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6.14:00 - 15:45
讲者:沈莘
语言:中文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12月6日,“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2015年获得者沈莘将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组织一场以驻留成果展开的活动。她将向大家讲述其自4月到10月在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驻留项目经过,以及经由此研究项目扩展开来的一系列以“反客为主”为主题的同侪艺术家作品的放映、展示和讨论。
“反客为主”主题诠释
有关社会政治的导航时常适时地根据主角的性情倾向发生转变——主角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及其经济体制的客人,同时也担当着主人的身份,开展令人耳目一新的针对所处之境况的创造性分析、概念化、揭露与遮盖。客人从不曾是真正意义上的客人,他们通过将美学假扮为伦理、性别的刻板印象或敏感度、政治正确/不正确,以及不被需要的欲望,从而证实自身。权力并非唯一在多个主体之间摇摆不定的物质。这些主角进场时都扛着被分类和贴上标签之后的沉重,却不料那可被击碎的同时也是极度不可避免的。
我们如何可能在这些流动的、结构极不稳定的水流中导航?从一个寄生虫到另一个寄生虫,通过将已完成的作品拉得更近,从而强制性地将彼此推到权力的位置上,进行责任的分配。这些都是结束感官上主客之分的方法,并以此欢迎将流动的性情物质化,目的是实现一种交换比率——它不对情感的流动和失误抱以愚痴的态度。
“反客为主”是一系列即将被发起的事件,并将由每次主持事件的人和机构来引导特定的意义,目的在于通过展示、放映和讨论的方式,介绍一同工作的艺术家的作品。作为这一系列事件的首发,或曰“1/N”,该汇报活动亦可视为沈莘受CAC之邀,既作为客人也是主人,前来介绍她在“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的支持下于CCVA开展驻留研究的经历和想法,及其完成的作品;接着,她将主持一系列作品的放映、展示和讨论。这些作品都来自沈莘的同侪艺术家群体,其中包括露西·比奇(Lucy Beech)、詹娜·布利斯(Jenna Bliss)、帕特里克·戈达德(Patrick Goddard)、玛丽安娜·西姆内特(Marianna Simnett)、玫·西柯(May Heek)、牟雪,以及由匿名代理完成的刘呐鸥的作品。沈莘将主持并邀请观众一同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可扩散的空间。本次活动将全程以中文进行,所有影像作品原文为英文,并将涵盖沈莘所翻译和制作的中文字幕。
讨论环节
艺术家及作品
放映
露西·比奇(Lucy Beech) 《触动你的结局》
詹娜·布利斯(Jenna Bliss) 《走进戒毒中心》
帕特里克·戈达德(Patrick Goddard) 《自由的激进分子》
玛丽安娜·西姆内特(Marianna Simnett) 《血》
展示
玫·西柯(May Heek) 《歧义消除》
牟雪 《自主结构#1:十字》
特别呈现
刘呐鸥 《现场展示》
关于艺术家
沈莘工作生活于伦敦。她的实践以影像作品为主,探索着艺术家在社会中所处位置,近来从事着对技术、判断、权力和道德的重塑及运用。她的作品即将参展和曾经展出的地点有:OCAT(上海)、Global Committee (纽约)、CAC (上海), W139(阿姆斯特丹)、霧島藝術之森博物館 (鹿兒島)、IMT画廊 (伦敦)、国立新美术馆(东京)、ICA(伦敦)、世界博物馆(利物浦)、Chisenhale画廊(伦敦)等。她于2014年获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艺术硕士,曾入选参加“彭博新当代2014”巡展。2015年获“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
露西∙比奇(Lucy BEECH)(b.1985)生活工作于伦敦。她的影像和表演作品探讨情感资本主义,强调人际互动、灵活性及适应性的特定经济,具体聚焦于女性群体动力学、社会架构编排及中断叙述结构。近期及即将参展的地点有:伦敦谢菲尔德场域画廊(Site Gallery)、弗里兹Live项目(Live, Frieze)(两个项目皆与爱德华∙托马森(Edward Thomasson)合作)、纽约詹姆斯∙弗恩特斯艺廊(James Fuentes)、伦敦里森艺廊(Lisson Gallery)、伦敦利兹狄得利艺术中心(Tetley, Leeds)、普雷斯顿的哈里斯艺术博物馆(the Harris Museum and Art Gallery)(2015)。她的作品曾参加的群展与放映地点有: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伦敦奇森黑尔艺廊(Chisenhale Gallery)、德国布莱梅的当代艺术协会(Gesellschaft für Aktuelle Kunst, Bremen)、伦敦V22艺术中心(V22, London)(2013-14)。比奇参与了由“电影伦敦艺术家”(Film London Artists)的影像网络及影像俱乐部举办的放映“入选V”(Selected V),该项目2015年巡回展出于格拉斯哥当代艺术中心(the CCA, Glasgow)、纽卡斯尔的CIRCA当代艺术机构(CIRCA, Newcastle)、布莱顿的Fabrica艺廊、伦敦白教堂艺廊(Whitechapel Gallery)以及诺丁汉当代艺术中心(Nottingham Contemporary)。
詹娜∙布利斯(Jenna BLISS)1984年生于纽约扬克斯市,是一名工作于纽约的艺术家和电影人。《走进戒毒中心》是她关注吸毒如何影响并充斥于社会关系与激进的政治运动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这录像呈现了1970年在南布朗克斯区(South Bronx)推动建立林肯戒毒中心进程的片段历史。她近期的项目有: 《走进康复中心》(Into This Recovery Center),受南伦敦艺廊(South London Gallery)及PSY艺术基金会共同委约创作,并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米德威当代艺术中心(Midway Contemporary Art)、南伦敦艺廊(South London Gallery)及英国诺丁汉的当代艺术中心(Nottingham Contemporary) 视觉艺术节Acting Out上展出。其它项目包括“从农场到餐桌,农场巡游与假日咖啡馆”(Farm-To-Table, Farm Tour and Holiday Café)(纽约)。2013年,詹娜获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帕特里克∙戈达德(Patrick GODDARD)1984年生于英国,是一名工作于东伦敦的艺术家。2011年获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美术硕士学位,现于牛津大学罗斯金学院攻读艺术实践博士学位。他创作影像、出版物、表演和装置;其充满政治意味与立足于叙事性的作品带有自嘲式的黑色幽默。帕特里克的作品颠倒冷漠的文化批判的立场,在与政治承诺的复杂性搏斗的同时,其试图令批评回掷于艺术家自身的意识形态、假想与自负。近期个展包括:“向克洛坦族而去”(Gone To Croatan)(Outpost画廊,诺维奇,2015年5月)、“左轮手枪II”(Revolver II)(Matt’s 画廊,伦敦,2014年11月-12月)。近期群展包括:“Fig2 with the White Review”(ICA,伦敦,2015年4月)、“当代现象的客观因素”(Objective Considerations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a)(M.O.T.国际项目,伦敦,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IV Moscow International Biennale of Young Art)(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2014年6月-8月)。近期表演曾在以下地点举行:Matt’s 画廊(2014年6月)、Wysing艺术中心(2014年6月)、法国里埃维拉(French Riviera)(2014年1月)、大联盟(Grand Union)(2015年3月)。他的处女作绘图小说《回纹针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于2014年6月在Matt’s 画廊展出。2014年夏季他完成了在Wysing艺术中心的驻留。
玛丽安娜·辛耐特(Marianna Simnett)2007年获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斯莱德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辛奈特的创作包括影像、表演和绘画。她近期作品探究有关性、天真、腐败与殉难的主题。在创作影像作品时,她找来非职业演员合作,让他们在一个加剧及悬停的现实中扮演自己。2013年她获得了阿德里安·卡拉瑟斯奖(Adrian Carruthers Award )和威廉·科尔德斯特里姆奖(William Coldstream Prize)。2015年她获得Jerwood / FVU奖。近期的展览包括在马尔岛科马尔(Comar, Isle of Mull)的个展和在蛇形馆(Serpentine Pavilion)的“公园之夜”(Park Nights )展。
玫·西柯(May HEEK)1984年生于荷兰,现生活工作于伦敦。她的影像和摄影系列装置探究屏幕的发光特性以及我们如何观察图像源。运动和静止图像两者的姿态都在探究:表面性质、感官体验、物料性以及通过反身性来感知图像的间接方式。其作品为连接感知的内面空间以及我们如何处理现有知识的特定缺失提供可能性。玫于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了艺术媒体艺术硕士学位(2015年)。她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驻留项目“Photo Global”(2008年)。她的展览及项目包括:《想象》(Imagine)(伦敦)、《白杨》(Aspen)(伦敦)、《镇上的博物馆》(Gemeente Museum)(海牙)、《ING》(场域艺廊,斯德哥尔摩)、《不公平的NDSM》(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博物馆(阿纳姆)、《色彩与转型期的标本AFK》(阿姆斯特丹)。 获得奖项包括:阿姆斯特丹基金奖(Amsterdam Fund)、伯恩哈德亲王文化基金(Prins Bernhard Cultuurfonds)、亨德里克-米勒基金(Hendrik Muller Fonds )和伦斯沃德基金(Fundatie van Renswoude)。
牟雪(MU Xue)1979年生于南京,是驻扎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视觉艺术家。她于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士学位,于荷兰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2011-2012期间,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作驻留艺术家。与多数人一样,牟雪在当前的全球化中经历了思想的迷茫与身份的挣扎。她质疑和反思当前信仰体系不可避免的失落,专注于针对新的价值取向和未来的怀疑、好奇及意识。牟雪在公共空间的委约创作项目有:2009年为IAMAI创作的《漂浮公路》(A Floating Highway),2010年为布罗伊克伦火车站创作的《雷先生》(Mr. Ray),2012年为Houten Castellum创作的《奇异光芒》(Strange Light),2012年在吕伐登( Leeuwarden )创作的《弗里斯兰省全景》(Panorama for Proviciehuis Friesland)。牟雪最近项目包含:大型绘画作品系列、装置环境、摄影与表演。她的作品在荷兰与亚洲均有展出。
刘呐鸥(1905年生于台湾;1940年死于上海)是一位上海出生的文化翻译者、作家及电影制作人。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之后,他对于时间旅行的思考和实践停滞了许多年。他曾拍摄维托夫式的电影作品《持摄影机的男人》(1933)并著有短篇小说如《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1930)。
关于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
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伯明翰城市大学下设伯明翰艺术学院(BIAD)共同创立,旨在为正处于艺术生涯关键阶段的年轻中国艺术家提供一个振奋人心的机会,以助其进一步发展他/她的艺术事业。奖金获得者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完全深入到BIAD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并成为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研究部,特别是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成员。
关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CAC位于上海M50创意园区,拥有8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空间。CAC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
关于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
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设立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立足于国际视野,CCVA旨在发掘和建立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和视觉文化研究与实践的新观点,通过教学、研讨、展览和出版来生产和呈现新的知识贡献。CCVA为来自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英国的学者、教育者、艺术家和设计师建立一个跨文化的学术网络,以利于相互交流、分享与创新。CCVA鼓励并发展有关中国视觉艺术的研究合作,携手重要艺术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为本中心博士生、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提供学术支持和专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