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工厂1
演出|横跨内陆、河流、太平洋:来自台湾的媒体艺术表演

时间:2015年9月13日 14:00-17: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表演者:叶育君&Alexis Mailles,张欣,邓雯馨&林修瑜

本活动免费,欢迎各位参加,点击“此处”预约演出。

9月13日,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联合N分钟影像艺术节,共同呈现来自台湾的三组媒体艺术表演“横跨内陆、河流、太平洋”。此次表演将三场演出作品做结合,尝试提供观者想象的空间,当历经陆地、河流、大海时所感受的是否能唤起不为人知的、潜意识的或某些故事?

此次演出是由三组艺术家团队以跨越结合影像、舞蹈、电子音乐、多媒体艺术等方式,来诠释关于电影、爱情、潜意识、梦境、仪式等实验,时而迷幻时而神秘的超现实演出。

在闪烁的光影中,竟是一场未完成的肥皂剧?关于死亡的故事?还是梦境秀?三段乍看分为不同的表演,但其中某些影视传达效果、现场元素与虚实之间是否也反映出对影音世界的副作用?还是本能般的趋光性?

演出作品: 太平洋罗曼史/ Pacific Romance

格式工厂2
格式工厂3
这是一个由艺术家叶育君与 Alexis Mailles 组成 、藉由一个虚构的乐队和爱的故事发展的表演/艺术计划。 它发生在亚洲与美洲,真的事实却遗落在太平洋之中,角色运用对话创造他们的故事。 混合电子音乐、摇滚、情歌等形式,它是一 个没被拍摄出来的肥皂剧,是一个还没被剪辑出来的爱情电影的电影配乐。表演运用常见的卡拉OK形式,常运用道具做媚俗又荒谬的互动演出。

人声/电子音乐: 叶育君
键盘/电子音乐:Alexis Mailles

叶育君 YuJun Ye

自 2001 年起,留学于法国,取得国家高等造型艺术文凭,及索邦大学艺术与数字媒体双硕士。 作品的形式以行为艺术、录像装置、声音表演为主。 关注于身体的私人、公共空间与公共关系。 于法国留学期间,参与国际艺术团体 Réseau Artskool,并与法国知名编舞家 Danie l Dobbels 习舞。 常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做跨界的合作。 作品多次发表于巴黎及柏林。

自2009年,回台湾后,专注于在公共空间的行为表演,以及以 “艺术版图扩张”为计划目标,希望在艺术的疆界中,藉由及观念、行式的突破,为当代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 近年来重要的作品有: “行动中的城市”(2009-),“宝藏皇宫青年旅社”(2010),“艺术行为与记录交换计划”(2010,2011),“Nipaf 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2011)“一个游击性的表演 One Night Band ”(2011-2012),游击快炒果汁吧(2013),爱莉丝的后花园(2013) ,“时,空,间台湾行为艺术展”(2013),“屹立于城,台湾香港行为艺术节”(2013)。 曾与参与国际艺术团体 Réseau Artskool 于法国Main d’oeuvre 艺术中心进驻 (2007),以及宝藏岩国际艺术村驻村(2010),18th street art centre 驻村( Santa Monica,Los Angeles(2014)。 目前,在 台湾新北市芦洲区,成立一个新的艺术空间:“instant 42”,将空间塑造、营运,当成是创作的一个形式。 为一个兼具艺术展演/工作室/艺术家进驻三种功能的复合性艺术空间。

Alexis Mailles
出生于1978年,法国多媒体 / 声音装置艺术家,拥有信息 /计算机工程 / 艺术等学习背景。 近期来,他的作品发表于 法国以及亚洲,为一种混合摇滚、噪音、实验性的声音及视觉的作品。入围 2014 年数字艺术表演奖。

演出作品: 内 陆/ Inland

格式工厂4

此影音表演,持续个人对电影,仪式,和现场演奏的实验和研究。

张欣 Sheryl Cheung
BFA纽约普拉特学院,MA 曼切斯特大学毕业 张欣,声音艺术家,曾频繁接触声乐和教堂式合唱,日后转向实验噪音、宗教及电影语言。 两千年末参与北京长征计划,个人展演作品曾发表于台北失声祭,南海艺廊,TamtamART,明日音乐祭;并为天语公社主要成员之一。 2013 年起, 出没于网络虚实地带,以 lololol 的分身拓展另一种可能。作品曾入围 2013 年义大大利 Arte Laguna 古那国际艺术奖-表演类。

演出作品:rêver
以“梦”为主题发想。 白天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及活动场域,感知于无形之中被大脑所记录,记忆储存活动、感受、 经验的印象累积,并建制于我们的脑中,形成了数据库。夜晚我们透过睡梦,主体经验于梦境中重新诠释,产生影像、 声音、思考。艺术家透过计算机程序(人脑)诠释片段之记忆、影像、声音。演出内容将采集表演场域周遭环境的影 像、声响,将数据库建制于帄板计算机,透过计算机程序诠释,以舞者肢体舞蹈、实时的影像、声音演出,诠释梦中人,反映真实与虚构的时间、空间,探究梦与现实之间的真实性及人类浅意识的欲望与恐惧。

邓雯馨 Wen-hsin Teng
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所。为新媒体艺术创作者,身兼独立制片 MV 导演、VJ、电子摇滚乐队心电乐(Heartones)电贝斯手及逆风少女(ATW Girl)主唱。 影像风格色彩缤纷,喜好蒙太奇、粗线条与迷幻间交错。 演出经验遍布台湾各 Live House及活动现场。现致力于新媒体艺术创作,擅长的创作媒材为录像及录像装置,尝试运用音乐与视觉实验诠释科技与生命。

林修瑜 Hsiu-Yu Lin
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 2013年加入周先生与舞者们。创作作品:下一个编舞计划 III“纯〃 舞蹈”发表《一刻》;“水中梦游”新媒体艺术个展,与邓雯馨共同创作发表及演出“Sleep in the water”。 近年演出作品:周先生与舞 者们“看得见的城市,看不见的人”、“舞蹈旅行计划”;T. T.C Dance 2013 圆桌舞蹈计划 II 陈逸恩《我数到 3》。 曾参与及演出:林向秀《光的另一边 II》、杨桂娟《JOY》、周书毅《1875 ̇拉威尔与波丽露》、黄怀德《Just for you》。 2015年担任“在剧场”执行制作,赴法参与亚维侬艺术节。

关于N分钟影像艺术节

N分钟影像艺术节是一个艺术破墙的公共艺术项目。于2011年创立,每年9月至10月以上海为主场,通过举办一系列如展览、影像放映、讲座、表演与论坛活动的实践,将影像类艺术创作形态延伸至公众生活可触及的城市空间,形成跨界互动,从而实践策展人对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实验性探索,诠释公共艺术的新的可能。 2015年N分钟影像艺术节的展映项目将与北京、广州、日内瓦、马德里和巴黎的众多艺术机构进行合作。N分钟除了为中国观众带来有影响力的国际影像艺术家 的作品与项目,还将持续在国际平台上推广和传播中国当代影像。N分钟影像艺术节在1个月的周期内将与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多个艺术机构、美术馆、公共空间合 作,就影像、新媒体和视听艺术的收藏与发展,展开多场交流活动。
www.n-minutes.org

格式工厂913a-poster-02

影像放映|N分钟影像艺术节《台湾选片单元》

时间:2015年9月12日 13:00-14:4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策展团队: tamtamART 台北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N分钟影像艺术节合作,将于9月12日为公众带来本届艺术节台湾选片单元的影片展映。

本次展映共分两个部分:tamtamART 单元与A.S.C.单元。

tamtamART 单元邀请五件作品主题围绕着”生存“,生存的环境、生存的身份、生存样貌。影像裡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他们独特的影像世界的时空异变 , 也可以看到多重面向的人物形变。

A.S.C.单元没有主题限制,主要是发掘并号召一批在海内外从事影像创作的台湾艺术家一同参与展出,未来也会续介绍串联更多优秀创者进行各式的跨地区合作交流。

放映作品一览(详情点击此处

tamtamART主题选片《生存》

  1. 吴梓宁Tzu-NingWu 《网路原民》CyberNative : 5'21''
  2. 杜佩诗Pei-ShihTu 《遗愿》Lastwill : 7'15''
  3. 陈依纯I-ChunChen 《小黑在工厂中的一辈子》Little Black's Whole Life in the Factory : 10'00''
  4. 叶育君YuJunYe &Alexis Mailles 《太平洋罗曼史》Pacific Romance : 3’48''

A.S.C当代媒体影音系列

  1. 吴灿政Tsan - Cheng Wu the Walking City: 8' 00"
  2. 詹育杰Yu-Chieh Chan At the end of the game: 4'20"
  3. 孙瑞鸿Ruey-Horng Sun 《洗车》car wash: 11'56"
  4. 樊智铭Chih-Ming Fan landscape: 5'20"
  5. 侯建呈Chien-Cheng Hou All the Others: 10'16"
  6. 何昱达Yuda Ho TheDundee Train: 1'36"
  7. 徐嘒埙Hui-Hsuan Hsu Settlement?: 10'04"
  8. 吴宜晔I-Yeh, Wu Inthe future: 3'35"
  9. 李若玫Jo-Mei LEE 《石垣岛》Ishigaki Jima: 12'32"
  10. 郑先喻Xian-Yu Zheng isISis:5'00" version/ flexible 实时生成无片长(5分钟输出版本)

关于“当。渗透影像媒体艺术节 2015”

“当。渗透影像媒体艺术节 2015”是由 tamtamART 台与 A.S.C.平台发起。

BERLIN tamtamART 柏林台湾艺术协会,成立于 2009 年初,致力推广台湾艺术在柏林的国际文化交流,四年的柏林在地耕耘,已邀请众多台湾艺术家 及作品至柏林展演交流。为积极增加其能见度,团队多次与大小知名艺术空间合作,并参与柏林当地大型主题性展演和策展,藉由如此的协办合作,开 通国际间的交流管道、产生更深入的联结。

2013 年春夏之际,tamtamART 正式与镜花园 IPIX 跨界合作,于台北市中心 成立 tamtamART TAIPEI .IPIX 艺术空间,此空间欲汇集各领域、跨学科之 艺术家及其创作,提供一个实验性的当代艺术空间 ; 致力于提供各类型、各媒材艺术家实验性的展演。更不定期举办座谈、表演、研讨会。 同时也与 BERLIN tamtamART 柏林台湾艺术协会搭起跨国桥梁,提供柏林及台湾艺术 家甚至两城市民众丰富的交流帄台。

A.S.C.艺术庇护所与电影院是一个当代媒体影音帄台, 尤其是针对新兴和新世代的创作者而立。 ASC 将挑着战实验与创造力来与观者分享。鼓励激进的艺术与文化透过交流、展览、活动等试图突破社会和政治困境同时也提出另类的视野与大胆的想像。

关于N分钟影像艺术节

N分钟影像艺术节是一个艺术破墙的公共艺术项目。于2011年创立,每年9月至10月以上海为主场,通过举办一系列如展览、影像放映、讲座、表演与论坛活动的实践,将影像类艺术创作形态延伸至公众生活可触及的城市空间,形成跨界互动,从而实践策展人对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实验性探索,诠释公共艺术的新的可能。2015年N分钟影像艺术节的展映项目将与北京、广州、日内瓦、马德里和巴黎的众多艺术机构进行合作。N分钟除了为中国观众带来有影响力的国际影像艺术家的作品与项目,还将持续在国际平台上推广和传播中国当代影像。N分钟影像艺术节在1个月的周期内将与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多个艺术机构、美术馆、公共空间合作,就影像、新媒体和视听艺术的收藏与发展,展开多场交流活动。

www.n-minutes.org

 

展期:2015.9.6-10.4
开幕:2015.9.5 5-7pm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将举办名为“毒素检测”的美国艺术家卡西· 瑞斯(Casey Reas)的个展。

“毒素检测”藉由一个扰乱、分裂和扭曲了既定图像及叙事的生成性动画,创造出异于常规的想像性空间。它以一种达达式的方法对原始素材进行处理,刻意扰乱本地广播信号的信息,并颠覆软件的精准与秩序。其结果使得程式化的逻辑呈现为一种几何点阵,生成一个平面的幻觉。

作品探究了哲学家维兰·傅拉瑟(Vilém Flusser)所论述的技术图像的领域,如基于文本的说明来“书写”图像的这一类以数据形式传输的视觉信息;其结构可与二十世纪早期由当时的媒体素材创作而来的拼贴画以及二十世纪中期的录像拼接相映照。

毒素检测
卡西·瑞斯|2013|双屏幕|特定软件,两台电脑|尺寸可变,独版|1920 x 1080 像素/件

格式工厂ToxScreen-4

“毒素检测”是一个探究电视信号和熵行为的满墙面双屏视频投影。它通过天线将电视节目内容捕获后再将其经由定制软件进行处理。

作品标题来自作为原始素材的电视节目内容片段。

关于艺术家
卡西·瑞斯(Casey Reas)
1972年生于美国;现生活工作于加州洛杉矶。

卡西·瑞斯以编写软件来探索作为艺术的条件系统(conditional system)。通过定义自然生发的网络和分层说明(layered instruction),他定义了一块独一无二的构建在具象艺术、观念艺术、实验动画和绘画之上的视觉体验的区域。动态和生成的软件一向是他创作的核心 媒介,同时他也运用打印、物件、装置和表演等从他的视觉系统中物化而来的多变的媒介。

瑞斯的软件、打印作品及装置广泛见诸美国、欧洲、亚洲各博物馆和画廊举办的个展及群展。他的作品近期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和芝加哥美术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展出,近期委托创作包括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和迈阿密新世界交响乐团(New World Symphony in Miami)。瑞斯作品由私人藏家和公共机构收藏,其中包括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他是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分别取得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艺术和科学硕士学位及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设计、建筑、艺术与城规学院的学士学位。2001年,瑞斯和本.弗莱(Ben Fry)一起创建了Processing。Processing是适用于视觉艺术领域的开源程序语言和环境。

近来,瑞斯与人合作撰写设计了书籍10 PRINT CHR$(205.5+RND(1)); : GOTO 10 (麻省理工出版社,2013年)。瑞斯与弗莱出版了《Processing:给视觉设计师和艺术家们的编程手册》(Processing: A Programming Handbook for Visual Designers and Artists)。本书是在视觉媒体语境内对编程的全面介绍(麻省理工出版社,2007年)。瑞斯和钱德勒.威廉姆斯(Chandler McWilliams)、鲁斯特(Lust)合作出版了《设计、艺术与建筑中的形式+编码》(Form+Code in Design, Art, and Architecture)(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2010年)。该书是针对视觉艺术软件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而作的非技术性的介绍。瑞斯的《进程简编 2004-2010》(Process Compendium 2004—2010)记录了六年来瑞斯通过软件探索突现现象(the phenomena of emergence)的作品。

关于系列展
“毒素检测”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主办的屏幕作品系列展的第五个展览。此次系列展由CAC学术指导张尕策划,通过7位国际艺术家各自为期一个 月的投影作品系列个展,审视艺术家自创的动态声像生成系统、有违现有网络传输协议的实时图像、不拘于常规的动画手法以及对时髦的社会性题材的疏离。系列展 所呈现的艺术家通常会使用不同于流行的录像语言的算法逻辑进行创作——录像艺术往往依赖影像软件所预设的效果和剪辑规则来创作内容和操控视觉 ——从而干扰、颠覆了内在于图像生产中制作叙事和构建意义的影像工具和手段的经济学与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见诸于1920年代瓦特·互特曼 (Walter Ruttmann), 丹泽可·费托夫(Dziga Vertov) 的先锋实验,以及20世纪中叶以麦克·斯诺(Michael Snow), 沃舒卡夫妇(The Vasulkas)和白南准(Nam June Paik)等的经典作品为代表的媒体艺术的丰富传统延续于数字当代,他们发展出一种超越录像艺术既有形态的新的美学感知,打开了得以想象宇宙的宏大抑或日 常的平实之个性化的感知空间的新的可能性。

系列展参展艺术家:

迈克尔·华金·格雷 (Michael Joaquin Grey)

沃夫冈·斯蒂勒(Wolfgang Staehle)

乔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

马丽娜·朱可夫(Marina Zurkow)

卡西·瑞斯(Casey Reas)

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

阿尔与阿尔(AL and AL)

27

【专题讲座】曾钰涓 | 讯息、程序、系统——数位艺术的美学讨论

时间:2015.9.5(周六)15:00-16:30

讲者:曾钰涓

语言:中文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本活动免费,欢迎各位参与,点击此处预约讲座。

关于讲座

数位科技影响了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发展,艺术家存在于此与科技共生的环境当中,数位科技不仅仅是工具、媒材与媒介,也影响艺术家思考模式与创作主题,科技成为作品主体。因此,与其他传统艺术创作相比较,数位艺术的美学改变了吗? 我们要在何种理论基础下去讨论数位艺术? 1968年Jack Burnham发表《Systems Esthetics》提出以“系统”作为艺术创作的逻辑性思考程序,以软件(software)与硬件(hardware)词语,来建构其艺术哲学思维。1970年《The Aesthetics of Intelligent Systems》则进一步阐释系统美学,提出以四种面向:艺术创作中的讯息传递;艺术的程序过程;观者的角色变化;环境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讨论智慧系统的美学意义。他更提出艺术家的工作不再是去生产美丽的静态作品,反而必须意识到科技进步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并参与研究与制造,艺术家必须成为思想家、道德论者、教唆者、远见者,而且必须去鼓吹观众去关切这些问题,去考虑系统内与系统外之目标、范围、结构、输入、输出与相关行为。此次演讲,将以Jack Burnham系统美学(System Aesthetics) 为理论基础,介绍其于1970年策划的展览“Softw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s new meaning for Art”,分析与讨论经典作品,重新思考观者与艺术家对于数位艺术的态度,应该跳脱由单纯的视觉美感、形式呈现的经验呈现,思考数位艺术的美学,是存在于讯息传递过程中,程序与连结控制之中,所建构的整体系统关系之间。

关于讲者

曾钰涓
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副教授
数位艺术基金会监事
台湾女性艺术协会常务理事
台湾科技艺术教育协会理事
数位艺术家与策展人。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数位互动艺术创作与理论,博士论文题目为“当代数位互动艺术之特质”。以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技术哲学”的“工具论”与“本质论”为观念架构,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数位互动艺术的根源、观念与论述,重新分析艺术史中的艺术与科技、九零年代以后的西方数位艺术,台湾数位艺术。并在此脉络下,提出数位互动艺术创作具有控制论的基本三种特质:“程序、编码与执行”、“随机、自动化与衍生”与“逻辑、程序与系统”。
1998年即开始从事数位艺术创作。2002年开始,开始以网络互动形式进行互动艺术创作。2003年思考数位时代中“人”的存在状态,以一系列作品讨论此由科技构筑的系统,集合众人生活、生命与生存的所在。2002年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发表《Let’s Make ART》个展,是台湾第一个于美术馆所进行网络及时互动创作。2005年与2006分别以《Immersing ME》《Flow》获选参展发表于ACM Multimedia国际研讨会。2007年《Who系列作品创作》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科技艺术创作发表补助项目竞赛荣誉,并于2008年5月与7月成果展览于台北凤甲美术馆与国立台湾美术馆。2008年作品《Flowerman》与《All Ways- O’s Chatroom》获选发表于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Arts, ISEA) 。2008作品Flow以论文形式,发表于Leonardo国际期刊。

2010年,参与台湾数位艺术脉流计划,于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策划了“脉波壹:‘身体、性别、科技’数位艺术展”。2011年策展新北市“光子+, 2011新北市科技艺术国际交流展”讨论以光为主体的讯息传递意义,同年主持创作“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表演艺术团队创作科技跨界创作计划:露希安娜娜的晚餐计划”。2012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研究出版“生命的对话-陈澄波与蒲添生”(蒲添生雕塑纪念馆编)一书,并参与Leonardo国际期刊之国际数位艺术白皮书撰写计划,同年策展女艺会“身体意识-台湾新媒体艺术女性创作者联展”,并赴日参与“2012 ACM Multimedia国际研讨会”发表《露希安娜娜的晚餐计划创作计划》。2013年受邀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艺术馆举办个展,是该校2013 年度聘请短期境外专家重点项目,由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主办。

格式工厂23

开放工作室: 2015 年8月22日, 11:00- 18:00
中期展示: 2015 年8月22日,16:00-17:00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驻留艺术家: 托恩·冯克
主持 & 翻译: 丁博

在过去的几周里,驻留艺术家托恩·冯克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骑行环游上海,同时观察着这座城市的社会性流动。他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在街上收集泡沫塑料的人和那些骑着特制的电动三轮送外卖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运动。对于他来说,这两个常见的活动绝妙地展现了城市的律动是如何通过社会交往和非正式约会得以实现。

在发展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冯克开始测试一个用来捕捉这些运动的图像的设备,并试图对这些动作进行回应和介入。此次中期展示将给艺术家一个分享现有成果的机会,同时也邀请观众提出自己的反馈意见。

格式工厂24

格式工厂25

格式工厂26

关于艺术家
托恩·冯克(1986)是一名摄影与影像艺术家。在创作中,他观察一个群体如何影响个体。他探索不同的群体,从团队到俱乐部到社群。群体与个体之间、视觉指导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贯穿并影响着他的创作过程及最终呈现的视觉作品。

冯克强调客观记录拍摄的对象。他的目标不是过多地描绘,而是对其进行视觉分析。在视觉分析中,相机和最终定格的图像是他使用的工具。作为运动图像的个体和群体的身体被视为对形式的动态研究而加以考虑。它们使得真实的行为抽象化,并映射我们的心理活动。结果将得到一个间接代表的抽象意象和一个直接描绘的具象肖像二者组合而成的分层结构。总之,这构成了个体的身份识别,在物理形态上幽默风趣,同时又具有分析性且引人入胜。

http://www.teunvonk.nl

关于夏季驻留(Summer Sessions)
夏季驻留是为年轻艺术家提供的短期驻留项目,组织者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组成的网络。

夏季驻留提供制作支持及专家的意见反馈,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度生产性氛围,以期帮助年轻艺术家实现职业艺术实践的飞跃。其结果好比一个高压催化的环境,艺术家在其中进行从概念构思到最终实现可展陈的作品的整个过程。

http://summersessions.net/

640 (8)沈莘:巨人的肩膀

艺术家:沈莘

嘉宾:伊斯特·莱斯利 (Esther Leslie)

汉娜·布莱克 (Hannah Black)

马克·费舍尔 (Mark Fisher)

西蒙·奥沙利文 (Simon O'Sullivan)

时间:7月29日(星期三)16:00-18:00

地点:英国伦敦大学总部议事大楼 (Senate House) 一楼议事厅 (Senate Room)

640 (9)

“2015年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得奖艺术家沈莘的驻留研究项目——“巨人的肩膀”于7月29日在英国伦敦大学总部议事大楼 (Senate House) 一楼议事厅 (Senate Room)呈现。活动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CAC) 与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中心 (CCVA) 联合主办。

“巨人的肩膀”通过动画、表演和投影的方式对会议的模式进行挪用与拓展。受邀与会的讲者们在讲话、讨论与问答的过程中将启动《山海经》中的各式生灵,以实时动画显现会议场景。

640 (8)

640 (10)

此活动旨在探究艺术家、理论家及批评家用以应对权利机制——日常政治中固有的压迫与审查、监视与处罚,以及失业与异化劳动时所采取的策略,以此强调在权利增殖、展开、波动和削减中漂浮着的诸多欲望,并显现其在物质及心理层面上的影响。

它将理论和艺术的实践定位为行动的落实,从而观察每个实践者的性格倾向如何被挪用于多种模式中用以生产出主体性,交流变化,并形成巩固性。

此活动将考虑如此定位所牵涉的意义、通过所发生之事并按照其发生来为权利关系重新定向和重新组织,以及这样的策略如何超越感知局限的潜在性。受邀讲者包括伊斯特·莱斯利 (Esther Leslie) 、汉娜·布莱克 (Hannah Black) 、马克·费舍尔 (Mark Fisher) 和西蒙·奥沙利文 (Simon O'Sullivan) 。

格式工厂22

作为齐放民间放映联盟的成员之一,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将于8月9日-8月29日进行第11届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短片展映,为大家带来CIFF11的短片竞赛和展映两个单元的近二十部佳作。

时间

第一场 2015年8月9日(周日) 15:00

第二场 2015年8月16日(周日) 15:00

第三场 2015年8月22日(周六) 14:00

第四场 2015年8月29日(周六) 15:00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本活动免费,欢迎各位参与,点击"预约"观影。

CAC-齐放CIFF11短片展映 排片表

第一场

2015年8月9日 15:00

总时长 106分钟

片名 导演 时长
《吠》 耿艺 30分钟
《独生》 母子健 40分钟
《种》 王奕 7分钟
《中国英语梦》 刘昕 29分钟

第二场

2015年8月16日 15:00

总时长 114 分钟

片名 导演 时长
《明月的暑假日记》 曾增 25分钟
《结婚》 黄至仪 19分钟
《代表》 贠子剑 44分钟
《归省》 蔡杰 26分钟

第三场

2015年8月22日 14:00

总时长 93 分钟

片名 导演 时长
《晃游身体》 应政儒 49分钟
《大暑》 陈涛 13分钟
《水泥》 刘薇 14分钟
《龟》 任侠 17分钟

第四场

2015年8月29日 15:00

总时长101 分钟

片名 导演 时长
《给我一天来做梦》 阿岗·雅尔基 16分钟
《春风》 李宜珊 37分钟
《西雅图之鸽》 张勇 17分钟
《火锅店的爱人们》 张子木 31分钟

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

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诞生于2003年,每年冬季在南京举行,是综合性独立影像活动,活动包括放映、评奖、研讨、论坛、出版等一系列内容。自2003年在南京诞生以来,CIFF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其选片和评奖的权威性,在国内外的专业领域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发现中国新锐电影和新锐电影人的重要平台,是按国际惯例运作的电影节。

齐放(Cinephile Collective)

齐放是由影弟工作室和全国各地数十个民间放映团体、场地或组织者共同发起、开放参与的一项独立电影民间巡回放映的普及活动。这将会是一个以常态长期开展下去的系列活动,目前已有深圳、广州、上海、昆明、福州、泉州、杭州、济南、沈阳、西安、洛阳、成都、湖南凤凰、合肥等十多个城市地区加盟。

640 (1)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欢迎来自荷兰的托恩·冯克(Teun Vonk)作为CAC第三届夏季驻留(Summer Sessions)国际艺术家于2015年7月20日至9月14日期间开展驻留项目。

驻留期间,托恩将带着他的相机自发地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动态中发掘具体的对象和抽象的概念,通过周边环境的促进因素而非导演或搭建场景的方式。在预期的项目中,他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同一时间在相机和拍摄对象的运动之间建立一种戏谑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多样的视角并将它们拼贴成超写实(hyperreal)的视频,视觉上相互割裂的角度将合为一体。

CAC将分别于8月22日和9月12日为其举办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活动和驻留成果汇报讲座。

关于艺术家

托恩·冯克(1986)是一名摄影与影像艺术家。在创作中,他观察一个群体如何影响个体。他探索不同的群体,从团队到俱乐部到社群。群体与个体之间、视觉指导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贯穿并影响着他的创作过程及最终呈现的视觉作品。

冯克强调客观记录拍摄的对象。他的目标不是过多地描绘,而是对其进行视觉分析。在视觉分析中,相机和最终定格的图像是他使用的工具。作为运动图像的个体和群体的身体被视为对形式的动态研究而加以考虑。它们使得真实的行为抽象化,并映射我们的心理活动。结果将得到一个间接代表的抽象意象和一个直接描绘的具象肖像二者组合而成的分层结构。总之,这构成了个体的身份识别,在物理形态上幽默风趣,同时又具有分析性且引人入胜。

http://www.teunvonk.nl

艺术家过往作品

640 (2)
The Collective Motion of The Singel Mind, Teun Vonk

640 (3)
The human figure in motion (2014), Teun Vonk

640 (4)
Rûntsje om‘e tsjerke (2014), Teun Vonk

Photo courtsey of the artist

关于夏季驻留(Summer Sessions)

夏季驻留是为年轻艺术家提供的短期驻留项目,组织者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组成的网络。

夏季驻留提供制作支持及专家的意见反馈,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度生产性氛围,以期帮助年轻艺术家实现职业艺术实践的飞跃。其结果好比一个高压催化的环境,艺术家在其中进行从概念构思到最终实现可展陈的作品的整个过程。

http://summersessions.net/

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即将为您呈现艺术家王郁洋的项目“《字典》系列作品:来——信”。

“《字典》系列作品:来——信”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四个展览。“电子世界的民谣”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王郁洋把汉字笔画拆解成“0”与“1”的序列并赋予其变换无穷的三维图形,让普罗众生只稍轻击鼠标便能创造雕塑般的文字。

本作品的互动版将于王郁洋2015年8月8日龙美术馆大型个展开幕时于网上同步呈现。

《字典》系列作品:来——信
2015|王郁洋|线上互动版本
展期:2015.8.8-9.16 

进入项目

将汉字的笔画经过电脑转换成0和1的序列编码,再将这个序列导入三维制作软件3ds Max。3ds Max便会被转换的0和1序列所控制并生成相对的三维模型。那么这个生成的三维模型便成为了汉字的笔画。笔画无个人主观地被电脑逻辑转换成了形象。之后根据这些图像进行“书写”与“造字”,并组合具有语义与观念的词汇与语句。同时“文字”在空间中形成了除其自身外的其它语义与表达。

关于艺术家 

王郁洋出生于1979年,曾经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并在北京居住和创作。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他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在中国及欧洲的主要展览和艺术节上均有展出。

“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系列展展讯&展期 

沈莘:“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2015.5.8-6.7

郭熙&张健伶:“大航海日志”
2015.6.8-7.7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
2015.7.8-8.7

王郁洋:“来-信——《字典》系列作品”
2015.8.8-9.16

叶甫纳:“涂个指甲”
2015.9.17-10.16

林科:“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2015.10.17-11.22

格式工厂21

迁移边界

讲者:菲托_萨格雷拉(fito_segrera)、郭城
时间:2015.7.25  15:00 - 16: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中文、英文
主持、翻译:丁博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将于7月25日进行一场以“迁移边界”为题的讲座与展览活动。此次活动由CAC机构执行总监、艺术家郭城与CAC实验室艺术与技术研究主任、艺术家菲托_萨格雷拉(fito_segrera)共同呈现。两位艺术实践者将联系CAC研究/创作的五个方向谈及各自的创作,以呈现将跨学科合作、集体思维以及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纳入到艺术创造与实践之中的案例。同时,他们还将发布CAC研究/创作当前及未来的若干项目。讲座结束后将进入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环节。

艺术家-讲者简介

菲托_萨格雷拉 (fito_segrera)于1983年出生于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市(Cartagena),是一名专注于新技术与数字媒体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视听及多媒体制作的技术专家。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波哥大的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Jorge Tadeo Lozano University of Bogotá)毕业,后获福布莱特(Fulbright)奖学金进入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设计与技术专业学习两年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实践集中探讨诸如虚拟世界的本体、人与机器的融合及混合现实这些对自然和人工的界线提出疑问的话题。他参加的主要展览有:SIGGRAPH电脑图像和互动技术展览(2014)、COLLISION 20(波士顿计算机艺术画廊,2014)、国际表演双年展(休斯顿,2014)、SXSW艺术节(德州奥斯汀,2014)、EYEBEAM(纽约,2013)、 AGORA COLLECTIVE CENTER(柏林,2013)、Dorkbot(纽约,2013)、Harvestworks(纽约,2013)、La residencia(通哈,2012)、Web 2.0 Espacios alternativos(哥伦比亚,2012)以及波哥大双年展(2009)。他目前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实验室艺术与技术研究主任兼研究/创作驻地艺术家。
个人网站:http://fii.to

郭城先后获得上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硕士学位。他的作品大多关注主流或新兴科技对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用思辨的方法对其在平行或未来情境中进行重构,利用与现实有所粘连而又吊诡的叙事方式探索新的情景以及讨论的可能。他的作品多以装置、影像、行为等方式呈现。郭城的作品曾展于STRP双年展(埃因霍温)、数位艺术中心(台北)、OCAT(深圳)、尤伦斯艺术中心(北京)、大声展(北京)等地。郭城现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执行总监、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座教师。
个人网站:http://chengguo.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