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工厂12

嘉宾:胡介鸣、陆兴华、赵千帆

时间:2014-11-01  14:00 ~ 2014-11-01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101室)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活动介绍:

作为“新媒体艺术的边界”系列讲座的第四场,艺术家胡介鸣将以公开课的形式,展开以下论述:1)容易被忽略的技术政治;2)在新技术中的思想灵光;3)思想着陆---回到技术层面;4)理想国---开源与技术分享。

在胡介鸣身上,除了清晰的艺术创作的线索以外,同样无法被忽视的是他作为教育家长达30余年的教龄,及其在治学、育人方面的成绩。浓缩在这堂公开可之中的,是他多年来对“艺术”与“科技”这对双生关系的思考与实践,也是其个人媒体艺术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公开课之后,两位嘉宾:艺术理论家陆兴华先生、哲学家赵千帆先生,将一同加入并与胡介鸣展开对话。

关于讲者:

胡介鸣,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先驱者之一,他擅长利用摄影、录象、装置和数字互动技术等众多的媒介持续不断地进行创作实验,早在1980年代就开始在他的作品中尝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他长期关注着诸如时间、人类历史、文化记忆等课题,并试图在作品中阐释“过往”与“当下” 之间的界限,令观众从编年历史中解放出来,面对一种更具偶然性的历史重构。其作品在国内、外广泛展出,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 国美术馆、荷兰V2多变媒体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芝加哥当代美术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Santa Barbara美术馆、伦敦V&A 博物馆、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孟买城市博物馆、波兰托伦当代艺术中心等。

关于嘉宾:

陆兴华,艺术理论家,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美院社会思想和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长期研究当代法国思想和当代艺术理论。近著有《当代艺术做什么?》(2012年),《艺术-政治的未来》(2014年)。

赵千帆,1977年生,任教于同济大学哲学系,2008至2009年德国洪堡总理奖学金,2012至2014年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与社会哲学(尤其是本雅明与阿多诺),尼采翻译与研究,模拟理论等。

关于本讲座系列:

新媒体艺术的边界论生产、观看、展示与收藏

策划:陆兴华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媒体艺术正在动员的新的社会性,及其介入现实和历史的方式,及其更普全的政治干预姿态,及其展示对于传统美术馆的全盘改造,及其观看的新模式等等,都是超出目前我们的当代艺术的理论认识和基本方法论的。大量新的实践有待我们作出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反思,而新的创作-展示模式既然已实际到来,也在逼迫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去迎接和总结。

本讨论系列中, 我们将邀请艺术理论家、哲学家、新媒体艺术家和从事新媒体艺术展示的美术馆同仁们,就新媒体理论研究的下列核心概念,展开讨论:分神、消费、贡献、独奏、闲聊与好奇、八卦与亲密、新动画、互联网价值观再批判、抵抗与监视、半集体的技术下意识、粉丝经济等等。我们将在这一系列的讲座与讨论中努力去探讨和总结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展示中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原则。

格式工厂11

嘉宾:科瑞尼·莎茨(Corinne Schatz),李振华

时间:2014-10-19  16:00 ~ 2014-10-19  18: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101室)

语言:德文(配中文翻译)

本活动免费,需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讲座:罗曼·西格纳——物能之遇
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出生于1938年)以时间与变换的元素拓展了雕塑的边界。在他的作品中,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物,如桌子、靴子、水桶或自行车等,往往都遭遇自然或人为之力并受到强烈影响。比如,有一个诗意的场景,是一张桌子被一个红气球吊起;然而气球爆炸的当刻,桌子坠下摔得粉碎。装满水的桶在爆破当刻形成了一道瞬间的喷泉。他的这些雕塑转瞬即逝,录像与摄影就变得尤其重要。罗曼·西格纳也即由此摸清了时间本身的形状,随着每一秒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变化,物与材料的转变被视作一种雕塑事件。在其对物之世界的调研中,在他以日常物所塑造的这些微小事件里,幽默与诗意总是手牵着手,形影不离。创造这些奇妙而引人莞尔一笑的事件同时,也即无数次触摸到了美——例如那次在冰岛的一片湖面,一张白桌子浮在水上,那么寂寞地漂向冰群。

关于科瑞尼·莎茨(Corinne Schatz)
《罗曼·西格纳 雕塑》原作者。
毕业于苏黎世大学艺术史、英国文学与德国现代文学专业,其硕士论文研究了亨利·卡蒂埃 - 布列松。自1985至1996年,她是圣加伦艺术中心创建团队与策展团队的一员。自1988至1995年,她也是圣加伦美术馆的研究员与联合策展人。亦自1988年起,她执教于圣加伦艺术与设计学院。自1996至1998年,担任圣加伦摄影论坛的联合策展人,并于2002至2012年在visarte.ost (东瑞士的一个职业艺术家组织)的执委会和策展团队任职。科瑞尼?莎茨生活在圣加伦,致力于写作、策展与讲学。她对罗曼·西格纳、Silvie & Chérif Defraoui、Jean Odermatt、Teres Wydler、Nesa Gschwend、Josef Felix Müller等人的研究均出版为专著。她还是圣加伦艺术基金会(St. Gallische Kulturstiftung)的主席,与Sitterwerk基金会的理事。

关于李振华(中国/瑞士)
《罗曼·西格纳:影像1975-1989和现在》展览联合策展人
1996 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 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 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2014年将担任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国际展览《数字革命》(DigitalRevolution)的顾问和推荐人。曾主持编撰的艺术家个人出版物有:《颜磊:我喜欢做的》(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出版物)、《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2010 年)、《冯梦波:西游记》(2010 年)、《杨福东:离信之雾》(2009 年)等。出版有个人艺术评论文集《文本》(2013)。

格式工厂10

嘉宾:爱德华·西尔

时间:2014-10-18  14:00 ~ 2014-10-18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101室)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本活动免费,需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活动:

作品《情景》(Scenario, 2011)是一件新媒体装置,由丹尼斯 ·德·法沃雷(Dennis del Favero)与iCinema合作创作。观者步入这一巨大的三维影像空间,遭遇居住在这虚拟世界中的人形角色。这些角色使观者成为这一不确定情景中的见证者与亲历者。这是什么?这看起来像是某场悲剧发生后遗留下的现场,这场悲剧并非是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是一场蓄意为之的社会动乱。是童话变成了噩梦?这番情景出现在一系列交互式的空间与环境中,包括地下窑洞、空荡荡的建筑,与结了冰的湖面。本场讲座将引作品《情景》作为一个案例研究,探索表演中的后人主义概念,及其所引发的道德与审美问题,并由此延展至iCinema更广泛的工作。

关于讲者:

·西尔博士(Dr. Edward Scheer)是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与媒体学院戏剧与表演专业的教授。他也是《表演范式》的创刊编辑,并参与编写了一系列出版物,包括:《安东尼·阿尔托:一位批判的读本》(Antonin Artaud: A Critical Reader, Routledge 2004)。他撰写的针对表演艺术与美学的文章发表在TDR, PAJ, Parkett 与《表演研究》(Performance Research)等刊物上,收录于AGNSW, 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 2006年悉尼双年展与2012年奥克兰三年展的画册中。此外,他还是《情景》(Scenario)一书的作者,本书是对iCinema出品的一些项目创作的综述(新南威尔士大学出版社与ZKM联合出版,2011年)。他最近出版了与罗西·克利(Rosie Klich)合著的《多媒体表演》(Multimedia Performance, Palgrave 2012)。西尔对麦克·帕尔(Mike Parr)的表演艺术的研究著作《无限的机器》(The Infinity Machine, Schwartz City Press, 2010)是首本全面研究此位艺术家创作实践的著作。他是悉尼表演空间董事会前任主席。自2007-2011年期间,他还担任了Psi国际表演研究学会会长一职(这是一个表演研究领域的国际协会)。他还是ARC出资赞助的两个研究项目“向着实验人文科学”(Towards an Experimental Humanities)与“新媒体戏剧”(New Media Dramaturgy)的首席联合研究员,以及ARC人文与创意艺术专家学院的成员。

关于iCinema

致力于交互影院研究的iCinema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一座连接艺术、工程与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由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法律与科学学院、工程学院、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美术学院联合创办。来自美学、人工智能、大气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字媒体、媒体理论、多媒体设计与法律的多位研究员与研究生汇聚于此。iCinema的研究项目关注符合行业实操标准的互动媒体,覆盖艺术、广播、建造、环境、遗产、美术馆与视觉化等课题,并尤其注重如何应用新一代科技以想象新的生活、学习、研究与工作方式。

www.icinema.unsw.edu.au

格式工厂7

嘉宾:马蒂·派克斯卡、龙星如、周姜杉

时间:2014-09-28  18:00 ~ 2014-09-28  24: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101室)

成果演示|18:00-1900

庆祝派对|19:00-夜晚

“Summer Sessions”是一个基于国际化合作网络(Talent Development Network)的夏季驻留项目,由荷兰V2_动态媒体中心(V2_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于2009年发起并成立,旨在国际范围内发现和提携那些致力于媒体艺术的青年创作者。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自2013年起成为该网络的一员,为中国与国际媒体艺术领域间的双向人才推选提供了新的途径。“Summer Session 2014”的入选者是:一个基于北京的艺术组合I&C(龙星如、周姜杉),以及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年轻艺术家马蒂·派克斯卡(Máté Pacsika),他们在今夏分别于V2和CAC完成了为期8周的驻留,并将在本周日(9月28日)的活动现场向观众演示他们在两地驻留期间的创作成果。

《眩像机》,马蒂·派克斯卡

眩像机基于对“滑动变焦”这一影像技术的自动化,这一技术也被称作“眩晕效果”并因希区柯克1958年所执导的电影《迷魂记》而为人所知。眩晕效果是基于一种非常简单的视觉游戏而制造出的一种镜头效果。它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效果,能够引起强烈的情绪冲击,因而常常被用于突出故事中的戏剧性事件。通过对眩晕效果的自动化并使之变为一种实时的程序,你将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异常不同的现实之中。你的背景成了一种可变化的环境、一种相对宇宙,在其中,你可以体验到一种基础的潜意识困境。

马蒂·派克斯卡(Pacsika Máté)于1987年出生于布达佩斯,后在匈牙利、荷兰和法国生活。由于艺术家父亲的缘故,他的成长被当代艺术的气氛所包围。在莫霍利·纳吉艺术与设计大学就读期间,他作为“空间改道工作组(Space Detournement Working Group)”的成员参与了许多公共与科技导向的艺术项目。2012年,他的毕业项目Floatomat及其基础理论研究探讨了媒体艺术中吸引与叙事之间不同层次的关系。在他获得媒体设计的硕士学位之后,他迁往鹿特丹为V2不稳定媒体艺术机构工作,并开始着手一项有关基于体验的艺术教育的研究。

8

《眩像机》,马蒂·派克斯卡

《地说》,I&C(龙星如、周姜杉)

《地说》项目中,一个盒子形的定位媒体设备被用来实现一种在线用户和离线(物理空间)用户之间的对话。通过项目网站,人们可以提交讯息,这些讯息会实时呈现在移动中的盒子屏幕上。现实空间中的人可以通过盒子上的按钮回应信息,音频也会即时回复到网站。在《地说》的进行过程中,盒子由陌生人领走,并在公共空间和人群之间传递。通过《地说》,人们可以以对话的形式探索一个地点。

I&C(龙星如、周姜杉)是一个基于北京的艺术组合。他们的研究方向为数据与感知的关系,及数据体验下的主观叙事。他们的作品涉及视觉艺术、计算机工程和叙事,使用实时获取的数据创建多感官体验。2013年,I&C联合策划了中国第一个数据艺术展览,《信息新浪潮——英国信息可视化艺术设计展》,展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4年I&C创作了中国当代艺术互动数据可视化作品, WOW CCAA, 展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漫步中国当代艺术大奖15年》。I&C 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展出,其中包括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V&A)博物馆、伦敦的Waterman艺术中心,深圳的华侨城OCT艺术中心,奥迪CITY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星如拥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硕士学位。周姜杉拥有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硕士学位。

9

《地说》,I&C(龙星如、周姜杉)

格式工厂6

嘉宾:伊丽莎白·勒孔特(Elizabeth LeCompte)、约翰内斯·格贝尔(Johannes Goebel)、赵川、王翀

时间:2014-09-27  14:00 ~ 2014-09-27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101)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中文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活动:
新媒体艺术的“新”,意不在技术的推陈与重写,新浪潮戏剧的“新”,亦不是简单、激进地颠覆传统。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能真正超越代际传承,而开辟新格局者,皆因其真挚且富有原创性的工作对所身处的时代做了精彩的演绎(回应)。本次专题讨论会的四位嘉宾分处不同的代际,却都可视为这类人物的代表:老牌实验剧团伍斯特小组的导演伊丽莎白·勒孔特(Elizabeth LeCompte)、上海本地独立戏剧团体“草台班”的创始人赵川、北京薪传实验剧团的导演/新浪潮戏剧的发起人王翀,以及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EMPAC的总监约翰内斯·格贝尔。四位将就新媒体艺术与戏剧的新浪潮展开对谈——谈谈多媒体表演,谈谈戏剧艺术的终结,谈谈真的假艺术和假的真艺术,谈谈21世纪末的老头儿老太太如何能一手一个3D打印机共度余生。

关于讲者:
伊丽莎白·勒孔特(Elizabeth LeCompte)是伍斯特小组(The Wooster Group)的创始成员之一。自1975 年以来,她作为编舞、设计和导演制作了本小组的所有作品,包括19 个剧作,5 个舞蹈作品和9 个电影和视频。勒孔特已经从新学院和加州艺术学院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和荣誉博士学位。
伍斯特小组:www.thewoostergroup.org

约翰内斯·格贝尔(Johannes Goebel),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实验媒体和表演艺术中心(EMPAC)的教授,同时也是其创始人。自2001/2002年起,他致力于EMPAC的规划与筹建工作,包括参与这一巨大建筑体本身的设计,以及团队的构建和项目的构想。EMPACE试图在数字世界与人类感官世界之间构架起桥梁,并引申向艺术与科学中的研究与创造性工作。每年,新的作品都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在EMPAC创作完成。
1990年至2002年期间,格贝尔任职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市的ZKM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同时也是该中心音乐音响研究所(Institute for Music and Acoustics)的创始人。他也深入参与了ZKM新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在此之前,格贝尔是一位数字音乐领域的作曲家,他以木材、金属等材料制造自己的乐器,并以此与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合作。他连续多年在一个自由即兴乐团担任乐手。此外,他也在教学领域有颇多建树。其中包括他在美学、音乐、艺术与科技等领域的教学和出版。
EMPAC: www.empac.rpi.edu

赵川,与同仁于2005年在上海创立戏剧团体“草台班”,致力推动新的社会剧场运动,建设非牟利的公共空间和剧场美学。他与这个团队激发起普通人的戏剧能量,创作剧场作品,组织文化活动,策划非牟利的戏剧演出及国内国际互动,已形成相当影响。他并为海内外刊物撰写文化及艺术批评文章,曾荣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多项文学奖项,受邀参与多个国际戏剧节、文学节等。

王翀,新浪潮戏剧发起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80后戏剧导演,北京大学法学士,夏威夷大学戏剧硕士,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他翻译并导演了《阴道独白》、《哈姆雷特机器》等欧美后现代名作,又以《雷雨2.0》、《海上花2.0》、《地雷战2.0》革新中国经典。其中《地雷战2.0》成为荣获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大奖的首部华语戏剧,《雷雨2.0》被新京报评为中国小剧场戏剧30年十佳作品,《一镜一生易卜生》被文艺生活周刊评为2012年度中国十佳演出。他曾获2012亚洲文化协会奖金、2007中国译协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亚军,出版有译作《作家之旅》。
薪传实验剧团:www.theatrere.com

格式工厂4

嘉宾:伊丽莎白·勒孔特(Elizabeth LeCompte), 赵川

时间:2014-09-26  14:00 ~ 2014-09-26  16:00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徐汇区安福路288号,3楼戏剧沙龙)

讲者:伊丽莎白·勒孔特(Elizabeth LeCompte)

主持:赵川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徐汇区安福路288号,3楼戏剧沙龙)

本活动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举办

免费入场,请通过邮件预约: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请注明您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讲座

后现代主义戏剧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崛起后,掀起了一股新的戏剧思潮,并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在此背景下,伍斯特小组(The Wooster Group )诞生于1975年,并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他们的实验戏剧带有浓重的欧美后现代主义色彩,不断地打破常规,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堪称当代的戏剧先锋。

伍斯特小组在尝试各种不同的艺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注重戏剧作品的精神内涵、深刻性与生命力,追求把戏剧变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艺术,以新的戏剧表达形式呈现给观众。与传统的戏剧比起来,他们的创作与实践更加尖锐犀利,同时,也在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艺术品格,颠覆传统,反叛经典,直面现实。在多元化的戏剧作品环境下,逐渐成为当代戏剧发展的主流。

本次讲座由伍斯特小组的导演伊丽莎白·勒孔特女士主讲,由上海本地戏剧团体“草台班”的创办人赵川先生担任主持,并在讲座后与勒孔特女士展开对话。

关于讲者:

伊丽莎白·勒孔特(美国),是伍斯特小组(The Wooster Group)的创始成员之一。自1975 年以来,她作为编舞、设计和导演制作了本小组的所有作品,包括19 个剧作,5 个舞蹈作品和9 个电影和视频。勒孔特已经从新学院和加州艺术学院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和荣誉博士学位。

关于主持:

赵川(中国),与同仁于2005年在上海创立戏剧团体“草台班”,致力推动新的社会剧场运动,建设非牟利的公共空间和剧场美学。他与这个团队激发起普通人的戏剧能量,创作剧场作品,组织文化活动,策划非牟利的戏剧演出及国内国际互动,已形成相当影响。他并为海内外刊物撰写文化及艺术批评文章,曾荣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多项文学奖项,受邀参与多个国际戏剧节、文学节等。

格式工厂5

《哥们儿,还有时间》,伍斯特小组,2007/2008

目前,上述作品——一件大型的360度全景交互影像装置正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出。

格式工厂2

嘉宾:黎小锋,飞苹果,朱晓闻

时间:2014-09-14  14:00 ~ 2014-09-14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中文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讨论:
纪录片在20世纪初期被纳入了电影分类,当时美国影评人帕尔?劳伦斯将其定义为“带有戏剧性的真实影片”。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纪录片创作和理论不断发展,从传统的兼具信息与娱乐性的单线型叙事方式,到重视观众参与度的多媒体纪录片形式,而后者则挑战了电影人作为既定叙事者的角色定位。在这一系列变化中,“真实与解读”、“选择与控制”、“真实的多重性”等概念被不断强调与探索。

2002年,艺术家和学者迈克尔?怀特罗注意到“交互纪录片”这一名词的崛起。他提出,数字交互纪录片的概念还有待定义,因为这方面的著作寥寥无几,而新媒体艺术家们即使在进行纪录片的创作,也并不视自己为纪录片电影人。而今天,大多数独立纪录片的制作都是混合而多媒体的,因为网络、社交媒体、Youtube、Vimeo及其他媒体平台都成为了市场推广策略的一部分,有时候他们甚至是多个叙事版本的不同平台。

我们如何在当下以电影人、媒体艺术家的身份认知并展现现实?这其中有哪些挑战和机遇?数字化、新媒体和技术革新是怎样影响了纪录片的创作逻辑?纪录片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此外,我们如何与真实交流,并通过拍摄制作纪录片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毕竟,这反应了我们对知识体系和信仰的建立。

关于讲者:

这次讨论活动邀请了三位发言人就以上话题展开讨论。

黎小锋是一位资深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和教师。他的创作根植于传统纪录片,但在过去十多年中,他通过组织学术交流、讨论和影展,也深入了解了非传统形式的创作。

飞苹果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他用非传统的新兴媒体进行艺术创作,并且是这方面在上海的先行者。

朱晓闻是一位媒体艺术家、学者和作者。她既进行多媒体纪录片的创作,也用传统形式混合真实与虚构。她对人们如何认知现实以及与之的关系非常感兴趣。

格式工厂3

格式工厂2014910214345460913-1024x574

嘉宾:樊俊锋

时间:2014-09-13  14:00 ~ 2014-09-13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中文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讲座:
诸多迹象显示,人类可能正在迈入一个“隐私全无”的时代。监控设备、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极大发展,将使得政府有能力观察、整理和重现一个人的全部人生。本讲座将从技术角度分析隐私是如何被挖掘的,而保护隐私的努力会什么会节节败退。在密码学界,有不少团体尚在努力构建虚拟世界中的隐私保护机制,但至今收效甚微。随着云计算、可穿戴电子的发展,人们很可能会彻底失去对私人数据的控制。

关于系列讲座:

新媒体艺术的边界论生产、观看、展示与收藏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媒体艺术正在动员的新的社会性,及其介入现实和历史的方式,及其更普全的政治干预姿态,及其展示对于传统美术馆的全盘改造,及其观看的新模式等等,都是超出目前我们的当代艺术的理论认识和基本方法论的。大量新的实践有待我们作出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反思,而新的创作-展示模式既然已实际到来,也在逼迫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去迎接和总结

本讨论系列中, 我们将邀请艺术理论家、哲学家、新媒体艺术家和从事新媒体艺术展示的美术馆同仁们,就新媒体理论研究的下列核心概念,展开讨论:分神、消费、贡献、独奏、闲聊与好奇、八卦与亲密、新动画、互联网价值观再批判、抵抗与监视、半集体的技术下意识、粉丝经济等等。我们将在这一系列的讲座与讨论中努力去探讨和总结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展示中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原则。
关于讲者:
樊俊锋是一位从事信息安全研究的学者。他毕业于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嵌入式设备和网络安全。他是开源软硬件的支持者,积极参与保护普通互联网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2014年,他在深圳创立了Open Security Research,致力于开放的信息安全研究。此外,他还创办了PANDA (Physical Attacks and Design Attestation)暑期学校,邀请全世界著名安全专家来华讲学。

关于本讲座系列的策划者:

陆兴华,艺术理论家,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美院社会思想和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长期研究当代法国思想和当代艺术理论。近著有《当代艺术做什么?》(2012年),《艺术-政治的未来》(2014年)。

格式工厂17

嘉宾:etoy.Zai(Michel Zai)、刘妍、顾灵

时间:2014-09-13  16:30 ~ 2014-09-13  18: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101)

CC 2014 SIMP Project

主持:颜晓东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中文

“新谱计划”(SIMP Project)由策展人颜晓东、新媒体艺术家吴珏辉于2013年6月在中国杭州联合发起。该计划通过关注当下艺术及其相关领域中原创工作的“态势”(Situation),原创个体(或团体)于其所身处的业态环境,以及更广泛社会因素间的彼此“介入”(Intervention),来持续地收集、分析和转换上述“态势”与动态“介入”的“映射”(Mapping),如此循序渐进,以期能对艺术创造的“远景”(Perspective)有所洞察。 新谱脱口秀是该计划于同年推出的一档育乐节目。

第二季脱口秀,将探测点进一步深推至创造力(在今天)的来源和基础:个人或创新群体需要如何建立(或在内部分担)可支撑自身运营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应该如何在财务、版权(原创成果)的保留与分享,内部秩序的建立,以及对外关系维建等等这些方面进行自我管理,以便最大程度的保留思想的独立与行动的自由…

第二季第一期,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瑞士艺术家etoy.Zai(Michel Zai)、创新领袖及社会企业家刘妍,以及来自英领馆文化教育处的顾灵。而对话的入口,恰恰是由Zai参与创建的etoy.CORPORATION,一个跨越艺术、科技与社会的创新群体。事实上他们以真正股权公司的模式运作,从不出售作品,而仅可通过参股,获得其所创造的整体文化价值的分享权。在1999至2000年间,通过联合全球总数近1800名的律师、骇客、记者、学者、企业职员与艺术家,etoy最终赢得了“玩具战争”(TOYWAR),从一个当时市值数亿美院的最大的在线玩具销售公司eToys.Inc.,手中保卫了自己的名字… 这个团体的工作与经历显然是极富启发性的,那么在今天,他们如何看待自身,又正面临哪些新的问题或挑战?

关于嘉宾:
etoy.ZAI (Michel ZAI),是一位瑞士艺术家,教授,也是etoy的联合创办人之一,并于1996年至2009年间出任运营总监一职。Zai毕业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拥有视觉传达专业硕士学位。他曾为瑞士国家电视台工作,后于1992年联合创立了名为“HIRN-lein”的电话娱乐服务公司。除了推动etoy.CORPORATION的事业发展,他也为大学与其他商业客户服务。2003至2009年间,他是ECAL(位于瑞士洛桑的艺术与设计大学)下设“媒体与交互设计”单元的主任。目前,Zai已经称为父亲,并参与准备etoy首个回顾展的全球巡展,包括亚洲、欧洲以及美国。此外,他还在为瑞士巴塞尔的FHNW艺术与设计学院准备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
www.etoy.com

刘妍,在中国与荷兰拥有超过15年作为创新领袖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者的丰富经验。她曾创办并管理一家名为Ask Lab的社会企业,通过联合创新(co-creation)以及实验性学习的方式,将人才和创意,与那些面临挑战的商家联系起来。在此之前,她还创办了新单位,一家落户上海的联合办公中心、国际性的创新网络,该中心曾被《快公司》誉为“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10家企业之一”。她以“知识共享模式(Creative Commons)”在苹果线上商店发布自己的著作《Coworking Manual》,以此帮助那些热心于联合办公的人们创立自己的企业。此外,她还曾作为评委会成员,参与2011至2012年度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Prix大奖,数字艺术与社群项目奖项的评选工作。

顾灵,从事艺术写作、笔译与口译。现任英领馆文化教育处(British Council)中国数字艺术主管,兼任燃点(Randian-Online)驻上海编辑,曾任上海外滩美术馆发展宣传主管。文章发表于多家艺术杂志,译著有《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奥布里斯特的通信》等。闲时看书玩耍下厨瑜伽。她的个人网站地址:linggu.org

关于主持
颜晓东,媒体艺术策展人、制作人。2013年12月至今,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执行总监。

格式工厂16

嘉宾:欧隆·卡兹(Oron Catts)

时间:2014-09-07  14:00 ~ 2014-09-07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由于本工作坊名额有限, 我们将保留决定权,选择有相关经验或专业背景的人士优先参与。请通过邮件预约申请: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来信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预约人数)。

工作坊介绍:
组织培养和再生生物学等问题通常是针对生物医学研究、运用所进行的讨论。然而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一个转变,即人们开始从消费类产品、艺术与设计的角度参与这两大问题的探讨。这个工作坊将集中审视和探索试管肉和皮革的培育、生物操控界面和生物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探索性设计等领域以及当今艺术创作的一些新手段。欧隆?卡兹将向大家介绍他在非医用领域组织培养的丰富经验,讨论这些新的运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未来将可能如何发展。在避免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姿态的同时,工作坊也将突出探讨一些因再生生物学在非医用领域的运用而产生的哲学和伦理问题。

关于指导:
欧隆·卡兹(Oron Catts)是西澳大利亚大学,解剖学、生理学和人类生物学学院,卓越生物艺术中心SymbioticA的主任。
欧隆·卡兹是一位艺术家、研究员和策展人。他1996年的先锋艺术研究作品《组织培养和艺术计划》(Tissue Culture and Art Project)是生物艺术领域的重要作品。他于2000年创办SymbioticA,即一个依托于西澳大利亚大学解剖学、生理学和人类生物学学院的艺术研究中心。在卡兹的引领下,SymbioticA曾赢获2007年Prix Ars Electronica在混合艺术领域的金尼卡奖,西澳总理科学奖,并于2008年获得卓越中心的称号。2009年,卡兹被Thames & Hudson列入他们出版的《60个塑造我们的创新人士》一书的“超越设计”板块,并被英国Icon杂志评为“创造未来且转变设计方法”的20位设计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