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 · 夏令营 | 数字身份
日期:2021.08.09 – 13
导师:曹达旭、维塔斯•扬卡乌什卡斯、罗若冰、倪洋
语言:英语/中文
参与者年龄:14-18岁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活动票价
普通票 3000元
早鸟票 2600元
(7月25日晚23:30截止)
CAC会员 2400元


过往工作坊参与者们的成果 © Vytas Jankauskas
过往工作坊中探索脸部及情感识别系统 © Vytas Jankauskas
曹达旭,工作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维塔斯·扬卡乌什卡斯(Vytas Jankauskas)是一位艺术家、设计师和研究者,他的研究关注新兴科技如何渗透并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数据所有权、数字公民、社交媒体和它们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他目前是CAC_实验室的研究/创意主管,纽约大学交互通讯项目(ITP)助教。
https://vjnks.com/
罗若冰是一位涉及多学科的艺术家、写作者与程序员。她目前正攻读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她的艺术实践从精神与科学的视角去探索光、记忆、语言及心理的接合点。
倪洋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设计师,主要的工作方向为叙述性设计、视觉无障碍设计、新媒体艺术和大漆艺术。他也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作符合不同场景需求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曾在德国科隆家具展、荷兰设计周与荷兰设计艺术博物馆等展览展出。
第1天
对 “数字自我” say Hi!
11:00 – 12:30 我是谁?
课程介绍 & 破冰
13:30 – 17:30 我在网上是什么样子?
从社会期望到数字系统的角度,介绍“数字自我”的概念、定义和当今社交媒体的运作方式。
概念化 —— 媒体艺术/设计学校如何受理学生项目;调查研究、头脑风暴、起草想法。
第2天
训练网络摄像头
11:00 – 12:30 实体到数字(材料实验室#1)
机器如何看待我们?使用实体材料进行实验并制作原型机,用以测试计算机寻找人类的能力(面部、情感、图像识别)。
13:30 – 17:30 云端的我(数字实验室 #1)
将人脸视为数字实体 —— 介绍基本编码、创建面部滤镜。
第3天
欺骗网络摄像头
11:00 – 12:30 实体到数字(材料实验室#2)
我们如何通过可穿戴设备和面部改变来混淆机器的感知。
13:30 – 17:30 云端的我(数字实验室 #2)
继续研究面部滤镜。
第4天
项目制作
11:00 – 12:30 我想说什么?
如何根据兴趣、技能和可调动的工具制定创意项目。从草图到场景,从项目可视化到对数字自我的评价反思。
13:30 – 17:30 创意实验室。
根据之前所学到的的工具制作一个项目。
第5天
展示
11:00 – 12:30 记录
如何记录项目?如何介绍它并找到合适的展览形式。摄影、视频和简单的展览设置。
13:30 – 17:30 布置
搭建项目展览。
17:30 – 19:00 傍晚
向亲友展示。
NOXX专注对下一代青年科技艺术创想者与践行者的培养。作为致力于科技艺术的留学与K12教育机构,NOXX 鼓励更多青年以技术、美学和情感为媒介,去观照自身和世界,创造关乎人类未来的众多可能。
“DAVIA惟意国际教育”是面向青少年的国际化创新教育机构,企业秉承“探索万物·创造未来”的教育理念,为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而努力。我们是由来自哈佛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全球顶尖院校的充满热情的建筑师、艺术家等组成的国际领先的综合创新教育团队。基于STEAM教育体系,我们致力于高品质青少年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