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工厂17

嘉宾:etoy.Zai(Michel Zai)、刘妍、顾灵

时间:2014-09-13  16:30 ~ 2014-09-13  18: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101)

CC 2014 SIMP Project

主持:颜晓东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中文

“新谱计划”(SIMP Project)由策展人颜晓东、新媒体艺术家吴珏辉于2013年6月在中国杭州联合发起。该计划通过关注当下艺术及其相关领域中原创工作的“态势”(Situation),原创个体(或团体)于其所身处的业态环境,以及更广泛社会因素间的彼此“介入”(Intervention),来持续地收集、分析和转换上述“态势”与动态“介入”的“映射”(Mapping),如此循序渐进,以期能对艺术创造的“远景”(Perspective)有所洞察。 新谱脱口秀是该计划于同年推出的一档育乐节目。

第二季脱口秀,将探测点进一步深推至创造力(在今天)的来源和基础:个人或创新群体需要如何建立(或在内部分担)可支撑自身运营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应该如何在财务、版权(原创成果)的保留与分享,内部秩序的建立,以及对外关系维建等等这些方面进行自我管理,以便最大程度的保留思想的独立与行动的自由…

第二季第一期,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瑞士艺术家etoy.Zai(Michel Zai)、创新领袖及社会企业家刘妍,以及来自英领馆文化教育处的顾灵。而对话的入口,恰恰是由Zai参与创建的etoy.CORPORATION,一个跨越艺术、科技与社会的创新群体。事实上他们以真正股权公司的模式运作,从不出售作品,而仅可通过参股,获得其所创造的整体文化价值的分享权。在1999至2000年间,通过联合全球总数近1800名的律师、骇客、记者、学者、企业职员与艺术家,etoy最终赢得了“玩具战争”(TOYWAR),从一个当时市值数亿美院的最大的在线玩具销售公司eToys.Inc.,手中保卫了自己的名字… 这个团体的工作与经历显然是极富启发性的,那么在今天,他们如何看待自身,又正面临哪些新的问题或挑战?

关于嘉宾:
etoy.ZAI (Michel ZAI),是一位瑞士艺术家,教授,也是etoy的联合创办人之一,并于1996年至2009年间出任运营总监一职。Zai毕业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拥有视觉传达专业硕士学位。他曾为瑞士国家电视台工作,后于1992年联合创立了名为“HIRN-lein”的电话娱乐服务公司。除了推动etoy.CORPORATION的事业发展,他也为大学与其他商业客户服务。2003至2009年间,他是ECAL(位于瑞士洛桑的艺术与设计大学)下设“媒体与交互设计”单元的主任。目前,Zai已经称为父亲,并参与准备etoy首个回顾展的全球巡展,包括亚洲、欧洲以及美国。此外,他还在为瑞士巴塞尔的FHNW艺术与设计学院准备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
www.etoy.com

刘妍,在中国与荷兰拥有超过15年作为创新领袖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者的丰富经验。她曾创办并管理一家名为Ask Lab的社会企业,通过联合创新(co-creation)以及实验性学习的方式,将人才和创意,与那些面临挑战的商家联系起来。在此之前,她还创办了新单位,一家落户上海的联合办公中心、国际性的创新网络,该中心曾被《快公司》誉为“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10家企业之一”。她以“知识共享模式(Creative Commons)”在苹果线上商店发布自己的著作《Coworking Manual》,以此帮助那些热心于联合办公的人们创立自己的企业。此外,她还曾作为评委会成员,参与2011至2012年度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Prix大奖,数字艺术与社群项目奖项的评选工作。

顾灵,从事艺术写作、笔译与口译。现任英领馆文化教育处(British Council)中国数字艺术主管,兼任燃点(Randian-Online)驻上海编辑,曾任上海外滩美术馆发展宣传主管。文章发表于多家艺术杂志,译著有《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等。闲时看书玩耍下厨瑜伽。她的个人网站地址:linggu.org

关于主持
颜晓东,媒体艺术策展人、制作人。2013年12月至今,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执行总监。

格式工厂16

嘉宾:欧隆·卡兹(Oron Catts)

时间:2014-09-07  14:00 ~ 2014-09-07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由于本工作坊名额有限, 我们将保留决定权,选择有相关经验或专业背景的人士优先参与。请通过邮件预约申请: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来信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预约人数)。

工作坊介绍:
组织培养和再生生物学等问题通常是针对生物医学研究、运用所进行的讨论。然而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一个转变,即人们开始从消费类产品、艺术与设计的角度参与这两大问题的探讨。这个工作坊将集中审视和探索试管肉和皮革的培育、生物操控界面和生物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探索性设计等领域以及当今艺术创作的一些新手段。欧隆?卡兹将向大家介绍他在非医用领域组织培养的丰富经验,讨论这些新的运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未来将可能如何发展。在避免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姿态的同时,工作坊也将突出探讨一些因再生生物学在非医用领域的运用而产生的哲学和伦理问题。

关于指导:
欧隆·卡兹(Oron Catts)是西澳大利亚大学,解剖学、生理学和人类生物学学院,卓越生物艺术中心SymbioticA的主任。
欧隆·卡兹是一位艺术家、研究员和策展人。他1996年的先锋艺术研究作品《组织培养和艺术计划》(Tissue Culture and Art Project)是生物艺术领域的重要作品。他于2000年创办SymbioticA,即一个依托于西澳大利亚大学解剖学、生理学和人类生物学学院的艺术研究中心。在卡兹的引领下,SymbioticA曾赢获2007年Prix Ars Electronica在混合艺术领域的金尼卡奖,西澳总理科学奖,并于2008年获得卓越中心的称号。2009年,卡兹被Thames & Hudson列入他们出版的《60个塑造我们的创新人士》一书的“超越设计”板块,并被英国Icon杂志评为“创造未来且转变设计方法”的20位设计师之一。

格式工厂14

嘉宾:乐大豆(Davide Quadrio),朱晓闻

时间:2014-09-06  14:00 ~ 2014-09-06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中文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讲座:
404艺术不够!远远不够!》是由策展人乐大豆、电影制作人洛特·史普瑞(Lothar Spree),及影像艺术家朱晓闻于2007年开始历时四年合作完成的采访四十位上海艺术家的纪录项目。他们的访谈内容并不围绕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关注艺术家们如何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兴社会里认知自己的行为、角色和位置。这个项目试图通过展现各种不同的主观立场,来描绘出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轮廓。访谈的目的不在于展现尖锐的批评,或是对艺术想象力的党派式分析,而是以城市作为主体,为观众提供一个有启发性的切入点,借以呈现上海——这座当代世界最振奋人心的大都会之一。

目前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于AVIE系统上)展出的是该项目的互动全景版本,由朱晓闻、洛特·史普瑞及来自德国卡尔斯鲁艺术与媒体中心全景实验室的贝恩德·林德曼(Bernd Lintermann)联合制作完成。

本次活动不仅仅是一场讲座,也是七年后的重聚,当初的采访者乐大豆、朱晓闻,与受访者(部分将受邀到场)将一同回顾《40+4》的诞生过程,并再度通过《40+4》中所涉及的问题,来对照和探讨“上海艺术制造”近些年来的变迁。

关于讲者:
乐大豆(意大利),是一位生活在中国的制作人和策展人。他在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创办了自主创新的非营利实验室,作为一个培养本地当代艺术现场的平台,并在此领导了十年之久。2007年乐大豆创建了ArtHub亚洲(www.arthubasia.org),一个制作和策划代理机构,活跃在亚洲和世界各地。他目前任教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他是米兰当代艺术展馆(PAC, Pavilion of Contemporary Art of Milan)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也是位于马赛的艺术机构“场景44”的艺术总监。

朱晓闻(中国/英国),是一位媒体艺术家、策展人、作者,现居英国伦敦。她擅长用诗意化的视觉语言传达质疑性的社会思考和对媒体美学的探究。她的创作媒介混合了纪录影片、实验影像、行为艺术和录像装置——通过对视觉传达不同方式的研究,创造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全球化而又具有私秘性的对话方式。她是首届清华大学与荷兰V2动态媒体艺术中心联办TASML艺术驻留奖的获得者,也荣获Marylyn-Ginsburg艺术硕士驻留奖。她曾是德国卡色鲁尔媒体艺术中心和荷兰鹿特丹V2不稳定媒体艺术机构的驻留艺术家。
格式工厂15

格式工厂13

嘉宾:西蒙·茅尔

时间:2014-09-03  19:00 ~ 2014-09-03  20: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持:李振华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你(自己)的方式

身为瑞士苏黎世市立Helmhaus艺术中心总监及策展人,由于展馆资金主要来自苏黎世市政府的拨款,西蒙·茅尔得以独立于艺术市场策划展览。他对本土艺术界持有高度热情,并以其独特方式开展研究。苏黎世位于瑞士中心,仿佛是一个微缩的艺术世界:艺术界中的关键人物,如哈拉德·泽曼,比切·库伊格,与小汉斯(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皆是苏黎世人。苏黎世有许多艺术家坚信自己未被赏识。社会关系或许就是全部——而许多好艺术家并没有好人缘。

西蒙力图自己做决定。他认为艺术市场由西方世界主导,但这其实只是艺术的有趣运动中的一部分而已。西蒙期望鼓励中国同行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从事艺术工作:不必过于依附西方标准,而是在新的环境中开创自己的传统。建立品质标准。以纯正的亚洲感到自豪——不孤立,而是与所有文化的精华相联系。在这次的见面会中,他会分享一些误会的故事,比较亚洲与西方艺术家工作的条件。他相信西方根本不是天堂。没有精神追求,一味追求金钱是一种病态。不应盲目跟风,应当认清:它其实是地狱,而非天堂。总之,西蒙希望强调的是:建立你自己的艺术体系,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世界!

关于CAC见面会:

这个新的系列由李振华先生发起并策划,主要与那些来自机构的工作者有关,通常涉及到我们经常提及的领域如:美术馆、策展人和艺术体制。与来自主流艺术体制的工作者和建设者的交流,可以让我们理解如何在当下保持独立、自主和自由。通过更多、更好的了解这些机构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运营理念,我们得以借鉴和思考如何在今天推动具有实验性的新的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尽快建设起更为良性的机构文化。CAC见面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能让艺术体制的建设者同样在交流中受益,为未来的艺术体制更好的贯通中、外,以及融合主流与独立的态度做出尝试。

关于嘉宾:

西蒙·茅尔(Simon Maurer),生于1964年。1983至1993年间作为一名艺术家从事创作,1991至2001年间身为艺术评论家从事写作,2001至2012年间出任苏黎世市政府艺术厅执行厅长,自1983年起在不同艺术馆担任(联合)策展人至今。西蒙·茅尔现为苏黎世市立Helmhaus艺术中心总监及策展人。

关于主持:

李振华(中国/瑞士),1996 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 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 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2014年将担任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国际展览《数字革命》(DigitalRevolution)的顾问和推荐人。曾主持编撰的艺术家个人出版物有:《颜磊:我喜欢做的》(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出版物)、《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2010 年)、《冯梦波:西游记》(2010 年)、《杨福东:离信之雾》(2009 年)等。出版有个人艺术评论文集《文本》(2013)。

格式工厂12

嘉宾:马克·格洛依德

时间:2014-09-02  19:00 ~ 2014-09-02  20: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持:李振华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对于影像媒介的探索,不仅可与绘画、雕塑等经典艺术形式相结合,从而多年来形成了一体化的艺术语汇;甚至,移动影像既已成为一般艺术实践所无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展览与影像系列一再提示我们多元艺术之间强烈的联系与呼应,而影像生产又是如何同艺术生产紧密交织,并由此明确了影像开始对艺术所施加的重要影响。即便新出现的影像形式都能波及广泛的历史之辩,诸如模拟之于数字进程,低科技之于高科技,原创之于同化材料,纪实之于虚构等。

随着私人藏家与美术馆机构对影像收藏的兴趣日益浓厚,影像艺术的审美视野也显而易见。从所谓正统与自省的僵化结构中挣脱出来的艺术之辩正在获得新的潜能。

本次见面会,马克·格洛依德将探讨上述影像与艺术思辨之新动态,并深入观察艺博会、学院中最新发生的讨论与发展。

关于CAC见面会:

这个新的系列由李振华先生发起并策划,主要与那些来自机构的工作者有关,通常涉及到我们经常提及的领域如:美术馆、策展人和艺术体制。与来自主流艺术体制的工作者和建设者的交流,可以让我们理解如何在当下保持独立、自主和自由。通过更多、更好的了解这些机构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运营理念,我们得以借鉴和思考如何在今天推动具有实验性的新的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尽快建设起更为良性的机构文化。CAC见面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能让艺术体制的建设者同样在交流中受益,为未来的艺术体制更好的贯通中、外,以及融合主流与独立的态度做出尝试。

关于嘉宾:

马克·格洛依德,是一位全球知名的策展人与艺术评论人。他致力于图像、科技、空间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动感碰撞,如艺术和建筑,艺术和影像,影像和建筑。他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如今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德雷斯顿艺术学院。自2013年至今,他担任苏黎世ETH助理教授。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格劳德既已开启策展生涯。他作为客座策展人在2007策划了孟买/班加罗尔的实验艺术节,他还是克诺克/比利时的“静/动/静——艺术中的幻灯史”展览策展人。自2008年至今,他是巴塞尔艺博会影像单元的策展人。他的其他国际策展项目包括柏林当代艺博会(柏林2010-2012),自我(重)定位(汉堡Y8),以及影像项目“美术馆之外——投影艺术”(柏林汉堡火车站)。最近,他围绕观念艺术家汤姆·马里奥尼的创作策划了展览“汤姆·马里奥尼——行动1959-2014”

他的写作发表于Fantom、Texte zur Kunst、Parkett、Art in America,以及X-TRA杂志等专业媒体。2014年由Fink Verlag出版的《Farblicht. R?ume.》是他的最新著作。

马克·格洛依德目前生活、工作于德国柏林和瑞士苏黎世。

关于主持:

李振华(中国/瑞士),1996 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 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 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2014年将担任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国际展览《数字革命》(DigitalRevolution)的顾问和推荐人。曾主持编撰的艺术家个人出版物有:《颜磊:我喜欢做的》(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出版物)、《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2010 年)、《冯梦波:西游记》(2010 年)、《杨福东:离信之雾》(2009 年)等。出版有个人艺术评论文集《文本》(2013)。

视频:

http://v.qq.com/page/g/t/4/g0137qoryt4.html

格式工厂11

嘉宾:瑞托·图瑛

时间:2014-09-01  19:00 ~ 2014-09-01  20: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持:李振华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这个新的系列与那些来自机构的工作者有关,通常涉及到我们经常提及的领域如:美术馆、策展人和艺术体制。与来自主流艺术体制的工作者和建设者的交流,可以让我们理解如何在当下保持独立、自主和自由。通过更多、更好的了解这些机构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运营理念,我们得以借鉴和思考如何在今天推动具有实验性的新的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尽快建设起更为良性的机构文化。

CAC见面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能让艺术体制的建设者同样在交流中受益,为未来的艺术体制更好的贯通中、外,以及融合主流与独立的态度做出尝试。

这个系列由李振华先生策划发起,并引荐第一期的三位来访者,其中第一场的嘉宾是来自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瑞托·图瑛(Reto Thüring)。

关于嘉宾:

瑞托·图瑛 (Reto Thüring), 自2012年起任职于克里夫兰美术馆,主管当代艺术馆藏、展览规划与“变形站”项目(the Transformer Station)。图瑛于2011年获巴塞尔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探讨了16世纪威尼斯肖像画。自2004年,他身兼艺术家、策展人、编辑与艺术评论人,致力于当代艺术工作。2007年,他参与创办了“要艺术”学社(the association Kunstwollen)。2008年,加入里恩艺术空间(Kunstraum Riehen)的展览委员会,并策划了群展“追踪现实”(Tracing Reality, 2009)与“追逐梦想”(Chasing Dreams, 2010),以及Emilie Ding,Karin Hueber,Boris Rebetez与Bernhard Hegglin的个展(2011/2012)。此外,他还策划了Josse Bailly个展(2011),在冯巴萨车库(Von Bartha Garage)举行的群展“墙地之件”(Wall Floor Piece, 2011),克林根塔尔展览中心(Ausstellungsraum Klingental)的“杀死所有妖怪”(Kill All Monsters, 2014);并参与策划了群展“如果我有八小时砍倒一棵树,那我会花六小时磨快我的斧子”(If I had eight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 would spend six sharpening my ax, 2012)。近期在克里夫兰美术馆的项目包括来自Martin Creed,Fred Wilson,Janet Cardiff,艾未未,Damián Ortega的个展及装置,及在“变形站”举行的群展“独角兽”(The Unicorn)。今年的展览计划有Jennifer Bartlett的个展,包括了艺术家的三组纪念碑式的大型创作;还有对Julia Wachtel的首个由机构主持的研究型回顾展。

关于主持:

李振华(中国/瑞士),1996 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 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 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2014年将担任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国际展览《数字革命》(DigitalRevolution)的顾问和推荐人。曾主持编撰的艺术家个人出版物有:《颜磊:我喜欢做的》(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出版物)、《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2010 年)、《冯梦波:西游记》(2010 年)、《杨福东:离信之雾》(2009 年)等。出版有个人艺术评论文集《文本》(2013)。

视频:

http://v.qq.com/page/r/s/h/r0137zk7rsh.html

格式工厂10

嘉宾:瑞托·图瑛、马克·格洛依德、西蒙·茅尔、李振华

时间:2014-09-01  ~ 2014-09-03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这个新的系列与那些来自机构的工作者有关,通常涉及到我们经常提及的领域如:美术馆、策展人和艺术体制。与来自主流艺术体制的工作者和建设者的交流,可以让我们理解如何在当下保持独立、自主和自由。通过更多、更好的了解这些机构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运营理念,我们得以借鉴和思考如何在今天推动具有实验性的新的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尽快建设起更为良性的机构文化。

CAC见面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能让艺术体制的建设者同样在交流中受益,为未来的艺术体制更好的贯通中、外,以及融合主流与独立的态度做出尝试。这个系列由李振华先生与CAC共同发起。第一期的三位来访者分别是:瑞托·图瑛(Reto Thuring)、马克·格洛依德(Marc Glode)、西蒙·茅尔(Simon Maurer)。

CAC见面会 第一期

2014/9/1 – 2014/9/3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THE ENCOUNTER: 瑞托·图瑛 x 李振华

2014年9月1日|19:00 – 20:30

 

THE ENCOUNTER: 马克·格洛依德 x 李振华

2014年9月2日|19:00 – 20:30

THE ENCOUNTER: 西蒙·茅尔 x 李振华

2014年9月3日|19:00 – 20:30

本期嘉宾:

Reto Thuring|瑞托·图瑛,于2012年参与到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他负责整体美术馆在当代艺术领域馆藏,以及展览安排,同时还兼任另外一个文化机构“变压器中心”的展览安排。

Marc Glode|马克·格洛依德,电影历史学家与评论家,曾策划多项有关电影艺术的影片系列。格洛依德曾先后于德国自由大学、德累斯顿美术学院,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目前为苏黎世科技大学讲师。格洛依德出版过多本著作,自2008年起,为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影像单元策展人。

Simon Maurer|西蒙·茅尔,1983至1993年间作为一名艺术家从事创作,1991至2001年间身为艺术评论家从事写作,2001至2012年间出任苏黎世市政府艺术厅执行厅长,自1983年起在不同艺术馆担任(联合)策展人至今,现任苏黎世市立Helmhaus艺术中心总监及策展人。

关于主持:

李振华,1996 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 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 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2014年将担任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国际展览《数字革命》(DigitalRevolution)的顾问和推荐人。

格式工厂9

嘉宾:赵千帆

时间:2014-08-31  14:00 ~ 2014-08-31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文本表演: 李振华,胡介鸣, 胡为一,aaajiao(徐文恺),吴珏辉,袁可如 (排名不分先后)

语言:中文

“新时线”新媒体艺术系列讲座之专题讲座2:新媒体时代的走神问题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讲座介绍:

本讲座旨在把发源于20世纪早期德国文化哲学(克拉考尔,本雅明)关于大众传媒时代的走神概念,放到今日新媒体(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重新审视,并对相关的新技术条件下人类感知模式的转型,集体身体的神经支配,作为游戏空间的媒体等问题进行讨论。

本次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与讲座平行发生的“文本表演”(Live Info Mapping),这也将打破讲座惯有的二元关系——讲者与听众,说与听,屏幕上出现的内容不再来自于讲者,而由一众媒体艺术家控制和推送,他们包括:李振华、胡为一、胡介鸣、吴珏辉,以及aaajiao(徐文恺)袁可如等… 如此构成一个“分神”的现场。

关于系列讲座:

新媒体艺术的边界—论生产、观看、展示与收藏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媒体艺术正在动员的新的社会性,及其介入现实和历史的方式,及其更普全的政治干预姿态,及其展示对于传统美术馆的全盘改造,及其观看的新模式等等,都是超出目前我们的当代艺术的理论认识和基本方法论的。大量新的实践有待我们作出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反思,而新的创作-展示模式既然已实际到来,也在逼迫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去迎接和总结

本讨论系列中, 我们将邀请艺术理论家、哲学家、新媒体艺术家和从事新媒体艺术展示的美术馆同仁们,就新媒体理论研究的下列核心概念,展开讨论:分神、消费、贡献、独奏、闲聊与好奇、八卦与亲密、新动画、互联网价值观再批判、抵抗与监视、半集体的技术下意识、粉丝经济等等。我们将在这一系列的讲座与讨论中努力去探讨和总结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展示中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原则。

关于讲者:

赵千帆,1977年生,任教于同济大学哲学系,2008至2009年德国洪堡总理奖学金,2012至2014年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与社会哲学(尤其是本雅明与阿多诺),尼采翻译与研究,模拟理论等。

文本表演艺术家:
李振华,1996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
胡介鸣,1957年生于上海,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象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擅长利用摄影、录象、装置和数字互动技术等众多的媒介持续不断地进行创作实验,其作品在国内、外广泛展出。

胡为一,是一位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的90后年轻艺术家,在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本科之后,他继续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导师张培力的硕士研究生。

吴珏辉,艺术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具体媒介工作室,UFO媒体实验室艺术总监,TASML|Carroll Fletcher 艺术家 EYEBEAM驻留奖获得者。

aaajiao(徐文恺),1984年生于中国西安,后移居上海并工作、生活至今。徐文恺是国内前沿的媒体艺术家、博客写手,同时也是一位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

袁可如艺术家,1990年出生于杭州,2009年 本科生就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1年 进入实验影像工作室,2013年 考入本工作室研究生。

关于本讲座系列的策划者:

陆兴华,艺术理论家,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美院社会思想和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长期研究当代法国思想和当代艺术理论。近著有《当代艺术做什么?》(2012年),《艺术-政治的未来》(2014年)。

格式工厂8

嘉宾:陆兴华、赵千帆、胡介鸣等

时间:2014-08-23  ~ 2014-10-12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101室)

新媒体艺术的边界—论生产、观看、展示与收藏
—“新时线”新媒体艺术系列讲座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媒体艺术正在动员的新的社会性,及其介入现实和历史的方式,及其更普全的政治干预姿态,及其展示对于传统美术馆的全盘改造,及其观看的新模式等等,都是超出目前我们的当代艺术的理论认识和基本方法论的。大量新的实践有待我们作出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反思,而新的创作-展示模式既然已实际到来,也在逼迫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去迎接和总结。
本讨论系列中, 我们将邀请艺术理论家、哲学家、新媒体艺术家和从事新媒体艺术展示的美术馆同仁们,就新媒体理论研究的下列核心概念,展开讨论:分神、消费、贡献、独奏、闲聊与好奇、八卦与亲密、新动画、互联网价值观再批判、抵抗与监视、半集体的技术下意识、粉丝经济等等。我们将在这一系列的讲座与讨论中努力去探讨和总结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展示中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原则。

专题讲座1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的挑战—以胡介鸣的近期作品为例
讲者:陆兴华
时间:2014年8月23日 14:00-16:00

专题讲座2分神与走神—论新媒体时代的“观看”
讲者:赵千帆
时间:2014年8月31日 14:00-16:00

专题讲座3新媒体艺术中的时间和历史—论新媒体艺术的展示
时间:2014年9月13日 14:00-16:00

专题讲座4: 新的公共性和共同性—论新媒体艺术的未来的政治角色
时间:2014年10月11日 14:00-16:00

专题讲座5:考古、好客和开放式分享—论新媒体艺术的收藏
时间:2014年10月12日 14:00-16:00

关于策划:
陆兴华, 艺术理论家,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美院社会思想和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长期研究当代法国思想和当代艺术理论。近著有《当代艺术做什么?》(2012年),《艺术-政治的未来》(2014年)。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格式工厂7

嘉宾:陆兴华

时间:2014-08-23  14:00 ~ 2014-08-23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中文

新时线”新媒体艺术系列讲座之专题讲座1: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的挑战—以胡介鸣的近期作品为例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讲座介绍:

从胡介鸣老师的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近期探索,来探讨新媒体艺术对我们时代的历史感、观看方式和展览方式的挑战,然后引入一些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当前最热闹的理论主题,来扩展我们对于新媒体艺术实践的认识和反思。

对胡介鸣老师近期新媒体创作的一些理论思考;

1.他的作品中的新媒体艺术“界限”;

2.他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对“水墨”精神的发展;

3.他的创作中的“动画”新观念;

4.他对“看”的重新组织;

5.他的“影像考古”对“历史”观念和实践的冲击。

关于讲者:

陆兴华,艺术理论家,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美院社会思想和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长期研究当代法国思想和当代艺术理论。近著有《当代艺术做什么?》(2012年),《艺术-政治的未来》(2014年)。

视频记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