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技术@ 第一期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
2015-2017
实时媒体流装置,3台绘画机,投影,画布. 尺寸可变
作为由张尕构思并策划的“艺术&技术@”之框架下诞生的系列项目之首期成果,《失眠的重量》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委约,并获得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和中鸿创艺(北京)的共同支持。
特别鸣谢:三里屯CHAO(北京)、沪申画廊(上海)、宝马汽车(德国)
绘画颜料赞助:PIGMENT,青远堂
《失眠的重量》项目团队
概念:刘小东
制作人:郭城
技术顾问:菲托·赛格雷拉
电脑视觉编程:菲托·赛格雷拉
远程图像传输系统:菲托·赛格雷拉
新媒体装置制作与技术支持:北京真场艺术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李轲
软件系统设计开发、电子系统设计:饶雪峰
机电控制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李辉
电子系统设计:李线毅
机械及工业设计、加工管理: 赵迎飞
3D建模:吕杰
项目协调:郭朋
关于作品
经过与技术专家团队的紧密合作,《失眠的重量》(Weight of Insomnia)是艺术家刘小东对远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生成自动化系统这一其以往并不熟悉之领域的一次最新的冒险尝试。在此艺术家将其现场作画的记录性风格之边界拓宽,以数字技术重造自我。在刘小东的写生作品里已然显现出他对真实的追寻保持着某种对表象性真实的回避,有时则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在迂回与捷径中展开,《失眠的重量》恰恰表现出这一裂变。在《失眠的重量》中,刘小东开发出一套自动化系统,使用流媒体数据和计算机视觉算法在连续几个月的展期内持续进行绘画创作,具有表演性的自动化绘画在让人感到陌生的同时又引人入胜。
悉心选择的三处地点各设有摄像头,三幅巨型画布架置于简陋的施工脚手架上,一支机械操控的画笔抖动着,将由摄像头捕捉到的断断续续的数据转译为建筑物的轮廓、树木的侧影、交通工具的轮廓线和人物的影子。假如说,现场作画的标准是逮捕一个飞逝的瞬间,将过去的某一时刻定格,以此生发对意义的沉思默想,那么,刘小东的画布上所描绘的便是无数瞬间的多重性,这些瞬间处于永恒的波动状态之中,且在每一瞬间生成一种新的情绪剩余物的沉淀,它们或重叠,或并置,或串联,或被切割。艺术家仿佛被赋予了智能化意识,在一场无休止的、焦躁不安的失眠中奋力挣扎,将那不断演化的无可名状的欲望和焦虑情绪、转瞬即逝的梦魇与断裂相互拼合。刘小东因而构建了一种当代性的新意识。如此,艺术家不仅对网络和算法时代的绘画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还将一种新的现实彰显出来,此种现实将自身根植于由数据流所揭示的媒体的物质性之中。
该委约创作项目根据不同的展览持续更新。2016年所拍摄的三处地点为:上海标志性的外滩,北京三里屯时髦街区里的一个Apple商店,艺术家家乡的一处广场。2017年所拍摄的三处地点为:宝马汽车装配线的轨迹,柏林勃兰登堡门穿梭不息的车流,卡尔斯鲁厄的某个环形路口。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2015-2017), 装置现场图@展览“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2015-2017), 装置现场图,展览“术问:真实的回归” @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
关于艺术家
刘小东是现代生活的描绘者,他的大幅作品成为了新兴世界的历史绘画。刘小东在人口迁移、环境危机、经济动荡等全球议题中找到了人性的面向,但通过精心安排的构图,他行走于虚构与现实的交界地带。作为1990年代以来新现实主义画家中的佼佼者,在被摄影媒体统治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他对具象绘画的坚守成为一种观念立场。刘小东试图“还人本真”的工作受到天安门事件的激励,同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保持警觉,他的创作常常以自由随意的笔触完成,富含深意。虽然刘小东的创作常取材于生活,他选择不同的模特来为场景提供更加丰富的叙事性。刘小东的艺术实践中的这一参与的面向,常常也会被日记或影像所记录,反映了一种迫切的关联感,正如他所说,“艺术与社会应如呼吸,一个呼出一个吸入”(2008)。
刘小东,1963年出生于金城,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在西藏、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创作。刘小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本科(1988)及硕士(1995)学位,现于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1998-1999年间,他曾与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艺术学院深造。刘小东曾与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2012)、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2010)举办个展,也曾参与许多群展,包括上海双年展(2000,2010)、第15届悉尼双年展(2006)以及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1997)。
成果展
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
2016.9.18-2016.12.3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