所进行网络及时互动创作。2005年与2006分别以《Immersing ME》《Flow》获选参展发表于ACM Multimedia国际研讨会。2007年《Who系列作品创作》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科技艺术创作发表补助项目竞赛荣誉,并于2008年5月与7月成果展览于台北凤甲美术馆与国立台湾美术馆。2008年作品《Flowerman》与《All Ways- O’s Chatroom》获选发表于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Arts, ISEA) 。2008作品Flow以论文形式,发表于Leonardo国际期刊。

2010年,参与台湾数位艺术脉流计划,于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策划了“脉波壹:‘身体、性别、科技’数位艺术展”。2011年策展新北市“光子+, 2011新北市科技艺术国际交流展”讨论以光为主体的讯息传递意义,同年主持创作“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表演艺术团队创作科技跨界创作计划:露希安娜娜的晚餐计划”。2012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研究出版“生命的对话-陈澄波与蒲添生”(蒲添生雕塑纪念馆编)一书,并参与Leonardo国际期刊之国际数位艺术白皮书撰写计划,同年策展女艺会“身体意识-台湾新媒体艺术女性创作者联展”,并赴日参与“2012 ACM Multimedia国际研讨会”发表《露希安娜娜的晚餐计划创作计划》。2013年受邀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艺术馆举办个展,是该校2013 年度聘请短期境外专家重点项目,由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