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工厂格式工厂42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研究奖学金 开题报告

奖金获得者:丹尼尔·弗兰卡
时间:2015.12.13 17: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翻译:黄瑞瑾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我们如何感知历史?从这一问题出发,丹尼尔·弗兰卡将会和我们一起讨论有关他即将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进行创作的“时间雕塑”的一些核心观念。利用动态文献库的概念,他希望挑战人们的时间感知和历史,并以此作为一种方法将人为定义的历史时间框架转变为一个可被人类感知的度量。

本次讲座将重点关注这件作品的两个方面:一为由“深度时间”的概念而来的对中国媒体人造物的考古学分析,二为地质学层面上可被概括为“石头的智慧”的分层过程。

34

时间:2015.12.19 14:00-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黑暗似乎令我们与世隔绝,但在现实中,它也扮演着另一个神奇的角色,将我们从全然的痛苦中释放。当影院的灯光亮起时,你便与周围隔绝,和影片中的人物相联系并经历他们的情绪。“秘密影院”包括六部艺术短片或者影像作品。它邀请观众们进入由“我”讲述的关于“我”的故事中,鼓励他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情绪上共鸣。

展映作品:
1 《请回到釜山港吧/Please Return to Busan Port (2012)》 Ayoung Kim
三频/ 5′ /中文字幕
图片1
作为仍在进行中的《城市故事/Tales of a City》系列的一个部分,这部三频影片,或者也可以说音乐影像,将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晚期,使用了广为流传的老派的同名歌曲。在那个时期,韩国经济近乎发展到巅峰;而且,正值韩国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对于全球化的乐观主义占据了主流。作者被当时釜山一个毒贩的真人真事吸引,因此在影片用半写实主义的手法重构了他的一天。影片中使用了外景拍摄、棚内拍摄以及有运动员跑步形象的档案资料镜头,想要追问永不止步的意义所在。

2 《巨文岛快信 / PH Express(2011)》Ayoung Kim
双频/ 31′ / 中英双字幕
36
《巨文岛快信 / PH Express(2011)》的灵感来自于19世纪晚期(1885-1887)英国舰队占领哈密尔顿港所在岛(巨文岛)的事件。因为岛屿在亚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比之下在朝鲜微弱的名气,为了占领这个岛,西方列强竞争激烈。通过比较超过300份英国媒体出版物以及当时英国政府和英国驻朝鲜外交部的机密文件,导演发现在真实的历史和它所展现的样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导演在影片中用幽默的手法刻画出存在于虚拟和现实的差距。
这部短片,曾于2011年艺术家驻留期间与德国柏林的伯大尼艺术中心放映。

3 《石油,从空中花园给你的鲸油 / Zepheth, Whale Oil from the Hanging Gardens to You, Shell 3(2015)》 Ayoung Kim
声音演出的记录影像 / 20′ / 无字幕
37
这部影片由Venice Biennale 在2015出品,基于导演父亲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作为韩国产业支柱的一员在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的经历制作。导演为富有感染力的影像配上有力的歌剧风格的合唱,来创造声音背景,展现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东地区如过山车一般的发展态势和人们对此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仅仅来源于个体,而是关于整个韩国。

4 《流血的蓝——一个男人 / Bleeding blue- A man (2009)》Hyun Mi Yoo
单频 / 16′26″ / 英文字幕
38
这部影片以艺术家的一个短篇故事为基础,在这个故事中,一个普通男人居住在首尔的一栋公寓里,被邻居的艺术家们伏击而变成他们的物件,进而被上色并拍照,最后定格进一幅等身大小的油画中。这表现了存在于艺术家作为作者的自我,和被他人即观众所固定和评判的艺术家个体之间的差距。

5 《前方的河/The River In Front /내앞 Nae-ap (2015)》 Ingeun Kim (Red Carpet Spirit)
单频 / 18′40″ / 中英双字幕

39
40
这部影片由Ingeun Kim导演,Red Carpet Spirit出品,是基于Kim的家族在1910年丹东地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虚构作品。影片的主人公,Dae Lak Kim,是Kim的一位先祖,在日本占领期间为了独立而战斗。为了朝鲜的独立,他和他的家族开始了抵抗运动。在1910年日本执行日朝合并条约后,他带领他的族人去中国的West-Gando训练独立斗士。虽然改革派和保守派分属两个阵营,但他们共享同一的意识形态。这是一部黑白影片,以其简洁吸引着观众,优雅动人地讲述着故事。

6 《宝岛 / Treasure Island (2014)》Sojung Jun
单频 / 彩色 / 立体声/ 11′9″ / 英韩双字幕
图片7
这部影片以一位传统朝鲜歌手迷人的声音开场,片中的主要人物是被称作haenyeo的年长的女性潜水者们,她们在海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在海里穿梭于生死的界线之间。在影片中,海洋被描述为女潜水者们的理想王国,她们重生为这座岛屿的主人。

关于“أنا'[ana]——请闭眼片刻”  
“أنا'[ana]——请闭眼片刻”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第一个由公共艺术机构展出的韩国当代艺术展。

旨在追问自我的概念和个体存在的条件,أنا [ana]就像一个艺术论坛,在此,艺术作品催生出关于跨越不同地理边界的多元文化条件的更广泛的讨论;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讨论是关于那些已经适应并演化为混合体的跨文化社会。

这个阿拉伯词汇أنا(音[ana]),意思是“我或自己”,在韩语中写作“나”,发音作[na]。أنا,나和我,在符号学中表示相同的意义;然而,字形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的意识形态、范式和价值体系。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在何种程度上أنا或者나可以定义她/他自己的个体而不是被他/她的周围所指认?

此外,这个展览也试图消除因陌生和媒体导向的偏见造成的隔阂,促进这两个不同世界之间更深入的理解。这个展览将作为一个平台,通过邀请观众参与当代艺术的相关实践,让他们在一次充满邂逅的好奇之旅中聚集和互相学习。

副标题“请闭眼片刻”充满了情感色彩,取材自Insung Lee所著小说《无限缥缈的气息(The Infinite Ethereal Breath)》的序言。作者呼吁他的读者们行动起来,去短暂地闭上眼睛,意在让读者们意识到他们在所处环境下自身的真实存在。不论读者们是否有意,他们都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这种方法也让读者们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他小说的消费者。在这个展览上,他的这种呼吁则为观众们提供了参与艺术家、策展人探讨的一席之地。

格式工厂32

2015列奥纳多艺术、科学与技术系列讲座丨通向艺术中的参与
讲者:鲁道夫·弗里林
时间:2015年12月13日 15:00-17: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翻译:黄瑞瑾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

欢迎各位参与,点击"链接"进行报名预约。

关于讲座
回顾颇为可观的艺术中的参与历史,我们会遇到从即兴、分享经验和表演到行动主义者的干预、社会实践和技术通讯事件的种种概念的、表演的和政治的方式。艺术中的参与至少构成一种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直接对话;在它最复杂的形式里,它还涉及由艺术家发起、由公众共同完成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限于媒体艺术,还包括其他深远推动这种对话的领域。

当无人参与时,参与式艺术就只是一堆被弃置的工具。当一个观众仅仅愿意观察与思考其他人的活动时,艺术性的经验却内在地联系于参与行动本身所带来的个体介入与投身。毕竟,坐在剧院里的观众席与站在舞台上是截然不同的。但首先要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舞台上呢?

在今天很多当代美术馆中,都可以发现参与行为和对话式邂逅的情境,然而它们却并不拥有本质性的价值。谁向谁以什么方式说了什么?什么被共同制造?讨论现在艺术参与中的希望和诗意,就因此意味着有意识地、批判地对待它的特定条件、限制和隐藏的计划。这个讲座将通过讨论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媒体艺术收藏中的参与式作品,探讨这些问题和关切点。

关于讲者
鲁道夫·弗里林于柏林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和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University of Hildesheim)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受聘于旧金山现代美术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担任媒体艺术策展人。其策划的展览包括在线档案“媒体艺术网络”及一些主要概览性展览,如“合作中:媒体艺术收藏中的早期作品”(In Collaboration: Early Works from the Media Arts Collection)(2008);讨论当代参与性实践历史的“参与的艺术:1950年至今”(The Art of Participation: 1950 to Now)(2008)以及讨论视觉与表演艺术跨界的“舞台呈现:艺术与媒体中的戏剧性”( Stage Presence: Theatricality in Art and Media (2012)。弗里林同时兼任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Arts)与旧金山艺术学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的教授职位。在旧金山现代美术馆(SFMOMA)任职前,弗里林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担任策展人与研究员。他目前在旧金山生活和工作。

关于“列奥纳多艺术、科学与技术系列讲座”
本系列讲座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共同组织。系列讲座中各主题部分将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围绕不断拓展的艺术/科学话题展开。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及其合作机构将提供活动场地。

关于列奥纳多
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服务于全球范围内从事艺术、科学和人文交叉领域研究的思想家与实践者。成立近50年来,列奥纳多致力于培养和支持那些打破传统界限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今天,通过与不断变化中的出版平台合作(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开展多元的活动、驻留和艺术/科学项目,及其它针对艺术/科学/人文社群兴趣点所设计的项目 ,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始终保持着其在跨学科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
   
关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CAC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 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回应当下媒体社会中即刻生发的挑战与机遇,并将日益迫近的后人本(post-human)现实及其所昭示的社会与政治蕴意带入公众意识。

格式工厂31

时间:2015.12.06.14:00 - 15:45
讲者:沈莘
语言:中文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12月6日,“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2015年获得者沈莘将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组织一场以驻留成果展开的活动。她将向大家讲述其自4月到10月在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驻留项目经过,以及经由此研究项目扩展开来的一系列以“反客为主”为主题的同侪艺术家作品的放映、展示和讨论。

“反客为主”主题诠释
有关社会政治的导航时常适时地根据主角的性情倾向发生转变——主角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及其经济体制的客人,同时也担当着主人的身份,开展令人耳目一新的针对所处之境况的创造性分析、概念化、揭露与遮盖。客人从不曾是真正意义上的客人,他们通过将美学假扮为伦理、性别的刻板印象或敏感度、政治正确/不正确,以及不被需要的欲望,从而证实自身。权力并非唯一在多个主体之间摇摆不定的物质。这些主角进场时都扛着被分类和贴上标签之后的沉重,却不料那可被击碎的同时也是极度不可避免的。

我们如何可能在这些流动的、结构极不稳定的水流中导航?从一个寄生虫到另一个寄生虫,通过将已完成的作品拉得更近,从而强制性地将彼此推到权力的位置上,进行责任的分配。这些都是结束感官上主客之分的方法,并以此欢迎将流动的性情物质化,目的是实现一种交换比率——它不对情感的流动和失误抱以愚痴的态度。

“反客为主”是一系列即将被发起的事件,并将由每次主持事件的人和机构来引导特定的意义,目的在于通过展示、放映和讨论的方式,介绍一同工作的艺术家的作品。作为这一系列事件的首发,或曰“1/N”,该汇报活动亦可视为沈莘受CAC之邀,既作为客人也是主人,前来介绍她在“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的支持下于CCVA开展驻留研究的经历和想法,及其完成的作品;接着,她将主持一系列作品的放映、展示和讨论。这些作品都来自沈莘的同侪艺术家群体,其中包括露西·比奇(Lucy Beech)、詹娜·布利斯(Jenna Bliss)、帕特里克·戈达德(Patrick Goddard)、玛丽安娜·西姆内特(Marianna Simnett)、玫·西柯(May Heek)、牟雪,以及由匿名代理完成的刘呐鸥的作品。沈莘将主持并邀请观众一同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可扩散的空间。本次活动将全程以中文进行,所有影像作品原文为英文,并将涵盖沈莘所翻译和制作的中文字幕。

讨论环节
艺术家及作品
放映
露西·比奇(Lucy Beech)                 《触动你的结局》
詹娜·布利斯(Jenna Bliss)               《走进戒毒中心》
帕特里克·戈达德(Patrick Goddard)      《自由的激进分子》
玛丽安娜·西姆内特(Marianna Simnett)   《血》

展示
玫·西柯(May Heek)                   《歧义消除》
牟雪                                   《自主结构#1:十字》

特别呈现
刘呐鸥                                  《现场展示》

关于艺术家
沈莘工作生活于伦敦。她的实践以影像作品为主,探索着艺术家在社会中所处位置,近来从事着对技术、判断、权力和道德的重塑及运用。她的作品即将参展和曾经展出的地点有:OCAT(上海)、Global Committee (纽约)、CAC (上海), W139(阿姆斯特丹)、霧島藝術之森博物館 (鹿兒島)、IMT画廊 (伦敦)、国立新美术馆(东京)、ICA(伦敦)、世界博物馆(利物浦)、Chisenhale画廊(伦敦)等。她于2014年获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艺术硕士,曾入选参加“彭博新当代2014”巡展。2015年获“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

露西∙比奇(Lucy BEECH)(b.1985)生活工作于伦敦。她的影像和表演作品探讨情感资本主义,强调人际互动、灵活性及适应性的特定经济,具体聚焦于女性群体动力学、社会架构编排及中断叙述结构。近期及即将参展的地点有:伦敦谢菲尔德场域画廊(Site Gallery)、弗里兹Live项目(Live, Frieze)(两个项目皆与爱德华∙托马森(Edward Thomasson)合作)、纽约詹姆斯∙弗恩特斯艺廊(James Fuentes)、伦敦里森艺廊(Lisson Gallery)、伦敦利兹狄得利艺术中心(Tetley, Leeds)、普雷斯顿的哈里斯艺术博物馆(the Harris Museum and Art Gallery)(2015)。她的作品曾参加的群展与放映地点有: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伦敦奇森黑尔艺廊(Chisenhale Gallery)、德国布莱梅的当代艺术协会(Gesellschaft für Aktuelle Kunst, Bremen)、伦敦V22艺术中心(V22, London)(2013-14)。比奇参与了由“电影伦敦艺术家”(Film London Artists)的影像网络及影像俱乐部举办的放映“入选V”(Selected  V),该项目2015年巡回展出于格拉斯哥当代艺术中心(the CCA, Glasgow)、纽卡斯尔的CIRCA当代艺术机构(CIRCA, Newcastle)、布莱顿的Fabrica艺廊、伦敦白教堂艺廊(Whitechapel Gallery)以及诺丁汉当代艺术中心(Nottingham Contemporary)。

詹娜∙布利斯(Jenna BLISS)1984年生于纽约扬克斯市,是一名工作于纽约的艺术家和电影人。《走进戒毒中心》是她关注吸毒如何影响并充斥于社会关系与激进的政治运动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这录像呈现了1970年在南布朗克斯区(South Bronx)推动建立林肯戒毒中心进程的片段历史。她近期的项目有: 《走进康复中心》(Into This Recovery Center),受南伦敦艺廊(South London Gallery)及PSY艺术基金会共同委约创作,并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米德威当代艺术中心(Midway Contemporary Art)、南伦敦艺廊(South London Gallery)及英国诺丁汉的当代艺术中心(Nottingham Contemporary) 视觉艺术节Acting Out上展出。其它项目包括“从农场到餐桌,农场巡游与假日咖啡馆”(Farm-To-Table, Farm Tour and Holiday Café)(纽约)。2013年,詹娜获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帕特里克∙戈达德(Patrick GODDARD)1984年生于英国,是一名工作于东伦敦的艺术家。2011年获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美术硕士学位,现于牛津大学罗斯金学院攻读艺术实践博士学位。他创作影像、出版物、表演和装置;其充满政治意味与立足于叙事性的作品带有自嘲式的黑色幽默。帕特里克的作品颠倒冷漠的文化批判的立场,在与政治承诺的复杂性搏斗的同时,其试图令批评回掷于艺术家自身的意识形态、假想与自负。近期个展包括:“向克洛坦族而去”(Gone To Croatan)(Outpost画廊,诺维奇,2015年5月)、“左轮手枪II”(Revolver II)(Matt’s 画廊,伦敦,2014年11月-12月)。近期群展包括:“Fig2 with the White Review”(ICA,伦敦,2015年4月)、“当代现象的客观因素”(Objective Considerations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a)(M.O.T.国际项目,伦敦,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IV Moscow International Biennale of Young Art)(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2014年6月-8月)。近期表演曾在以下地点举行:Matt’s 画廊(2014年6月)、Wysing艺术中心(2014年6月)、法国里埃维拉(French Riviera)(2014年1月)、大联盟(Grand Union)(2015年3月)。他的处女作绘图小说《回纹针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于2014年6月在Matt’s 画廊展出。2014年夏季他完成了在Wysing艺术中心的驻留。

玛丽安娜·辛耐特(Marianna Simnett)2007年获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斯莱德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辛奈特的创作包括影像、表演和绘画。她近期作品探究有关性、天真、腐败与殉难的主题。在创作影像作品时,她找来非职业演员合作,让他们在一个加剧及悬停的现实中扮演自己。2013年她获得了阿德里安·卡拉瑟斯奖(Adrian Carruthers Award )和威廉·科尔德斯特里姆奖(William Coldstream Prize)。2015年她获得Jerwood / FVU奖。近期的展览包括在马尔岛科马尔(Comar, Isle of Mull)的个展和在蛇形馆(Serpentine Pavilion)的“公园之夜”(Park Nights )展。

玫·西柯(May HEEK)1984年生于荷兰,现生活工作于伦敦。她的影像和摄影系列装置探究屏幕的发光特性以及我们如何观察图像源。运动和静止图像两者的姿态都在探究:表面性质、感官体验、物料性以及通过反身性来感知图像的间接方式。其作品为连接感知的内面空间以及我们如何处理现有知识的特定缺失提供可能性。玫于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了艺术媒体艺术硕士学位(2015年)。她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驻留项目“Photo Global”(2008年)。她的展览及项目包括:《想象》(Imagine)(伦敦)、《白杨》(Aspen)(伦敦)、《镇上的博物馆》(Gemeente Museum)(海牙)、《ING》(场域艺廊,斯德哥尔摩)、《不公平的NDSM》(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博物馆(阿纳姆)、《色彩与转型期的标本AFK》(阿姆斯特丹)。 获得奖项包括:阿姆斯特丹基金奖(Amsterdam Fund)、伯恩哈德亲王文化基金(Prins Bernhard Cultuurfonds)、亨德里克-米勒基金(Hendrik Muller Fonds )和伦斯沃德基金(Fundatie van Renswoude)。

牟雪(MU Xue)1979年生于南京,是驻扎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视觉艺术家。她于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士学位,于荷兰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2011-2012期间,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作驻留艺术家。与多数人一样,牟雪在当前的全球化中经历了思想的迷茫与身份的挣扎。她质疑和反思当前信仰体系不可避免的失落,专注于针对新的价值取向和未来的怀疑、好奇及意识。牟雪在公共空间的委约创作项目有:2009年为IAMAI创作的《漂浮公路》(A Floating Highway),2010年为布罗伊克伦火车站创作的《雷先生》(Mr. Ray),2012年为Houten Castellum创作的《奇异光芒》(Strange Light),2012年在吕伐登( Leeuwarden )创作的《弗里斯兰省全景》(Panorama for Proviciehuis Friesland)。牟雪最近项目包含:大型绘画作品系列、装置环境、摄影与表演。她的作品在荷兰与亚洲均有展出。

刘呐鸥(1905年生于台湾;1940年死于上海)是一位上海出生的文化翻译者、作家及电影制作人。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之后,他对于时间旅行的思考和实践停滞了许多年。他曾拍摄维托夫式的电影作品《持摄影机的男人》(1933)并著有短篇小说如《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1930)。

关于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
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伯明翰城市大学下设伯明翰艺术学院(BIAD)共同创立,旨在为正处于艺术生涯关键阶段的年轻中国艺术家提供一个振奋人心的机会,以助其进一步发展他/她的艺术事业。奖金获得者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完全深入到BIAD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并成为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研究部,特别是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成员。

关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CAC位于上海M50创意园区,拥有8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空间。CAC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

关于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
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设立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立足于国际视野,CCVA旨在发掘和建立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和视觉文化研究与实践的新观点,通过教学、研讨、展览和出版来生产和呈现新的知识贡献。CCVA为来自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英国的学者、教育者、艺术家和设计师建立一个跨文化的学术网络,以利于相互交流、分享与创新。CCVA鼓励并发展有关中国视觉艺术的研究合作,携手重要艺术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为本中心博士生、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提供学术支持和专家指导。

格式工厂28

Flow My Tears, the Artist Said 丨开幕演出

时间:2015.11.21(周六),5pm
演出团队:马海平(MHP),什么媒体实验室(What’s Media Lab)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本活动免费,无需预约。

演出简述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邀请了电子音乐艺术家马海平(MHP)以及什么媒体实验室(What's Media Lab)共同参与CAC 2015年屏幕系列的最后一个展览“阿尔与阿尔:星际斯特拉”(AL and AL: Interstellar Stella) 的开幕演出。该演出将通过现场的实时影像以及现场音乐的互动将观众与“星际斯特拉”的画面进行“迷幻”的结合, 将观众带入艺术家营造的科幻场景之中。

*本次演出的名称:Flow My Tears, the Artist Said 取自美国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代表作《Flow My Tears,the Policeman Said》。其作品被多次改编成电影,例如:《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

关于“星际斯特拉”

“星际斯特拉”是一个结合了计算机生成环境与真实演员表演的电影作品。在12分17秒的影片中,它讲述了一位儿童模特在由自己的广告影像构成的幻想世界与梦境景观里穿梭并展开一段发现之旅。片中突显了诸多有关变形与重生的科幻隐喻、神话与象征,且画面交织着车祸的场景、身着制服并隐去面容的角色、广告牌的明星和移动的影子等。其伴随对媒介化欲望极端后果的观察,演绎了一个具有不同视点的那喀索斯(narcissus)的故事并回溯追拍记者的起源。

阿尔与阿尔探究幻想和真实的塑造力:他们创造着梦幻世界,同时回归艺术之中关注其对我们的影响,并将观者掷入一个由多重晕眩纬度构成的虚拟世界。自 2001年以来,这对英国艺术家双人组合以视频表演和计算机生成图像相结合来创造虚构电影。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展出于画廊、定点装置、现场音乐厅表演、电 视与电影节等。阿尔与阿尔目前正在创作一部科幻三部曲。他们与物理学家布莱恩·葛林(Brian Greene)和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合作展开一部题为《伊卡洛斯在时间的边缘》(Icarus at the edge of Time)的黑洞太空歌剧,该剧将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映。这对艺术家组合同时还忙于他们的首部剧情长片《创造者》的前期制作。该片是关于未来思想机器穿 越时空来会见他们的创造者阿兰·图灵的一个科幻故事。2016年,阿尔与阿尔将展示一个新的委约作品,一个与纳米生物物理学家巴特·霍根布姆(Bart Hoogenboom)合作的DNA科幻影片《造物主》。该作将以其扩大版个展的形式首次呈现于曼彻斯特HOME画廊。

关于马海平(MHP)

格式工厂29
1981年出生于上海,资深电子音乐人。中国实验音乐的先行者,工业音乐先驱,电音舞曲的中坚力量在过去十多年的音乐历程中,他的音乐含盖了前卫音乐、实验电子、电音舞曲、新媒体视觉艺术及现代舞配乐等领域。从风格到技术,都是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音乐树一帜的画面感和科幻意象被称为“上海techno之子”。近年来他积极推动中国的前卫音乐文化,组织国际交流演出,学术讲座等。
www.douban.com/artist/mhpmhp
www.soundcloud.com/mhp

近期重要事件:
-2014

豆瓣音乐人“公告牌之外”北京专场演出
“Fête de la Musique”上海夏至音乐日表演
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植青年艺术家计划-青年艺术创想周表演
乌镇国际戏剧节专场演出

-2015

第四届“阿比鹿音乐奖”,年度电子音乐人

关于什么媒体实验室(What’s Media Lab)

格式工厂30
什么媒体实验室是专注于新媒体艺术的实验、制作和展示的团队。
实验室团队全部由国内最新锐新媒体艺术家组成。
实验室长期进行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对所涉及的新媒体项目的软、硬件系统进行开发实践与探索,旨在创建一个全新的艺术、涉及与商业互动整合模式。
实验室致力于对虚拟现实、新媒体展演、交互装置、新媒体叙事等项目的设计创新以与商业的融合实现。

近期重要事件:
-2014
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脑”系列多媒体展项
-2015
“Mapping”计划一号项目
“室内乐”项目
“阮觉咸音”演出

 

76e0e6e3-49e0-497d-b16c-735d6a2ca738

国际网络艺术大奖获奖者: 康斯坦 · 达拉尔特 (CONSTANT DULLAART)
优秀奖:WEISE 7

国际网络艺术大奖(PRIX NET ART)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根茎(RHIZOME)和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共同组织。

2015年11月,经过全面审议,国际网络艺术大奖评审团——约瑟芬 · 波玛(Josephine Bosma )、克里斯尔斯·伊斯(Chrissie Iles )、多米尼克·科旺塔(Domenico Quaranta)——宣布将第二届国际网络艺术大奖10000美元奖金授予艺术家康斯坦·达拉尔特(Constant Dullaart),并将5000美元优秀奖奖金授予艺术群体Weise7。
.
评审陈述
今年,评审团关注于网络艺术在更广阔的艺术语境中的具体作用。重点在于需要强调在互联网语境下所进行的实践和作品的相关性,并突显这一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和发展状况。

网络艺术显然已经超出了媒体艺术局限。各种学科和领域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开始探索互联网的可能性。脱离互联网的文化发展在当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艺术领域的 这一变革通常以后媒体、后数字、后互联网文化产品为依据来进行描述。评审团认为,在认识这些发展的价值时,国际网络艺术大奖应该支持那些批判性地处理艺术 和互联网核心问题、并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一个平台和一种网络的艺术家。本次奖项特别关注那些在实践中使用和映照基础互联网文化的艺术家,互联网文化包 括了开发者、创客、骇客,缺少了他们互联网文化将会不复存在或变得苍白。

艺术家与科技社群之间的流动边界、媒介化的环境中的作者权、技巧和艺术的表演性是2015年国际网络艺术大奖冠军康斯坦 · 达拉尔特 (CONSTANT DULLAART)作品中的核心议题。 达拉尔特的作品在当代艺术中依旧坚决而挑衅,在互联网新媒体的情景下,始终深刻的通过技术性、文化性、社会性、经济性、政治网络来看待事物。达拉尔特力求用一个忠实、尊重同时不矫揉造作的方式来对待材料和网络环境。同时,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机智和批判性的评论

达拉尔特的作品领域范围让人印象深刻,从颇为形式主义而不乏趣味的作品,到极端概念层面的作品,他均有涉及。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运用元素和软件进行表演,在他近期的作品里,他展示了对历史、经济和当代艺术工具的兴趣。网络既是达拉尔特作品的物理环境也是它们的文化环境。

他最近发布的DullTechMedia Player是对于硬件制造基础过程的深度研究。达拉尔特创办了一家生产视频播放器的公司,这种播放器不仅是一种挑战商业播放器和视频格式版权壁垒的有效工具,还是一个得到艺术家作品的特洛伊木马 —— 通过屏幕保护程序将艺术家的作品变成艺术收藏和博物馆。这件作品强调了当今文化产出对于人工和一种过程的连锁依赖,这种过程让文化产出远不如它常常显示的 那样自由。

对于获得第二届优秀奖的艺术团体Weise7(朱利安·奥利弗、高丹·萨维斯、 本特·斯隆和丹亚·瓦塞丽),评审团想提及现在国际上不断增多的黑客和创客实验室,以及他们在网络艺术情景中的角色。Weise7是对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早期黑客实验室的实践批判回归的代表。在他们的个人和协作作品中,Weise7的艺术家将互联网基础通过工作坊介绍给其他艺术家,在他们的“批判的工程宣言”中,他们 强调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自我赋权和不服从的重要性。在从互联网到电话网络都越来越不安全和受到监视的当下,对于基础技术和网络的知识普及是一个非常重要 和敏感的行为。

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文化感知都日渐融入进技术领域的今天,Weise7意识到对于技术深刻理解的重要性。Weise7的作品 可看做是对60年代发展起来的艺术中媒体批判实践的延续。评审团认为,这一类型的作品不仅仅对于批判实践是珍贵的,对于不断发展的艺术媒体领域中的工具材料认知流通也十分重要。此外,把优秀奖颁发给一个集体,是对当下网络改变了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工作本身的一个深远前瞻。Weise7代表了艺术家群体、技术社区和在线用户之间的边界交融和联系。

Prix Net Art is Co-Organized by

ec1921d1-c430-4452-b6d5-ab48438d379e23dd7280-4131-4b15-ae35-c12f135ec3dd01e14672-3176-4709-9ed2-ae599852ed50

Additional support for Prix Net Art and Rhizome is generously provided by

7f024c74-3743-4feb-a189-bf54e5b4d778

格式工厂24

讲者:艾吉尔.萨比杨森
时间:2015年11月12日 19: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在所有艺术作品的幕后,都存在一只野兽。我一个接一个地创作、展示作品,却始终难以揭露它的真实面目。这只野兽也许在观众观看、互动与思考作品的过程之中;也许潜藏在作品的技术里或内容之中。这只野兽也许展露于外在,关乎作品的外观;又或者沉于深处,在作品的指涉物中隐现。这只野兽是如此多变……
关于讲者
艾吉尔.萨比杨森(Egill Sæbjörnsson),1973年出生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现居德国柏林。1997年,他于冰岛大学工艺美术专业 (现为冰岛艺术学院)毕业,1995年至1996年期间,他曾在圣丹尼斯的巴黎大学交流学习。
Sæbjörnsson对精神现实和物理现实之间的联系很感兴趣,也感兴趣于存在于我们的思考和发生在我们周边世界的事情中仅有的联系。 可以说,他的作品,是通过反映在物体上的投影视频来表现。这些视频可以被感知为思想或精神现实,同时物体则作为物理现实,或反之亦然。我们不断地把我们的思想投射到这个世界,正如我们通过感官来记录这个世界。通过幽默和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或者其他因素,比如音乐,使得Sæbjörnsson在不同程度上获得诠释的开放性,他便是由此靠近他的作品。
有着绘画教育背景的他,使用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像是绘画技术的延续。对Sæbjörnsson来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一直是鲜活的,并且正如我们创造它们一样,共同创造着我们。换句话说,“艺术是和人类一起进化的独立物种。”艺术像那些因为追随人类而最终演化为狗的狼。我们无法控制艺术,因为艺术同时在塑造着我们。通过一种有趣的方式,Sæbjörnsson赞美着这种源自人类与环境关联的原创力。
这种存在于所有成分中的相互关系通向一种实验方式,在这种方式中,Sæbjörnsson的编排不能被单纯描述为“装置”。它们同时是表演装置、雕塑聚积物和三维绘画。他竭尽了所有方法,来创造一种常常涉及概念游戏的不同的视觉语言。实际上,一定有一种创造的力量先于艺术,先于科学,甚至先于信仰。

展期:2015.11.22-12.31
开幕:2015.11.21  4pm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将举办名为“星际斯特拉”(Interstellar Stella) 的英国艺术组合阿尔与阿尔的个展。

“星际斯特拉”是一个结合了计算机生成环境与真实演员表演的电影作品。在12分17秒的影片中,它讲述了一位儿童模特在由自己的广告影像构成的幻想世界与梦境景观里穿梭并展开一段发现之旅。片中突显了诸多有关变形与重生的科幻隐喻、神话与象征,且画面交织着车祸的场景、身着制服并隐去面容的角色、广告牌的明星和移动的影子等。其伴随对媒介化欲望极端后果的观察,演绎了一个具有不同视点的那喀索斯(narcissus)的故事并回溯追拍记者的起源。

当我们为其由电脑生成的图像构成的画面惊叹不已时,《星际斯特拉》揭示了合成时代的严峻现实与数字世界的瞬息万变;它亦恰如技术自身的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技术诱惑所带来的承诺与危险形影相随。透过晕眩的视角与对丰富而奇异的图像、符号与象征的使用,影片试图以某种方式引述居伊·德波在其《景观社会》一书中针对景观和被图像渗透、媒介化的世界所提出的论点,以及鲍德里亚的“先行拟像”等论述。

在对当代屏幕之梦与幻想的结构进行剖析的同时,作品亦广泛再现了古代神话内容。其令人难以捉摸的叙事手法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方位术”——古希腊人发明的一种将图像与空间布置相联系而形成的记忆法在现代技术语境下的延展。然而,与古希腊人曾经为支配记忆之图像而动用全部心智不同,人类在技术愈发触手可及的今天,是否反过来更易受制于图像操控?

星际斯特拉

《星际斯特拉》|2006|高清影像|12’17”|1920x1080 数字影像,立体声

格式工厂Interstellar-Stella_AL-and-AL_11

《星际斯特拉》聚焦于救赎之子,即一位携荣耀之云的救世主前来医治成人的伤口并让我们的堕落得到净化。阿尔与阿尔受到他们8岁侄女的儿童模特生涯的启发,创造了一个承载他人欲望(商业的,励志的)与实现自主意志并存的故事。在影片的梦境里,她重新占有自我并能对自己的图像行使自主权——片中有一群打扮成特工模样的图像破坏者听命于她。《星际斯特拉》击碎了对图像的迷恋和对图像权力的屈服。这是一部接续图像破坏传统的影片,要求观众领会图像不过是屏幕上的幻象并被用来揭示景观社会中的真实性、不可靠性和虚假承诺。

关于艺术家

阿尔与阿尔探究幻想和真实的塑造力:他们创造着梦幻世界,同时回归艺术之中关注其对我们的影响,并将观者掷入一个由多重晕眩纬度构成的虚拟世界。自2001年以来,这对英国艺术家双人组合以视频表演和计算机生成图像相结合来创造虚构电影。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展出于画廊、定点装置、现场音乐厅表演、电视与电影节等。阿尔与阿尔目前正在创作一部科幻三部曲。他们与物理学家布莱恩·葛林(Brian Greene)和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合作展开一部题为《伊卡洛斯在时间的边缘》(Icarus at the edge of Time)的黑洞太空歌剧,该剧将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映。这对艺术家组合同时还忙于他们的首部剧情长片《创造者》的前期制作。该片是关于未来思想机器穿越时空来会见他们的创造者阿兰·图灵的一个科幻故事。2016年,阿尔与阿尔将展示一个新的委约作品,一个与纳米生物物理学家巴特·霍根布姆(Bart Hoogenboom)合作的DNA科幻影片《造物主》。该作将以其扩大版个展的形式首次呈现于曼彻斯特HOME画廊。

关于系列展

《星际斯特拉》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主办的屏幕作品系列展的第七个展览。此次系列展由CAC学术指导张尕策划,通过7位国际艺术家各自为期一个月的投影作品系列个展,审视艺术家自创的动态声像生成系统、有违现有网络传输协议的实时图像、不拘于常规的动画手法以及对时髦的社会性题材的疏离。系列展所呈现的艺术家通常会使用不同于流行的录像语言的算法逻辑进行创作——录像艺术往往依赖影像软件所预设的效果和剪辑规则来创作内容和操控视觉 ——从而干扰、颠覆了内在于图像生产中制作叙事和构建意义的影像工具和手段的经济学与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见诸于1920年代瓦特·互特曼(Walter Ruttmann), 丹泽可·费托夫(Dziga Vertov) 的先锋实验,以及20世纪中叶以麦克·斯诺(Michael Snow), 沃舒卡夫妇(The Vasulkas)和白南准(Nam June Paik)等的经典作品为代表的媒体艺术的丰富传统延续于数字当代,他们发展出一种超越录像艺术既有形态的新的美学感知,打开了得以想象宇宙的宏大抑或日常的平实之个性化的感知空间的新的可能性。

系列展参展艺术家

迈克尔·华金·格雷 (Michael Joaquin Grey)

沃夫冈·斯蒂勒(Wolfgang Staehle)

乔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

马丽娜·朱可夫(Marina Zurkow)

卡西·瑞斯(Casey Reas)

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

阿尔与阿尔(AL and AL)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诚挚欢迎史蒂芬妮·德波尔教授(Stephanie DeBoer)作为CAC第一位驻地研究学者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开展驻地研究。德波尔教授的研究项目题为“定位中国都市中的媒体艺术、屏幕及建筑复合体”。顾名思义,此项目检视屏幕媒体与录像艺术及其公共项目/展览,以及竞争性都市地点与经验的生产。

关于驻地学者

史蒂芬妮·德波尔教授(Stephanie DeBoer)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媒体学院电影与媒体研究副教授。她著有《联合制造亚洲:定位日本-中国电影与媒体》(Coproducing Asia: Locating Japanese-Chinese Film and Media)(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14),其文章见于《屏幕与理论》 (Screen and Theory)、《文化&批评》(Culture & Critique)等期刊。其研究领域包括:屏幕媒体艺术与录像艺术;电影与媒体与空间/地点/位置的相互交叉;跨国电影与媒体;中国、日本以及亚际电影与媒体;电影与媒体理论及批评。

 

64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很荣幸宣布著名国际媒体艺术家邵志飞(Jeffrey Shaw)的专著《邵志飞简编1966-2015》现已制作完成。该书涵盖了邵志飞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实践及相关研究论述,并值艺术家获2015年Prix Ars Electronica (Golden Nica)奖之际正式面世。Prix Ars Electronica是自1987年以来由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颁发的在电子与互动艺术、计算机动画、数字文化与音乐领域首屈一指的年度奖项之一。

邵志飞亦为CAC于2014年举办的“邵志飞 胡介鸣 双个展”参展艺术家之一。他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是新媒体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在国际上展出并广受好评。他开创并为创造性使用数字媒体设定了基准,其领域包括扩展影院、虚拟和增强现实、沉浸式视觉系统,以及交互叙事等领域。

作为德国卡尔斯鲁厄ZKM视觉媒体学院和新南威尔士大学iCinema研究中心的创始董事,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院长,邵志飞对当代艺术中新媒体的创作实践起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