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时间:2015年10月30日-11月1日
概念讲座:2015年10月30日(周五), 19:00
引导者:fito_segrera
语言:英语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报名

工作坊介绍
记忆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从物质世界获取并记录信息以供进一步使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3个基本步骤:编码 → 存储 → 提取。编码意味着从外部世界输入或获取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可以存储的形式。存储机制为获取的数据创造一个暂时或长期的记录。最后,提取机制能够将存储的信息唤起,以供当下使用。

媒体和技术拓展了人类记忆的能力;它们扩大了这个过程所涉及的层次,并允许出现其他机制将记忆物化并打破其主观性。尽管当人们第一次使用颜料或者石材雕刻技术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已发生;今天,人们通过移动技术和互联网,使自己的记忆大量地从私人/封闭的感受变为容易获取的公共/开放的数据。这一通过媒体技术带来的记忆扩展现象伴生了许多其他的焦虑,数据的不断积累就是其中之一,它引发了许多思考:这些作为个人记忆的累积数据可以做些什么?我们能把记忆看作数字物件吗?如果可以,我们是否能用更多超越单纯二维图像的、非常规的方式来分享它们?

“迭加记忆之景”的灵感来源于吉姆·坎贝尔的“迭加<惊魂记>”。这一作品利用像素平均化,收集和演绎了蕴藏在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中文化记忆的整体印象,使之成为明确、精准的数据,并通过转化,使其呈现在当下的体验中;这种转化通过覆盖以模糊的平均图像—计算化记忆的凝聚来吞没记忆,抹去记忆感知的生动性。

作为一个概念化的探索过程,“迭加记忆之景”工作坊旨在探索技术如何能够调节和增强人类记忆、扩大其交互的可能性、体验和共享这些信息。通过寻找人体生理过程和用于获取、存储、提取数据的技术设备和算法之间的相似之处,重新思考人类记忆中涉及的三个主要部分(编码→存储→提取)。利用一个嵌有摄像头并接入互联网的定制脑电图记录器,我们建立起了一套可穿戴设备,它能够在任何时刻,测量使用者的注意力(已被验证与记忆获取和提取紧密相关)和α波图谱(用于测量视觉皮层的活动)。这款设备以一系列图像的形式,记录下穿戴者的重要时刻,并实时发送到可用算法处理这些信息的服务器。最终结果将生成由关键记忆构建的令人身临其境的三维程序景观;在这个地形空间中,穿戴者和任何其他个人可以用更多的空间方式(如同在一个社会网络模型中)体验和分享这些累积的记忆。

要求
工作坊全程英语指导。如果你不是很擅长英语,建议携带一位翻译者。
此工作坊不需要专业技术背景。CAC(在工作坊期间)为参与者提供全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在工作坊结束后,请将材料和设备归还CAC。

技术探索
1.可穿戴设备:脑电图/脑扫描仪,Raspberry Pi(一款迷你电脑),Rpi的相机模块,Python/Nodejs编程。构建一个可穿戴设备来扫描大脑活动,捕捉图像,并发送到一个实时服务器。

2.服务器端编程:使用NodeJS,WebGL / THREEjs来检索、分析和处理图像和传感器数据。使用网页图形库技术,创建一个可供互联网用户公开访问的三维地形。

3.客户端编程:使用JavaScript,HTML,CSS创建一个优化并合理设计的界面供用户亲身体验“迭加记忆之景”。

方法
“迭加记忆之景”是一个概念导向的工作坊。参与者将接触到大量心理、生物、技术/科学和艺术方面与记忆有关的知识,以充分领会记忆可作为数字景观的概念和可作此类用途的设备的创造潜力。此外,工作坊引导者将对在此框架下的所有方法和技术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回顾。在工作坊结束后,参与者将对系统/设备背后的整个技术过程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工作坊成果
在工作坊结束之时,参与者们会将他们的记忆映射成在线的3D图景(并在线展示于CAC网站)。通过测量脑电波活动获取记忆并将其映射到线上三维空间的实践,参与者们将对这一过程背后的概念和技术有深入的认知,并将获得以下领域的知识:
-大型系统开发/分布式应用程序
-脑电图/脑电波扫描
-服务端应用开发
-客户端/浏览器端开发
-WebGL(网页图形库)和JavaScript中的three.js库
-3D生成
时间安排

DAY 1 – 30/10/15
7:00pm – 8:30pm    讲座与讨论

DAY 2 – 31/10/15
11:00am – 12:00pm  技术介绍
1:30pm – 2:30pm    小组创意和现场测试
2:30pm – 4:00pm    小组讨论/头脑风暴
4:00pm – 结束      现场工作/开放实验室空间/技术辅导

DAY 3 – 01/11/15
11:00am – 4:00pm   现场工作/开放实验室空间/技术辅导
4:00pm – 6:00pm    简短小组汇报及结果测试

引导者简介

fito_segrera 是一名艺术家、技术专家,现任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实验室艺术与技术研究主任。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波哥大的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Jorge Tadeo Lozano University of Bogotá)毕业,后获福布莱特(Fulbright)奖学金进入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设计与技术专业学习两年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他目前的研究和创作实践涉及数字哲学、人工智能、一元论和现代物理学等元素,应用物理计算、软件编程、信息/通信技术来讨论与自然真相和宇宙物质相关的基本存在论问题。

他参加的主要展览有:国际图形学年会电脑图像和互动技术展览(2014)、COLLISION 20 & 21(波士顿计算机艺术画廊,2014)、国际表演双年展(休斯顿,2014)、SXSW艺术节(德州奥斯汀,2014)、EYEBEAM(纽约,2013)、 AGORA COLLECTIVE CENTER(柏林,2013)、Dorkbot(纽约,2013)、Harvestworks(纽约,2013)、Salon Regional de Artistas del Caribe 、Web 2.0 Espacios alternativos(哥伦比亚,2012)、Ripping mix, burn, rip(2010)以及波哥大双年展(2009)。

格式工厂17

策划人:林赛·锡伯杜
与谈人:斯蒂芬妮·迪波尔,丁博
时间:2015年10月24日 14:00-16: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当今的数字世界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动态图像的创作者来说,这开辟了表现形式和艺术类型的新道路。这个项目汇集了一些Vidéographe最近的收购作品,它们探索由技术实验和美学研究催生的一些新的叙事领域。

这个项目里包括了多样的艺术、胶片电影、HD电影作品,探讨了身份、战争、流放、文化和科技等不同的主题。这里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由不同的风格混合而成:在纪录片里,你可能会看到实验性的虚构、电影散文或各种动画技术。

这些影片的制作人拥有各种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其中既有年轻也有资深的艺术家,既有女性也有男性。这些影片描绘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面貌。这些影像晦暗或明亮,荒谬或幽默,绝佳地刻画了我们的时代,并作为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自己的看法和问难。

此次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进行展映的13部影片,选自不同的主题,他们大多没有对话,希望以此接触到更加广泛的观众。与此同时,本项目的策划人也将来到上海与本地的观众进行交流,以期引发关于当前媒体艺术实践的对话,并发现新的方向。

展映作品一览

Nathalie Bujold,《纺线》/录像艺术/2013年/1分钟/无对话
Chantal Dupont,《脸》/录像艺术/2013年/2分钟/无对话
Yoakim Bélanger,《行走的女人》/虚构作品 / 2012年 / 7 分钟 / 无对话
Vincent René-Lortie与Cynthia Carazato,《未送达》 /动画 / 2013 / 2 分钟 / 无对话
Fernand-Philippe Morin-Vargas,《公寓》/虚构作品/ 2013 / 6 分钟 / 无对话
Éléonore Goldberg,《漫游》/ 动画 / 2013 / 6 分钟 / 无对话
Co Hoedeman,《蓝色弹珠》/ 动画 / 2014 / 6 分钟 / 无对话
Philippe Vaucher,《井》/
动画 / 2013 / 12 分钟 / 无对话
Jules Saulnier,《明信片》/
虚构作品 / 2014 / 3 分钟 / 普通话
Vincent Toi,《纸翼》/
虚构作品 / 2011 / 7 分钟 / 无对话
Alexandre Roy,《虎》/
动画 / 2013 / 3 分钟 / 无对话
Félix Lajeunesse 与 Paul Raphaël,《闪耀的河》/ 虚构作品 / 2013 / 18 分钟 / 普通话(配英文字幕)
Steven Woloshen,《千高原》/ 实验音乐艺术 / 2014 / 3 分钟 / 无对话

关于策划人
林赛·锡伯杜是一名独立制片人和媒体艺术策展人,曾经探索过的艺术种类有电影论文、纪录片、实验艺术、虚构作品、艺术家肖像等等,还有不同的艺术形式比如电影、影像装置、音乐和从super-8、16mm、35mm、视频(video)到高清(HD)的各摄像格式。她也曾在大学任教,举办了多次会议、展示、工作坊,并在加拿大、欧洲和拉美等地多次担任评委会成员。

她的策展项目包括“New Cartography : Digital Humanities and Realities” (2015-16), “The legitimacy of the producer-director of Les Films de l’Autre (2014), “Berlin Wall to Wall : 1989-2009” (2009), “Salon de Puss Boudoir, Berlin” “Main Film from Mtl in ten German cities”,  “Berlin on Margarita Island, Venezuela”等等。

2015年,她得到了加拿大艺术委员会的奖金,作为媒体艺术策展人来到中国开展驻留项目。

关于与谈人
斯蒂芬妮·迪波尔是印第安纳大学媒体学院电影与媒体研究副教授。她是《Coproducing Asia: Locating Japanese-Chinese Film and Media》的作者,她的文章发表于《屏幕与理论》、《文化和批评》等期刊。她的研究领域包括:跨国电影与媒体;屏幕媒体艺术与录像艺术;电影和媒体的空间、地点、位置交互;中国、日本与东亚电影与媒体;电影与媒体理论和批判。她目前正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进行驻留研究计划。

丁博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公共项目负责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剧场人、咨询师和译者。他曾参与过许多当代艺术展览的工作,包括“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万物有灵”等。2014年以来,研究与实践“作为一种连结的艺术”。

关于Vidéographe
Vidéographe是一个由艺术家运营的、致力于独立媒体艺术的创作、分发、传播、播放的艺术中心。Vidéographe由一群来自国家电影董事会的电影人和制作人创立于1971年,是加拿大第一个生产录像作品的艺术家中心。它希望能有一个更加民主的方式来生产和播放视听作品。

格式工厂LINKE-169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即将展出艺术家林科的项目“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六个展览。“电子世界的民谣”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土生土长于数字空间的林科让我们着迷于手提电脑神秘的歌谣,伴着硬盘与USB存储棒间的厮磨,和着键盘敲击的协奏。对他而言,电子世界的民谣正预演着一出由无数的东西,包括了人类与非人类所组成的万众欢歌的合唱。

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2015|林科|网页浏览器作品

2015.10.17-11.22

进入线上作品

在遥远的光年外,或者按照人类的“岁”来计算,是多少万岁以前,在宇宙中的某一个星球上,有一个人对着地球按了一下闪光灯,咔嚓!

是一张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这是林科与戴眉眉一起合作的网络项目。

林科是一位男性视觉观念艺术猿,而戴眉眉是一位女性程序猿。这是智人与机器的交流。

在这个网页作品中,林科负责出想法和视觉。程序员戴眉眉用计算机语言编写。他们的合作是一次愉快而深刻的交流。

视觉观念艺术猿林科认为:我们正是传说中的人工智能,并且正处在深刻的进化中。我们非常古老。而电脑程序猿戴眉眉同学则说:嗷呜,我母鸡啊,语言能力完全退化了。

关于艺术家

林科

艺术家自述: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在制作视频和图片等作品时,我不使用照相机和摄像机。我的工作室是我的电脑,使用电脑录屏软件记录一些电脑操作行为,在屏幕中排演,行为结束,视频文件马上生成,不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

我有很多基于电脑与其相应的操作系统的使用经验,但我总能找到其中的可能性,使其成为我创作的主要文本,也因此朋友说我有一个机器人的灵魂。当记录我在探索新可能性的录制结束之后,作为操作者的我脱离了操作行为本身,变成站立在操作者背后的观众。鼠标在屏幕上滑动并不是机械的运动,它是人手的延伸部分,而鼠标光标的运动非常有生命感。

电子世界也有它的造型法则。我使用日常软件功能来搭建我的游戏。我是提供玩法的那个人。电子世界是一个模拟世界。我把自己设定成为电子世界的一个视窗,用现实模拟虚拟,用虚拟还原现实。就像下雨和下载很相似,等待屏幕的漏电闪烁故障的出现,和等待一道现实世界的闪电是一样的。我和基于网络创作,作品是一个网址的单一形式最大的不同是,网络是我的游戏场,我的创作文本,这提供给我有更多的可能性去等待实验。

“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系列展展讯

沈莘:“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2015.5.8-6.7

郭熙&张健伶:“大航海日志”2015.6.8-7.7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2015.7.8-8.7

王郁洋:“来-信——《字典》系列作品”2015.8.8-9.16

叶甫纳:“涂个指甲”2015.9.17-10.16

林科:“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2015.10.17-11.22

展期:2015.10.12-11.11
开幕:2015.10.11  5pm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将举办名为“迭加<惊魂记>”的美国艺术家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的个展。

“迭加<惊魂记>”展示一个记录了将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惊魂记》中的图像通过算法逐帧平均化并实时迭加这一持续过程的视频,通过此方法这部长达1小时50分钟的电影被压缩为一张图像,而其音频则保持原样。算法将该数字化电影的原始亮度和对比数据进行拆解、反复处理并平均化,同时迭加生成一张图像,然而电影本身大量的视觉数据则被发散、弃置或简单地重写,并由此而产生一个幽灵幻影般的显示效果:观者仿佛看见该电影不同阶次的加速退化,抑或影片投影中发射出的光正缓缓渗入图像自身的存在之中。

坎贝尔的作品解构了《惊魂记》并将其从20世纪的经典叙事电影所裹挟的精神框架中抽离从而植入21世纪的数字可视化与操控之中。它探究了计算机运算之持久的时间调制,并通过将数字化电影的完整信息内容平均化,从而由数字技术自身的中心撕开一道异乎寻常的罅隙。其最终生成的一张图像是将《惊魂记》的暂存性压缩、叠覆并捕捉而得到的一个瞬间,回归了照片的静态本质;它作为数字化空间的索引而运作,以一个看似细微而无法察觉的空间的指数连结着数字世界。

诚如瓦特·本雅明所言,“记忆不是探索过去的工具而是其剧场,”“迭加<惊魂记>”通过(算法的)均值处理搜集并阐释了作为特定的精确数据存储在电影中的文化记忆标本,将其转化并展现于当下经验之中;这一转化通过将这一记忆吞没而介入其中,通过失真的平均化图像切实重写的方式将其可感知的生动性抹去——这些被平均化的图像正是计算机运算记忆的凝结。

迭加<惊魂记>
吉姆·坎贝尔|2004|DVD

艺术家自述:1999年我开始着手一系列实验作品,起初我并不曾料想结果会是什么。其概念是将一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以数学的方法加以平均化并最终生成一幅静帧图像,过程中不附带任何处理。我从电影《惊魂记》入手,不久便认识到为了将平均化后的许多帧画面放到一起,需要在最终生成的图像中增加对比度,否则它最后就只是一块灰色的区域。当所有图像迭加的工作完成后,我讶异地从结果中看到可以辨认的物体。一部电话机、一个大罐水、窗帘及其它物体依稀可见。这是由于希区柯克在电影中采用了许多长镜头。我拥有硬件工程领域的背景,因此用以创造这些作品的方法是搭建一个通过硬件使得图像平均化的电路。将视频导入这个电路,结束播放时它会将一幅静帧图像输出到电脑上。我为创造这些作品而设计的电路使得我可以看到一帧一帧图像实时迭加的过程。创造平均化图像的这个过程和最终得到的结果一样有趣。迭加<惊魂记>便由此而生。添加的背景声音让观者得以将电影的进度和他们眼前观看到的变化如此缓慢的视觉图像对应起来…..让观者可以使用他们的想像力来观看及思考他们眼睛所见。

关于艺术家
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出生于1956年。

坎贝尔的作品参加过的展览见诸于国际及北美的艺术机构,其中包括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纽约国际摄影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hotography)、洛杉矶J. 保罗·盖蒂美术馆(The J. Paul Getty Museum)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ydney, Australia)。他的电子艺术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旧金山笛洋美术馆( the de Young Museum,San Francisco)和伯克利艺术博物馆(the Berkeley Art Museum)等列入永久收藏。2012年,他获得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第十三届年度旧金山湾区域宝藏奖(Annual Bay Area Treasure Award)。他还曾获得多媒体领域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Rockefeller Foundation Fellowship Award in Multimedia),三度获得朗格卢瓦基金会奖金(Langlois Foundation Grants),以及古根海姆奖学金奖(Guggenheim Fellowship Award)。

坎贝尔曾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分别取得数学专业与工程专业的两个理学学士学位。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在视频图像处理领域持有将近二十项专利。其作品专著《物质之光》(Material Light)于2010年由汉杰·坎茨出版社(Hatje Cantz)出版。

关于系列展
“迭加<惊魂记>”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主办的屏幕作品系列展的第六个展览。此次系列展由CAC学术指导张尕策划,通过7位国际艺术家各自为期一个 月的投影作品系列个展,审视艺术家自创的动态声像生成系统、有违现有网络传输协议的实时图像、不拘于常规的动画手法以及对时髦的社会性题材的疏离。系列展 所呈现的艺术家通常会使用不同于流行的录像语言的算法逻辑进行创作——录像艺术往往依赖影像软件所预设的效果和剪辑规则来创作内容和操控视觉 ——从而干扰、颠覆了内在于图像生产中制作叙事和构建意义的影像工具和手段的经济学与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见诸于1920年代瓦特·互特曼 (Walter Ruttmann), 丹泽可·费托夫(Dziga Vertov) 的先锋实验,以及20世纪中叶以麦克·斯诺(Michael Snow), 沃舒卡夫妇(The Vasulkas)和白南准(Nam June Paik)等的经典作品为代表的媒体艺术的丰富传统延续于数字当代,他们发展出一种超越录像艺术既有形态的新的美学感知,打开了得以想象宇宙的宏大抑或日 常的平实之个性化的感知空间的新的可能性。

系列展参展艺术家:

迈克尔·华金·格雷 (Michael Joaquin Grey)

沃夫冈·斯蒂勒(Wolfgang Staehle)

乔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

马丽娜·朱可夫(Marina Zurkow)

卡西·瑞斯(Casey Reas)

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

阿尔与阿尔(AL and AL)

格式工厂13

气味=信息
一个交流-导航-教育-决策的工具

时间:2015年9月23日 19:00-20: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讲者:希希尔·道拉斯
翻译:黄瑞瑾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当无形信息——“气味分子”成为我们行动、反应、交流的出发点,会发生什么呢?

我相信气味是定义、理解、熟悉环境时非常关键的元素。气味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我们。我们每天呼吸23040次,移动12.5立方米空气,伴随着每次呼吸,气味分子充斥我们的身体。即使入睡时,我们的嗅觉仍在工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消毒、持续播放谬扎克音乐和大规模除臭的世界,与此相配的是全球范围内同质、没有辨识度的玻璃建筑。
“为了安全请消毒”是宣告感官死亡的抗菌标志。并不是所有充斥于环境中的气味都是令人舒服的,所以结果可能就是,我们会消除所有的气味!或者,我们想要改变?
历史、社会和宗教的原因已经让当代人几乎无视了他们超过1%的基因!只有教育才能恢复这些隐藏的能力,因为硬件和软件在健康的身体情况下依旧运作,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和使用这些能力。我们有广大的世界去学习和感受气息!

关于讲者

希希尔·道拉斯于1965年出生于挪威的斯塔万格,成长于柏林。道拉斯于奥斯陆、华沙、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牛津大学学习了化学、数学、语言学、语言与艺术。

自1990年以来,道拉斯积极致力于通过不同的科学、艺术设计和其他学科来进行“气味/气味&语言-交流”的研究工作。2004年1月,道拉斯在柏林建立了以 气味&语言-交流 为主体的“SMELLRE_searchLab Berlin”,该机构由 IFF (国际香精香料公司)支持。

她的研究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奖学金、荣誉和奖项的认可,包括2009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劳斯基金会奖、2010年奥地利林茨的ArsElectronica奖、2010-2011-2012-2014斯坦福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合成生物学/合成美学奖,并在哈佛医学院实习。她曾经并正在进行无形通信和修辞的研究。最近,道拉斯成为中国/美国/非洲/欧洲国际睡眠科学技术协会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教育的未来”的创始成员之一,与香港理工大学、柏林未来教育平台和新加坡政府教育部门合作。

自1998年以来,道拉斯一直致力于各大城市的 “城市味景”研究项目,其遍布世界各地,如巴黎、斯德哥尔摩、底特律、堪萨斯城、柏林、奥斯陆、伦敦、开普敦,目前正与努克、伊斯坦布尔、高知、加尔各答和特拉维夫合作。 道拉斯最近受委托,与哈佛设计研究生学院一起,开发新的生活理念,在科威特探索世界海洋的气息。

2014年道拉斯在“创新与化学”项目上取得纽约CEW奖。2014年以来,道拉斯参与了几个研究不同类型气味设备的初创公司。 道拉斯刚刚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气味记忆套件。

格式工厂yefuna-169-0923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为您呈现艺术家叶甫纳的项目“涂个指甲”。

“涂个指甲”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五个展览。“电子世界的民谣”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此次展出的项目中,叶甫纳召集了一个“人民指甲大会”,抛开艳丽的华贵,只为美而纵情:“在线上绘制指甲的图案,然后打印在你的指甲上”,告诉我们自主的愿景或可如此轻松俏皮地得以践行。

涂个指甲——十万指甲星人画板
2015|叶甫纳|线上及线下互动版本
展期:2015.9.17-10.16
进入线上互动版

“指甲计划”策展项目限定的展览的空间是人的手脚指甲及周边区域,作为展览呈现的载体。 艺术家叶甫纳作为发起人邀请有兴趣进行策展实践的人在指甲这个特殊狭窄的空间提出展出方案,打破“日常展示”和“艺术展览”的界限。

对指甲的改造和美化,最早出现在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将自己的崇拜的图腾描绘在手上祈福避祸。指甲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是私密的身体最常与外部世界联接的部位,也是自我状态、习惯、审美趋向展示的平台。在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和有意识中,指甲成为人对外传达身份的独特展示空间。常规的理念中,美甲似乎是女孩的特权,但是无论什么种族,性别,年龄和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喜好、崇敬的事物。在这里,我们将要征集在“指甲”上的方案,欢迎各界的人士参与。

在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民间未来”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中,指甲计划将与在线涂鸦平台“涂手”合作,共同推出“涂个指甲”,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页迅速随手涂鸦出一款指甲图案并上传。在之后的线下活动中,指甲计划将现场提供指甲打印服务,把网络征集的所有指甲图案打印到参与者的指甲上。通过网络的传播,将“指甲计划”推向大众,以收获更广泛的民间智慧。

关于艺术家

叶甫纳(b.1986 ),先后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和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取得本科及硕士学位。作品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用幽默和反讽的手法探讨权威和多元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美景。或借用老照片表述时代背景因素对个人一生的影响。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图片,对他们的主旨进行分析和引伸。

叶甫纳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系列展展讯&展期

沈莘:“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2015.5.8-6.7

郭熙&张健伶:“大航海日志”
2015.6.8-7.7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
2015.7.8-8.7

王郁洋:“来-信——《字典》系列作品”
2015.8.8-9.16

叶甫纳:“涂个指甲”
2015.9.17-10.16

林科:“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2015.10.17-11.22

small

简介
受到生成性艺术、自动系统和数字哲学的启发,searching_the_garden_of_eden工作坊旨在探索创意计算(在细胞自动机领域)和关于宇宙起源的哲学思考之间的关系。细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ion)是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初始规则来模拟复杂动态系统的计算模型,常常被用来进行进化、基因、物理甚至哲学方面的研究。此次工作坊将会带领学员探索细胞自动机算法,并试图借此激发围绕此概念的艺术对话。
本工作坊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举行的Casey Reas的展览“Tox Screen”的关联公共项目,将由艺术家与技术专家fito_segrera带领。Casey Reas是基于java的创意编程语言Processing的创造者之一。Reas编写程序以探讨作为艺术的条件系统。通过定义emergent networks和层级指示,他定义了一个独特的,基于具象艺术、概念艺术、实验动画和绘画的视觉经验领域。

工作坊内容概要
1.Conway的Game of Life与其他细胞自动机算法
2.视频与图像分析

报名条件
1. 语言要求
工作坊将全部以英文进行。如果以英文沟通会限制您的参与度,我们建议您和一个可以帮助您的朋友一同前来。
2. 系统要求
工作坊将在基于UNIX的系统(OSX or Linux)上进行。我们建议Windows用户预先安装Ubuntu or Mint版本的linux系统。但如果你对Windows驾轻就熟,可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那么也欢迎您继续使用Windows。
3. 编程能力要求
由于工作坊的时间有限,我们希望所有的参与者在工作坊之前已经拥有基本的Processing编程能力。如果您对Processing不太熟悉,但仍想参与,我们建议您参考完整工作坊文件的内容,并提早做好准备。
我们要求的基本Processing编程能力包括:drawing, shapes, general structure, arrays, data types, for loop, conditionals, functions, classes.

工作坊费用
本次工作坊为公益活动,将收取20元/人的报名费。报名请点击此处

时间安排(参与者须保证全程参与)
25/09/2015 第一天
19:00-20:00 工作坊介绍,概念框架以及开放讨论

26/09/2015 第二天
13:00 – 14:40 Processing回顾
14:45 – 15:00 休息
15:00 – 18:30 Conway的game of life算法

27/09/2015 第三天
13:00 – 14:40 视频与图像分析
14:45 – 15:00 休息
15:00 – 18:30 项目制作与技术支持
成果
工作坊的成果将以一个合作完成的作品的方式呈现。这一作品将来源于工作坊所教授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最终成果将有机会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网站上展示并可能安装于CAC展览空间的触摸屏上。

更多详情请查看在线pdf

研究/创造奖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上海,2015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很高兴宣布德国艺术家丹尼尔·弗兰卡(Daniel Franke)以其项目方案“抽象历史机器”(Abstract History Machine)获得2015年CAC研究/创造奖(3万美元)。此次评审结果于一批竞争激烈的国际艺术家的申请方案中产生。担任评审的评委会由CAC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肯·戈德堡(Ken Goldberg)、乔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克里斯托弗·萨尔特(Christopher Salter)以及CAC研究/创造部门主任菲托·萨格雷拉(Fito Segrera)组成。

评委会陈述:
CAC研究/创造奖旨在支持和推进基于研究的艺术实践,尤其鼓励艺术家将科学的方法论纳入实验研究从而导向艺术作品的构思及创作。此次评选以候选人的具体项目方案、过往创作实践所展示的能力与水平,及其推动CAC研究/创造方向相关联的技术与艺术之探究的潜力为考量标准。

丹尼尔·弗兰卡(Daniel Franke)的项目方案提出一个介乎于历史文献与动态雕塑之间的技术性人造物;此过程将具化于媒体装置之中,其既可作为学术探究之工具,亦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物件。基于德勒兹 (Deleuze) 关于“抽象机器”的概念,弗兰卡将时间和历史的矢量作为一种元素引入创造过程中。此方案结合了对科学和社会层面的观察与分析,确切地说,“抽象历史机器”提出了以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地质学的演变作为研究与体验中国媒体人造物之文化演变和历史的异于常规的方法。

关于研究项目

抽象历史机器/丹尼尔·弗兰卡

我们如何感知历史?由此问题出发,该项目将创造一个“时间-雕塑”来探索中国历史上技术、科学与文化方面的重要发展,并与一个动态文献库协同运作。由此,它还将审视人类的历史和对时间的感知,并以此作为一种方法将人为定义的历史时间框架转变为一个可被人类感知的度量。

此作品的文本考据方面由两个维度构成:一为遵循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关于“深度时间”的概念而来的对中国媒体人造物的考古学分析,二为地质学层面上与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观点的论争。

“抽象历史机器”将探究中国的矿物沉积,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与西方不断往来和交流中发生的,因此很难断言究竟哪个方向催生了某个革新:如此将该人造物推向由贯穿古今的可能结果构成的弥散星云之中心。

关于艺术家

丹尼尔·弗兰卡(b. 1982)是一名艺术家、研究学者和音乐影像导演,目前生活工作于柏林。他在柏林艺术大学(UDK)学习视觉传达和媒体艺术,并于2011年在约亨·绍特(Joachim Sauter)和阿尔伯托·德坎波(Alberto DeCampo)的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
他也是位于柏林的电子艺术与表演实验室(Lab for Electronic Arts and Performance)(简称LEAP)的创始人之一。LEAP是专注于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和表演的以推动艺术、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对话的非营利性跨学科空间。LEAP的核心理念为基于数字技术和媒体的实验性研究,旨在塑造和改变我们当下及未来社会并激发新的论述、讨论和问题。

他通过作品挑战我们对数字世界的理解,旨在将其置于动画领域中物理感知的语境中来加以审视。由此,他将我们从经典动画中了解到的实践转化为在“真实”和事实的物质世界中的具体表达,以此探究复杂的连贯性并将其视觉化呈现出来。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亦是他题为“非理性电子计算时代的艺术:情感作为艺术、技术和科学交界面的新兴资产”(Art in the Age of Irrational Computing: Emotion as Emergent Property at the Interface of Art, Technology and Science)的博士论文的核心元素。

关于评审委员会

肯·戈德堡(Ken Goldberg)

肯·戈德堡是位艺术家、机器人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工业工程和运筹学(IEOR)、电子工程系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艺术实践系、信息学院教授,同时兼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UCSF Medical School)放射肿瘤系教授。他与学生和同事合作出版了超过200篇技术论文,涉及机器人学的算法、自动化及社会信息过滤。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艺术、科技与文化系列讲座的创始董事,也是信息科技研究中心数据(CITRIS Data) 与民主提携项目(Democracy Initiative)的学术主任。戈德堡的艺术装置与其研究相关,在许多地方举办展览,如惠特尼双年展(Whitney Biennial)、伯克利美术馆(Berkeley Art Museum)、旧金山当代犹太人博物馆(SF 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法国蓬皮杜中心(Pompidou Center)、布宜诺斯艾利斯双年展(Buenos Aires Biennial)及东京国际通讯艺术中心(NTTICC)。戈德堡与人联合撰写了三部获奖的圣丹斯(Sundance)记录片:《部落》(The Tribe)、《呐喊》(Yelp)及《连接:一部爱情、死亡与科技的自博客传记》(Connected: An Autoblogography of Love, Death, and Technology),同时联合执导了获艾美奖提名的短片:《我们为何爱机器人》(Why We Love Robots)。戈德堡的作品由旧金山的凯瑟琳·克拉克画廊(Catharine Clark Gallery)代理。他的Erdős-Bacon号码是6。

乔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
乔治·拉格迪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艺术工程媒体艺术与科技博士课程主任、实验性可视化实验室(Experimental Visualization Lab)的主任,并在工程学院和人文与美术学院担任数字媒体教授。身为国际知名的学者与媒体艺术家,拉格迪是互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先驱。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在用数据处理方式得出交叉文化内容的一系列观念立场的基础上,创造数字媒体互动装置,为这一领域作出贡献。拉格迪目前的研究涉及数据可视化、机器人计算机合成摄影与数字影像民族志。他的基于电子计算的装置在世界各地展出,从美术馆、画廊、非常规性空间、学术会议到公共委约项目等。他还获得创意资本基金会(Creative Capital Foundation)、丹尼尔·朗瓜艺术、科学与技术基金会(the Daniel Langlois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加拿大文化艺术理事会(Canada Council)、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等多个奖项。

克里斯托弗·萨尔特(Christopher Salter)

克里斯·萨尔特是位艺术家,担任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新媒体、技术与感官”(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Senses)领域研究主任,蒙特利尔“媒体艺术、设计、技术与数字文化”(Media Arts, Desig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Culture)研究与创造的“六角星网络”(Hexagram network)的联合总监。继在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修读完哲学与经济学后,萨尔特又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取得导演与戏剧批评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曾在计算机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CCMRA)进行研究学习。他曾与彼得·瑟拉尔斯(Peter Sellars)、威廉·弗斯勒(Willia Forsythe)和弗兰科夫·巴勒特(Frankfurt Ballt)有过合作。克里斯托弗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如威尼斯建筑三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维特拉设计博物馆(Vitra Design Museum)、柏林剧院(HAU-Berlin)、蒙特利尔国际艺术双年展 (BIAN 2014,Montreal)、 西班牙艺术与工业创造中心(LABoral)、法国“里尔3000”文化项目(Lille 3000)、德国柏林“冒险音乐艺术节”(CTM Berlin)、中国美术馆、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巴黎“创新与新媒体国际艺术节”(Villette Numerique)、今日美术馆、魁北克“多学科电子艺术之国际艺术节”(Mois Multi)、柏林“转变媒体”艺术节(Transmediale)、法国克雷特伊-巴黎艺术宫举办的夏季音乐节(EXIT Festival à la Maison des Arts, Creteil-Paris)等。他的出版物包括《纠缠:技术与表演的转变》(Entangled: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formance)(麻省理工出版社,2010)及《异度机构:尚在成形中的艺术的实验性遭遇》(Alien Agency: Experimental Encounters with Art in the Making)(麻省理工出版社,2015)。

菲托·萨格雷拉(Fito Segrera)

菲托·萨格雷拉是专注于新技术与数字媒体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视听及多媒体制作的技术专家。目前担任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研究/创造部主任。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波哥大的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Jorge Tadeo Lozano University of Bogotá)毕业,2013年至2015年获福布莱特(Fulbright)奖学金进入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设计与技术专业学习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他目前的研究与创作实践采纳数字哲学(digital philosophy)、人工智能、一元论和现代物理学的元素,同时也使用物理电算、软件程序及信息/远程通讯技术来探索关于现实本质及宇宙的物质性的基本本体论问题。他参加的主要展览有:SIGGRAPH电脑图像和互动技术展览(2014)、波士顿计算机艺术画廊“撞击20 & 21”展(COLLISION 20 & 21, Boston Ciberarts Gallery,2014)、休斯顿国际表演双年展(Husto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Biennale 2014)、德州奥斯汀SXSW交互艺术节(SXSW Austin TX 2014)、纽约EYEBEAM(2013)、 柏林的“广场集体中心”项目空间 (AGORA COLLECTIVE CENTER, Berlin,2013)、纽约Dorkbot艺术家集会(Dorkbot NYC 2013)、纽约Harvestworks电子艺术节(Harvestworks New York 2013)、加勒比地区艺术家沙龙(Salon Regional de Artistas del Caribe)、“网页2.0替代性空间”(Web 2.0 Espacios alternativos 2012)、卡塔赫纳的“Ripping mix, burn, rip”展(哥伦比亚,2010)以及波哥大双年展(Bogotá Biennale, 2009)。

格式工厂9

2015年夏季驻留艺术家作品呈现
时间与空间里的构建

时间:2015年9月12日 15:00
艺术家:托恩·冯克
翻译:丁博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托恩·冯克即将结束他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为期两个月的夏季驻留计划,在此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您参加他题为“时间与空间里的构建”的总结呈现。

本次呈现包括两个项目:第一项目试图通过不同时间与空间角度,捕捉一棵树的超现实影像。艺术家在获得允许后,进入环绕这棵树的住宅区,从不同住户的角度拍摄这棵树。从而创造出一个不可能被视作真实的图像:一方面因为此图像包含了不同的视角,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棵树被水平放置。对小区中一些人来说,这棵树由于距离太近破坏了他们窗外的景观,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一块难得的自然。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他接触这些住户并观察他们的居住环境的一个机会点。

第二部分是与快递员的一次有趣的互动。这些快递员每天都要用包裹建造“实用雕塑”,并将它们载在电动车上在城市中穿行。通过寄出一份特殊的快递(包括了一个特殊的拍摄装置和只有框架的纸盒),冯克得以创造出一个对快递员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同时得以从这些“雕塑”的内部捕捉到快递在城市中的移动。

关于艺术家
托恩·冯克(1986)是一名摄影与影像艺术家。在创作中,他观察一个群体如何影响个体。他探索不同的群体,从团队到俱乐部到社群。群体与个体之间、视觉指导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贯穿并影响着他的创作过程及最终呈现的视觉作品。
冯克强调客观记录拍摄的对象。他的目标不是过多地描绘,而是对其进行视觉分析。在视觉分析中,相机和最终定格的图像是他使用的工具。作为运动图像的个体和群体的身体被视为对形式的动态研究而加以考虑。它们使得真实的行为抽象化,并映射我们的心理活动。结果将得到一个间接代表的抽象意象和一个直接描绘的具象肖像二者组合而成的分层结构。总之,这构成了个体的身份识别,在物理形态上幽默风趣,同时又具有分析性且引人入胜。
http://www.teunvonk.nl

关于夏季驻留(Summer Sessions)
夏季驻留是为年轻艺术家提供的短期驻留项目,组织者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组成的网络。夏季驻留提供制作支持及专家的意见反馈,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度生产性氛围,以期帮助年轻艺术家实现职业艺术实践的飞跃。其结果好比一个高压催化的环境,艺术家在其中进行从概念构思到最终实现可展陈的作品的整个过程。
http://summersession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