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ink | ASCII转码艺术

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是1960年代初期经企业技术人员与政府官员之间暗昧且长期的合作而开发编纂的。它以英文字母为基础,每个字母指定为从0到127不同的号码,早期的互联网接口通过ASCII官方字符来显示文本,并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转移到另一台计算机。

 

                                                                                             ASCII转码创作,1999(估)
                                                                        图片来源:http://www.ascii-art.de/ascii/c/city.txt

 

ASCII转码创作的鼎盛时期发生在1980年的Usenet上。Usenet改进了BBS的功能并扩大了其界限,其方法是废除了对本地服务的需求,取而代之地是将信息从一个服务器传输到另一个服务器,来回传输,类似于现代的点对点文件共享程序。Usenet创建了这种分布式的互联网同源结构,同时强调了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这一在1980年代的美国至关重要的概念。《监视墙(Spying at the Wall)》是Usenet上风靡的作品,它的第一版本由下划线、字母m和o组成。令人联想到偷窥狂(peeping Tom)睁大双眼,撑着双手,兴奋而费解地凝视着蓬勃的万维网上无止境的信息穿行,凝视着隐形的“墙”。多作者创作也是ASCII艺术的特点,《监视墙》后来被改成不同的版本,并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网络模因(internet memes)之一。

 

《监视墙》及其亚种创作

图片来源:https://rhizome.org/editorial/2013/apr/30/emoticon-emoji-text-ii-ascii/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尝试将互联网设备及图像性从其功能中分离,ASCII转码艺术是其中的形式之一。武克·柯西克(Vuk Ćosić)的ASCII图像叙事结合了编程与形式化分析。他与卢克·弗雷里赫(Luka Frelih)和沃尔特·凡·德·克鲁伊森(Walter van der Cruijsen)合作,对两个免费的播放器进行编码,将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色电影《深喉(Deep Throat)》转换成ASCII码电影《深ASCII码(Deep ASCII,1998)》,并发布在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游戏机“傍(Pong)”上。在《深ASCII码》中,绿色的字符在黑色背景上滚动,像素化的骇客美学让人联想到游戏界面。柯西克在1999年回应理论家、作者约瑟芬·博斯玛(Josephine Bosma)的采访时提到,色情作品约占50%的互联网容量和流量。一个巧合是,“傍”是世界上第一款计算机游戏,如同《深喉》在色情产业中的地位;“傍”取得了商业成功并启动了整个游戏行业,但如同色情产业一样,游戏仍带有一定隐秘性,虽然已呈开放的状态,但人们不会将其视为艺术。“《深喉》与‘傍’同时在1972年6月发布,我将‘傍’的游戏硬件与《深ASCII码》的软件相结合,目的在于强调1972年6月一个新的文明就此诞生。”

 

《深ASCII码》,63 分钟,1998, 截图

图片来源:https://www.wvdc.me/fascinaties/documentatie/kunst/ascii-art-ensemble/

 

1998年,柯西克、弗雷里赫、克鲁伊森组成了ASCII艺术组合(ASCII Art Ensemble)。他们使用字符表示移动图像,将电影中的运动图像转换为“基于网络的运动ASCII(net-based moving ASCII)”。除了《深ASCII码》, “ ASCII运动图像历史”(ASCII History of Moving Images)系列还使用了《金刚》、《星际迷航》、《放大》等影片片段转译为ASCII码移动影像。这些数字与字母混合了多种语言——自然的、人为的、正式的与文化的。文本、音乐、图像和移动影像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一同融合、塌陷。这个过程让人想到早期的无图形处理、24针的打印机时代,当时只能使用ASCII字符组合图像,从而使得图像本身难以辨认。

 

《Ascii的运动图像历史(Ascii History of Moving Images》,1998, 截图

图片来源:http://bturn.com/8131/vuk-cosic-the-origins-of-net-art

 

武克·柯西克,《不真实的ASCII(ASCII Unreal)》1999-2009,改装电脑游戏,截图 © 艺术家与Perth Horsecross.

ASCII Unreal是在3D游戏环境中所创建的第一个实验。它不是一个完全可以玩的游戏,更多是在空间中穿行。图片来源:https://artmargins.com/qvuk-osi-out-of-characterq-at-threshold-artspace-perth-exhib-review/

 

 

ASCII艺术组合为移动ASCII图像开发了以Java Script以及Java程序语言编写的播放器。如今这些浏览器进化为更便捷的转换器,能够在互联网上实时转化图像/影像为ASCII字符。其最终目的是开发一种RealPlayer G2插件,支持上述新文件格式并保障其广泛传播。

 

不同于ASCII艺术组合使用移动影像作为构图框架,JODI将源代码转换为图像的创作思路。JODI组合的网页作品《asdfg.jodi.org(1998)》使用了一连串URL文件名作为随机生成的“ASCII码故障”动画来源。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闪烁的、不断变化的窗口,使人无法集中视线的代码碎片,以及由于文件名超出浏览器上地址栏的长度限制而形成的长长破折号。类似于脚本和指令的目录结构数据是作品《asdfg.jodi.org》的后台,里面有某种被压抑和约束的asdfg.jodi.org核心思想,在一个更内化和局限的领域里被纪念。

 

 JODI, http://asdfg.jodi.org/  截图

                          图片来源:https://www.digitalartarchive.at/database/general/work/asdfgjodiorg.html

“机器可以生产一切可能的图像吗?

这种自动化的局限是什么?

是否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探索所有图像空间而非通过记录周遭世界来训练图像制作?

这是否意味着你会发现视觉图像可以如此脱离‘自然’?”

 

 小约翰·西蒙,《每个图标》,1996,截图

 图片来源:https://www.hek.ch/en/collection/collection-single/collection/every-icon.html

 
小约翰·西蒙(John Simon Jr.)在其作品《每个图标(Every Icon,1996)》的宣言中提出了上述疑问。西蒙设计了一个经由计算机代码运算自动完成的决策过程,在一个32×32小方格所组成的晶格网络中执行图像制作。加载《每个图标》作品网页会启动一个Java Applet程序,作品开始运行后,代码逐步探索在密集的网格内所有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小方格从白到黑,来回闪烁。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格被可识别的形状填充。然而据艺术家估算,这个结果的呈现将经历几百万亿年。有趣的是,当时对此结果颇感兴趣但又缺乏耐心的观众通过操纵其CPU系统时钟来预览2020年网格中出现的图标。
 

 

参考文献

Bosma, J. 1998. The Ascii Art Ensemble. Telepolis. September 7th, 1998. Available at: https://www.heise.de/tp/features/The-Ascii-Art-Ensemble-3439967.html

McCormack, T.2013.Emoticon, Emoji, Text II: Just ASCII. Rhizome, Apr 30th, 2013. Available at: https://rhizome.org/editorial/2013/apr/30/emoticon-emoji-text-ii-ascii/

Arns, I.2001.The Birth of Net Art Stems from an Accident. Comments about net.art in Europe from 1993 – 2000. August/September 2001. Available at: http://www.medienkunstnetz.de/ (Media, Art, Net)

Contemporary ASCII, http://www.ljudmila.org/~vuk/ascii/

ASCII Art Archive, https://www.asciiart.eu/ascii-art-links

 

相关艺术家个人网站/作品资料

Vuk Ćosić - ASCII History of Moving Images

http://www.ljudmila.org/~vuk/ascii/film/

ASCII Art Ensemble

http://www.ljudmila.org/~vuk/ascii/aae.html

Walter van der Cruijsen

https://www.wvdc.me/

傍 Pong

https://www.ponggame.org/pong-no-flash.php

JODI – asdfg.jodi.org

https://asdfg.jodi.org/cgi-bin/zxcvb.cgi

John F Simon Jr – Every Icon

http://www.numeral.com/appletsoftware/eicon.html

 

想要探索更多关于网络艺术的知识与讨论?

《We=Link》项目将不止于一场线上呈现,CAC将梳理网络艺术脉络,探寻网络艺术的特性,分享自90年代至今的网络艺术创作、线上艺术行动与展览。同时也欢迎相关主题的作者、研究员投稿,请将150-200字文章摘要以及个人简历发送至

media@chronusartcen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