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活动

嘉宾:
张尕、叶甫纳、李维伊、泰佳·布莱恩 & 山姆·拉文(Tega Brain & Sam Lavigne)、卢素英(Soh Yeong Roh)
主持:
丹妮尔·希碧达(Danielle Siembieda)
日期
2020.04.07(周二)
时间:
8:00 - 9:30 am
语言:
英文
主办:
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Leonardo / ISAST)
协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MANA
扫码进入直播间

海外观众或非微信用户请关注列奥纳多Facebook官方账号@Leonardo.ISAST或登录https://www.leonardo.info/civicrm/event/info%3Fid%3D490%26reset%3D1 获悉直播参与方式

列奥纳多“咖啡与鸡尾酒”社交活动将围绕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在线特展“We=Link:十个小品”展开一场非正式讨论会。特邀嘉宾包括CAC艺术指导张尕、艺术家叶甫纳、李维伊、泰佳·布莱恩&山姆·拉文以及那比艺术中心总监卢素英。讨论将由列奥纳多执行主管丹妮尔·希碧达主持。

“咖啡与鸡尾酒”是由Leonardo/ISAST所组织的虚拟连接空间,以线上聚会的形式每两周举办一次。该系列活动虽然不设特定主题,却是一次更为广泛地连接列奥纳多社群的机会。欢迎伴随着咖啡与鸡尾酒(或是无酒精鸡尾酒)在合适您的时区内加入!

关于We=Link

“We=Link: 十个小品(We=Link: Ten Easy Pieces)”呈现艺术家泰佳·布莱恩&山姆·拉文、JODI、李维伊、史莱姆引擎、徐文恺(aaajiao)和叶甫纳的新委约创作,以及选自埃文·罗斯、赫尔穆特·史密斯、Yangachi与拉斐尔·巴斯迪德的网络作品。展览在那比艺术中心(首尔)、新美术馆Rhizome(纽约)的慷慨支持及全球十二个机构齐心协力的努力之下得以实现。展览于2020年3月30日起在线上发布。

展览的定名“We=Link: 十个小品”暗喻了美国演员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主演的经典电影“五个小品(Five Easy Pieces)”,并婉转曲译了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微信(WeChat)。展览中的作品皆为互联网原生形态,尤其针对多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挪用,充分挖掘移动技术的潜力。

展览标题“We=Link: 十个小品” 意味着团结一致、作为互助力量的网络而维系起来的社群。标题对“五个小品(Five Easy Pieces)”的引喻竦励了一种对隐含的存在焦虑、隔阂感及灵魂寻觅的召唤:实则为“十件不易之作(Ten Uneasy Pieces)”。但在另一方面,“We=Link”也提示了一线光明,一种对继续坚持的希望。

复制以下网址到浏览器进入展览

http://we-link.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嘉宾
张尕,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艺术指导,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特聘教授。
叶甫纳,1986年生于云南昆明,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叶甫纳的作品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用幽默和反讽的手法探讨权威结构和多元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图片,对他们的主旨进行分析和引伸。如借用老照片表述时代背景因素对个人身份的影响,通过研究杂志讨论大众媒体对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等。

李维伊是一位艺术家(http://weiyi.li)、设计师(http://weiyiandfriends.com)、策展人(http://bigbadgallery.com)、出版人(http://re-publication.com)、杂货店主(http://currently-available.com),她同时生活和工作在以上五个网页链接里。

泰佳·布莱恩(Tega Brain),出生于澳大利亚,是一位艺术家和环境工程师。她的作品致力于研究技术如何塑造生态关系。她创建了响应自然现象的无线网络,模糊健身数据的系统以及基于在线气味的约会服务软件。她的作品曾展出于维也纳变革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以及柏林世界文化宫和纽约新美术馆等地的展览。

山姆·拉文(Sam Lavigne),是一位艺术家和程序员,其作品涉及数据、监控、刑事司法、自然语言处理和自动化。他的作品通常采取线上干预的形式,浮现出塑造着计算技术的不透明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他曾在林肯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先锋工厂、DIS,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新博物馆,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展出作品,他的作品在媒体上得到广泛报道。

卢素英,那比艺术中心总监那比艺术中心成立自2000年,是韩国首要的媒体艺术中心之一,也是国际数字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中心机构。那比艺术中心旨在成为将文化愿景转化为重要活动的中间媒介,艺术中心的任务围绕三个主要领域展开:对当代技术的“批判”;培育“创造力”,从而开启创新表达的新可能;建立“社区”,使新的创意得以共享并发展为新社会运动。那比艺术中心希望成为一个结合艺术感性与技术潜力,从而带来人类和社会积极变革力量的空间。
关于Leonardo / ISAST

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服务于全球范围内从事艺术、科学和人文交叉领域研究的思想家与实践者。成立近50年来,列奥纳多致力于培养和支持那些打破传统界限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今天,通过与不断变化中的出版平台合作(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开展多元的活动、驻留和艺术/科学项目,及其它针对艺术/科学/人文社群兴趣点所设计的项目,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始终保持着其在跨学科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

https://www.leonardo.info/

关于CAC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www.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MANA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www.manamana.net

2019 列奥纳多艺术、科学与技术系列讲座 

地球化

讲者: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Bratton)

日期:2019.09.22(周日)

时间:13:00 – 15:00

语言:英语(中文翻译)

地点:Open Hub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联合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Strelka建筑、媒体与设计研究所

合作: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

*活动免费,点击“这里”提前预约

 

关于讲座 

 

9月22日,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H. Bratton)将带来一场讲座,讨论他的新项目“地球化”(The Terraforming)。该研究项目以技术、哲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并从星球的尺度来探讨城市化问题。他将介绍其新书 《地球化(TheTerraforming)》中的重要观念。

地球化(The Terraforming)是一个综合项目,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地球城市、技术和生态系统,以确保我们的星球仍将能够支持类地球生命。人工、自动化和天文学形成了另外一种星球化(planetarity)的基础。

地球化(The Terraforming)系一个三年时长的研究计划,举办于莫斯科Strelka研究所。目前,该项目正在召集建筑、城市规划、电影制作、数字媒体、互动设计、计算机技术、社会研究、物理科学和其他领域内具有不同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提交申请。该项目免学费,研究人员将获得津贴。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网站https://theterraforming.strelka.com/

特别感谢Strelka建筑、媒体与设计研究所对此次活动的支持。

 

 关于讲者 

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Bratton)的工作涉及哲学、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他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视觉艺术教授, 上海纽约大学客座教授,莫斯科Strelka媒体、建筑和设计研究所“新常规”(The New Normal)的项目主任。他著有《堆栈:关于软件和主权(The Stack: On Software and Sovereignty)》(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艺术家:

埃尔维&玛丽

日期:

2019.08.22 - 08.30

开放工作室:

2019.08.24

17:00 – 19:00

地点:

Open Hub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我们触碰技术,但技术是否会反过来触碰我们?全身智能自动控制器揭开了探索技术与人类之间亲密关系的舞台,运用触觉作为一种有待探索的媒介与人工智能进行互动与交流。

 

这种体验开始于按摩椅和人类访客发生触碰的刹那:他们的双向对话作为预期外的行为介入到被标记的每一次互动。随着叙事的发展,更多关于机器的动机以及其所处的被构建的现实显现而出。又或者,人工智能(AI)的奖励系统正在使机器偏离其预期功能?

 

通过无实体的决策树网络,每次互动都遵循一条独特的路径而与叙述相互交织,揭示出控制、自动化劳动、商业化人工智能和亲密关系之间的摩擦。

 

具有肉感的机身与增强声音包围着它的人类对象,占据了生物体和器具之间未定义的交叠领域。机器在认知和肉体层面作工,其按摩器的每一次旋转推动了我们对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的假设。

 

媒介的确就是按摩。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开放工作室日程 

17:00                 
活动开始
17:30 - 18:00      
艺术家座谈
18:30 - 19:00 

声音表演“奥姆诺特“OMNINAUT

“奥姆诺特“是由埃尔维&玛丽创作的声音表演,融合了算法词汇与充满趣味的极简合成模进。

 

 

关于艺术家 

 

埃尔维&玛丽(Arvid&Marie)是艺术家、体验设计师和技术探险者二人组,致力于探索延展世界的新方法。埃尔维·建司(Arvid Jense)(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和玛丽·凯伊(Marie Caye)(法国,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本科)共同合作追求他们在艺术和技术上的热情。通过使用交互物体与表演性的叙事方式,埃尔维&玛丽致力于探索后人类理论,将他们的创造力集中在实用控制论和自动化机器上。他们相信研究人类如何在哲学和技术上表达自己可以引领长期持续的积极变化。

http://arvidandmarie.com/

 

Powered by <CAC_实验室> 

 

<CAC_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探求艺术、设计、科学与技术以及它们对全球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的空间。通过艺术实践、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我们使创造性过程产生拥有高生产和学术价值的艺术作品。<CAC_实验室>是一个流动的空间,鼓励作为新知识生发器的艺术实践,在这里,艺术和科学融会成为一种充满当代性和实验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不受主流文化思想、技术压力和经济干扰的影响。

lab.chronusartcenter.org

 

艺术家:麦莉丝(Mileece)

日期:2018.12.14 – 12.17

开幕活动:2018.12.14   17:00 – 19: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麦莉丝作为CAC第五届“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获得者,即将呈现她的最新项目“神谕:未来古代畅想”,旨在审阅以自然为导向的人工智能之体系结构,并以此出发,着重对人工智能与自然系统之间行为一致性的关注以及其可预见的缺陷,展示了在古代《易经》框架下构建的道德行为体系。

将生物体的生物电反应转化为基本的二元数据集以创建自动体系可以提供一种策略框架,以便在常用方法之外思考AI系统的开发。

广泛的研究和分析将凝结为一件装置作品的初版,与许多古代及现代学者多面的观点相呼应,不只局限于莱布尼茨的理论,尤其是其 “完全实现(entelecheia)”这一概念。此概念虽然在现代以“动能”著称,但博学者注意到其本质是一种能量转移到另一种能量的能力。

该装置运用古代认识论《易经》构成一种反馈系统,通过这种系统,每个参与者对生物圈、人类和计算机的未来问题都将被“预测”。两个中国古代铜币连接至人/植物景观的互动界面,对其触碰6次,便会产生生物能量信号,并被分析为负值或正值,赋予二进制数值0或1,它们等同于阴或阳,影响其最终生成的六边形卦阵(一个六边行符号)。每条边由一根闪光的竹杆所代表(《易经》手稿最初刻写于竹子上),六边形卦阵以悬挂形式呈现。当卦阵其中的3个边被点亮时,它们所关联的自然元素,如风、雷、雨等,会由植物景观物理性地呈现而出,其生物电回应将会被测量并确定为阴或阳(0/1)。组合而成的反馈会形成8个单位,或单个字节,用于指领混合的生物/人工智能(BI / AI),结合了《易经》原始的六十四卦阵(hexagram)之含义与参与者的问题,形成其独特的回应。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关于艺术家 

 

麦莉丝是一名声音与装置艺术家,她也是作曲家、环境设计师以及清洁能源大使。

她的首张算法音乐专辑《排列》(2003)被BBC称为一张“出色的发表作,真正的音乐科学”,并以此标注了她的作品作为“有机电子音乐”先驱的开始。2006年,她于伦敦政经学院(LSE)的驻留项目中创作了一件生物数据超声处理硬件,由代码合成的“美学声化”系统—— PiP。其后,麦莉斯开始了她的沉浸式交互微生态装置与表演,巡展于美术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洛杉矶)、文化节(分贝音乐节,西雅图、不丹国际艺术节,不丹)以及不同场所(邱园,伦敦、Sonos Studios,洛杉矶)。

她的项目“用科技与艺术推进生态”结合了互动雕塑、原创产品、才料及乐器,播出于黄金时间段的电视节目,包括纽约《时代》周刊年度广告推广(2013)以及达到了100亿浏览量的VICE“主板”栏目(2014)。

麦莉斯多次传达以“亲生物技术(biophilic technologies)”为主题的演讲(TEDx、MicroFest,香港)以及工作坊(PS1,纽约、洛杉矶州立艺术博物馆)。同时,她是黑天鹅燃料细胞小组(Cygnus Atratus Fuel Cell)的委员会成员,在技术扩张的生物群落区中开发她的零影响能源、基于网络的都市自然保护区,以帮助平衡我们的现代生活与生物圈的需求和利益。

关于麦莉丝“研究与学术奖金”提案

 

2018 列奥纳多艺术、科学与技术系列讲座
从档案到媒体艺术:一个历史的当下?

讲者
玛萨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

日期
2018.11.04(周日)

时间
15:00-17:00

语言
英文(配中文现场翻译)

地点
補時·多余美术馆(上海市徐汇区瑞平路230号保利时光里B2-003)

联合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中央美院艺术与科技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合作
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

 

 

关于讲座

 

本讲座将检视当代艺术中近来运用多种新媒介来重塑时间感与一种历史沉淀的项目,其不再创造物质遗留物而是在一个延展的虚拟空间中展开。于他1995年的文章《档案狂热》中,在意识到网络的发展的关键之处时, 德里达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外部从何处开始?这是关于档案的唯一问题。”从重要的媒体艺术家,比如克利斯·马克,到当下那些探讨媒介和记忆的交织的人们,我们可以看到超越了对档案的记录性使用的实验性的尝试,来质疑对多层次的过去的认知体验和预测未来的可能性。

 

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第四版的序言(Preface to the Fourth Edition)》,2013,视频截图

 

 

克利斯·马克(Chris Marker)《换台:一个想象的电视的提案(Zapping Zone: Proposal for an Imaginary Television)》,1990-1994,Passages de l’image展览现场,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1990 。

 

 

关于讲者

 

 

玛萨拉· 利斯塔是一名艺术史学家,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新媒体艺术首席策展人。玛萨拉曾于多所学校任教,包括法国利摩日大学、巴黎大学、巴黎第十大学。她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声音的视觉文化史,其策划的展览有:“声音与灯光:二十世纪艺术中的声音史”(蓬皮杜艺术中心,2004)、“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作品:碎片”(卢浮宫博物馆,2008)“保罗·克利(Paul Klee):复调”(音乐博物馆,巴黎,2011),“不同的移动方式:极简主义,纽约,1960-1970”(艺术方屋,尼姆,2017); “考古学”(蓬皮杜艺术中心,2017); “埃里克·波德莱尔(Eric Baudelaire)之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7)。玛萨拉目前正在进行和池田亮司与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有关的项目。

 

 

 

主题:
气候工程:在科学和科幻之间

日期:
2019.08.19 周日

时间:
14:00-15:30

语言:
中文/英文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材料费用:
15元/人

“田野修复·读书会”是由CAC夏季展览“机器不孤单”参展艺术家卡洛琳娜·苏贝卡的艺术项目“田野修复:碳”延伸出的系列公共教育和参与性活动。读书会将在展览展期内(2018.07.21-10.21)不定期举行,每期讨论主题将围绕“机器不孤单”的展览语境展开。读书会活动的相关文献将作为“田野修复图书馆”的一部分,在项目后期整理成册。

在地球缓慢而无意识的进化背景之下,人类创造出了自己的历史,这一观念深植于现代主义。我们习惯于认为人类从原始的黑暗中走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一个与之相互分离的物质世界里生活和行动,并在上面开展耕作、挖矿、建造、交通等活动。这个物质世界拥有其独立的存在和命运轨迹。这种对于人类自主性的理解,认为人类脱离于自然的观点,深深地贯穿于现代性思维之中;我们相信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在自然界中源起,却又独立于自然界不断展开的进程。” 

—— 克莱夫·汉密尔顿,《地球之主:气候工程时代的黎明》

 

 读书会主题

人为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地球的大气圈,还影响到海洋的化学成分(酸化),生物圈(物种灭绝和栖息环境的变迁),冰冻圈(冰川融化),以及岩石圈。面对这一全球性危机,我们是否应重新思考久据于西方现代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人类作为独立于自然的“主体”可以征服、改造并凌驾于万物之上?面对“人类纪”的气候危机,国际社会为何存在着两极化的矛盾声音:一方面否认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提倡气候工程?气候工程的具体措施及其所牵涉的科学和技术原理有哪些?这些措施所造成的后果可以预测吗?与气候工程相较,节能减排作为一项缓解全球变暖的国际措施如何陷入了游戏理论的僵局?本期读书会将与大家探讨这些问题。此外,我们还将通过一些艺术家的跨学科合作项目,获得看待气候问题的不同视角,开启批判性思考。

汉娜·胡斯伯格,《自由的海洋》,2014年,该项目与劳拉·麦克雷安合作 © 艺术家

*《自由的海洋》围绕马尔代夫展开,探讨这个国家在晚期资本主义和人为气候变化方面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物质性流动。

 

如何参加 

请在后台回复“读书会预约+姓名+电话+邮箱
* 报名成功后将收到相关阅读材料清单及节选内容
* 如因故无法参与活动请至少提前一天在微信后台留言告知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读书会导读摘要。

 

公开征集读书会话题 

CAC鼓励公众投稿建议相关的读书会讨论话题!
请将您的提案发送至: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并跟据以下格式发送邮件:

- 在邮件标题栏注明“田野修复读书会提案

- 一份PDF文件格式的提案,内容包括读书会活动主题+时间+摘要(500字左右中文/英文)+阅读材料清单,以及您的姓名、专业及联系方式

CAC将根据提案内容与“机器不孤单”展览语境的关联性作出筛选与反馈。获选提案的发起者可参与该期读书会活动的召集与组织等工作。

艺术家马蒂亚·卡萨莱尼奥(Mattia Casalegno日期: 2018.04.07时间: 15:00 – 16:30语言: 英语(中文翻译)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免费入场

CAC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驻留艺术家马蒂亚·卡萨莱尼奥将于4月7日展开一场艺术家讲座。作为其最新VR项目《航空宴会RMX》(The Aerobanquets RMX)之前奏,该讲座为观众提供更多关于此次食验体验的信息与线索。艺术家将通过呈现、分享创作过程来概览其整个学术奖金驻留项目。同时,讲座作为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旨在面向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 或是从事与媒体艺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讲座话题不止局限于艺术家在制作过程中面对的技术挑战,还将关注一本他十分感兴趣的著作,即出自菲利普·马里内蒂(Filippo Marinetti)的《未来主义食谱》。卡萨莱尼奥将会探讨此书中的未来主义烹调方式是如何启发他将美食体验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结合,以及未来主义在创意领域的前瞻视角是如何与今天的当代艺术实践产生交集的。

 

艺术家简历

 

马蒂亚·卡萨莱尼奥(Mattia Casalegno)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现场媒介表演者及装置艺术家,创作涉及多种媒介。他的跨学科作品受到后观念主义及数字艺术的双重影响,以相关性、沉浸性、参与性为特点。他的艺术实践探索了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研究了技术、产品与人类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互相渗透。

他丰富的全球性展览经历包括:加拿大Mutek艺术节,台湾关渡美术馆,比利时Cimatics艺术节及白夜艺术节,法国Le Cube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OFFF艺术节,美国YAA美术馆及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等等。

他的作品曾发表于一系列出版物、画册,包括:A Touch of Code, Gestalten Books; New Media Design, Sometti, Deleuze and Audiovisual Art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等;并见于诸多媒体,如华尔街日报,Art Tribune,创想计划,Hyperallergic,Digicult,e-artnow等。他于罗马大学(La Sapienza University)取得传媒研究硕士,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设计与媒体艺术硕士。

他于2014年获得新技术艺术奖(New Technological Art Awards)提名,并是Eyebeam2015年的驻留艺术家。他曾获多项基金与奖金,来自于CCI - Center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GAI - Young Italian Artists Network, NY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The Elizabeth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AV Node, Elettrowave, DAC - Digital Arts Center Taipei等。他于2015年联合创立了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Roomservice艺术空间,现是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及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的客座教授。

http://www.mattiacasalegno.net/


活动详情
此次活动每天开放6个用餐时间段
每个时间段仅限3位参与者
时长近30分钟

日期
2018.4.10 – 2018.4.14

时间
17:00 – 20:00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活动价格     300元/人
学生价格     150元
CAC会员      180元
加入CAC会员计划,立享6折优惠!

*每天仅开放18个席位,请提前预定

>> 我要订票!

马蒂亚·卡萨莱尼奥(Mattia Casalegno)作为CAC第四届“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获得者,即将与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厨师弗拉维奥·吉尼奥尼·卡蕾斯蒂亚(Flavio Ghignoni Carestia)合作,在CAC呈现一场未来主义的感官大餐《航空宴会RMX》(The Aerobanquets RMX)。经过大量的技术研究及实验,卡萨莱尼奥模糊了科技与感官体验之间存在的单一划分,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叙事,聚焦于共同进餐行为的参与性与相关性,从而探索体现(embodiment)与记忆如何影响我们体验食物的方式。
Mattia Casalegno: The Aerobanquets RMX. 2018. Demonstration of the virtual reality.

 

我们很高兴邀请您加入这次食验体验 !

在近半小时的时间里,三位参与者将会以奇特的形式品尝11道精致小食,

这些原创菜肴由主厨弗拉维奥·吉尼奥尼·卡蕾斯蒂亚精心设计,

每位参与者将沉浸在特别景象中,享受一次实景扩增的用餐体验。

 

菜单

关于作品

《航空宴会RMX》(The Aerobanquets RMX)是以多感官品鉴活动为形式的艺术项目,灵感取自于意大利艺术家菲利普· 马里内蒂(Filippo Marinetti)在其1932年所著的《未来主义食谱》(The Futurist Cookbook)一书中所描述的虚构性“宴会”。

自文明起始,食物便是人类日常仪式的重要部分。整个历史进程中,进食行为的参与性质让社群与文化得以繁荣。围绕着餐桌与宴会,人类分享故事、庆祝节日、交流情感。每一个社会与时代都有着各自烹饪和消费食物的方式,而未来主义者们率先开始基于现代技术变革幻想全新的进食方式。《航空宴会RMX》旨在探究当代技术如何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革食物消费。

在项目现阶段,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主要用于个人的内省体验。但它旨在发展更加深入的叙事,聚焦于饮食这一行为,从而探索体现(embodiment)与记忆如何影响我们体验食物的方式。

 

关于艺术家

 

马蒂亚·卡萨莱尼奥(Mattia Casalegno)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现场媒介表演者及装置艺术家,创作涉及多种媒介。他的跨学科作品受到后观念主义及数字艺术的双重影响,以相关性、沉浸性、参与性为特点。他的艺术实践探索了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研究了技术、产品与人类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互相渗透。

他丰富的全球性展览经历包括:加拿大Mutek艺术节,台湾关渡美术馆,比利时Cimatics艺术节及白夜艺术节,法国Le Cube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OFFF艺术节,美国YAA美术馆及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等等。

他的作品曾发表于一系列出版物、画册,包括:A Touch of Code, Gestalten Books; New Media Design, Sometti, Deleuze and Audiovisual Art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等;并见于诸多媒体,如华尔街日报,Art Tribune,创想计划,Hyperallergic,Digicult,e-artnow等。他于罗马大学(La Sapienza University)取得传媒研究硕士,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设计与媒体艺术硕士。

他于2014年获得新技术艺术奖(New Technological Art Awards)提名,并是Eyebeam2015年的驻留艺术家。他曾获多项基金与奖金,来自于CCI - Center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GAI - Young Italian Artists Network, NY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The Elizabeth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AV Node, Elettrowave, DAC - Digital Arts Center Taipei等。他于2015年联合创立了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Roomservice艺术空间,现是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及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的客座教授。

http://www.mattiacasalegno.net/

 

特别鸣谢

Urban Hideout对此次活动的支持



		

艺术家讲座 | 空帧
影像研讨 | 上演拟态


嘉宾:玛丽斯·波希尔(Marlies Pöschl), 卡塔琳娜·斯瓦伯达(Katharina Swoboda)
时间:2017.12.07  19:00-21:00
语言:英文(中文现场翻译)
地点:補時(静安区常德路888号地下室)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协办:金像素合作社(Golden Pixel Cooperative)
支持: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馆

 

活动免费,报名请点击此处

 

本次活动包含“艺术家讲座”和“影像研讨”两个环节,各一位嘉宾艺术家:

 

艺术家讲座 | 19:00 - 20:00
空帧:卡塔琳娜·斯瓦伯达

动物园和电影院二者皆为现代性的发明,采用“活图像”进行创造。本次讲座聚焦于动物园的建筑,及其在电影中的再现。动物园的建筑,在讲者看来,结构性地影响了我们观看动物的方式,因而构建了我们看待动物的文化观点。电影的摄制程序,如拍摄的尺寸和蒙太奇手法,其目的是建构图像,并从而建构出某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看待动物的观点。与此相比,动物园的建筑则引导着观者的凝视,从而创造出对于物种的某些观点。讲座中将会讨论到的作品包括:当代录像艺术家安瑞·萨拉(Anri Sala)在其家乡地拉那(阿尔巴尼亚首都)所拍摄的一座空荡荡的动物园,以及拉兹洛·莫荷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的有关来自1934年“木匠团体(Tecton Group)”现代建筑的影片。

Penguin Pool, London Zoo © Joy Sleeman

 

影像研讨 | 20:00 – 21:00
上演拟态:玛丽斯·波希尔

与流行的观点相左,罗杰·凯洛伊斯(Roger Caillois ,1931-78)在其有关拟态的论述中表明,昆虫的自我伪装能力并不具有任何生存价值。非但如此,它对于生存而言是一种“过度”,是生命的一种剩余。通过模仿自我,昆虫亦创造了自我的第二身份。“自我模拟的昆虫在伪装的存在中,并非真正将其作为自我,[而]作为另一个(自我),” 文化理论家伊丽莎白·格罗茨(Eliszabeth Grosz)说道,“模仿自身习性或周遭环境这一能力,远非表现一种可适性的功能,恰恰其见证的是一种生物受到其自身对于/作为空间的再现的迷惑,这一再现致使其偏离中心,偏离对于自身位置的“意识”(在其体内,空间之中)而被移置于另一角度之下。”顺应卡洛伊斯的说法,在昆虫主观性身份认知中存在一种断裂——进行模拟行为的昆虫似乎感到自身内部所发生一切实际都来自于外部环境。

将拟态这一术语延伸至建筑及艺术领域,在此环节我们将与观众一起探讨艺术的拟态剩余。通过拟态、伪装和模拟等策略,艺术家所创造的是哪些美学范畴呢?

本环节开放式讨论将围绕以下作品展开:

 

#1
伯恩德•欧普:《病楼》
Bernd Oppl: Sick Building

影像截屏,《病楼》(Sick Building), 伯恩德•欧普(Bernd Oppl),2013年, 7分钟

 

#2
卢卡斯•马克思特/马塞尔•欧登巴赫:《周二不是钓鱼日》
Lukas Marxt/Marcel Odenbach: Fishing is not done on Tuesdays

影像截屏,《周二不是钓鱼日》(Fishing is not done on Tuesdays),卢卡斯•马克思特/马塞尔•欧登巴赫(Lukas Marxt/Marcel Odenbach),2017年,15分钟

 

#3
塞纳•巴佐兹:《当医生,做护士》
Sena Basöz: Be the Doctor, Practise Nursing

影像截屏,《当医生,做护士》(Be the Doctor, Practise Nursing), 塞纳•巴佐兹(Sena Basöz),2016年, 7分钟

 

#4
玛丽斯•波希尔:《无题(消失的地平线)》
Marlies Pöschl: Untitled (Lost Horizon)

影像截屏, 《无题(消失的地平线)》(Untitled (Lost Horizon)),玛丽斯•波希尔(Marlies Pöschl),2014年, 7分钟

 

#5
伯纳德•斯匋丁格:《四川》
Bernhard Staudinger: Sichuan

影像截屏,《四川》(Sichuan),伯纳德•斯匋丁格(Bernhard Staudinger),2014年, 9分钟

 

#6
卡塔琳娜•斯瓦伯达:《重构Z》
Katharina Swoboda: Reconstructing Z

影像截屏,《重构Z》(Reconstructing Z),卡塔琳娜•斯瓦伯达(Katharina Swoboda),2014年,2分钟

 

#7
多瑞特·马格莱特:《破碎的序列》
Dorit Margreiter: Broken Sequence

影像截屏,《破碎的序列》(Broken Sequence),多瑞特•马格莱特(Dorit Margreiter),2013年, 8分钟

 

#8
卡塔琳娜•斯瓦伯达:《企鹅池塘》
Katharina Swoboda: Penguin Pool

影像截屏,《企鹅池塘》(Penguin Pool),卡塔琳娜•斯瓦伯达(Katharina Swoboda),2015年,3分20秒,声音:萨拉·皮涅罗,卡塔琳娜•斯瓦伯达(sound: sara pinheiro, katharina swoboda)

 

#9
西蒙娜•欧布霍尔泽:《-5°C 40%rF》
Simona Obholzer: -5°C 40%rF

影像截屏,《-5°C 40%rF》(-5°C 40%rF),西蒙娜•欧布霍尔泽(Simona Obholzer),2016年,7分钟

 

关于嘉宾艺术家

玛丽斯•波希尔(Marlies Pöschl),1982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电影制作人,视觉艺术家,现居维也纳。她于维也纳美术学院媒体系完成美术专业学习,并于维也纳和荷兰乌得勒支学习艺术与传播以及德语文字学。她曾经参与多项国际艺术节和展览。2013年,她成立了金像素合作社(Golden Pixel Cooperative),一个位于维也纳的影像艺术平台。

www.marliespoeschl.net

 

卡塔琳娜•斯瓦伯达(Katharina Swoboda),1984年生于奥地利格拉茨,毕业于维也纳美术学院以及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近期展览包括:2017年波兰弗罗茨瓦夫媒体艺术双年展;2017年匈牙利布达佩斯APA画廊展览“蒙蔽我们的画面”;2017年欧洲与地中海地区青年艺术家双年展(地拉那,阿尔巴尼亚);2017年展览“(非)个人”(曼哈顿桥,纽约);2017年“黑色采石场”(Corner College空间,苏黎世);2017年“Motel Trogir”,弗拉迪米尔纳左画廊(萨格勒布,克罗地亚)。

katharinaswoboda.net

 

关于金像素合作社(Golden Pixel Cooperative

金像素合作社是发源于维也纳的一个游牧式平台。其根植于艺术与影像交界处,聚焦于纪录片组态的研究。该合作小组致力于开发形式与洞见,以促成展示、辩论、教育、研究及出版。其活动旨在促进青年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相互支持,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相遇以及发展可持续的传播与中介结构。

http://www.goldenpixelcoop.com

 

*本次活动特别感谢“補時”(EXTRA TIME)提供场地支持。现场有酒水小食套餐可供选择消费(详情见报名页)。


一个将艺术、设计、商业融合的集合空间

座谈 | 作为新现实的“非”真实

嘉宾:拉尔夫·贝克(Ralf Baecker)、可思汀·艾葛琴(Kerstin Ergenzinger)、丹尼尔·康迪(Daniel Canty)、张尕

时间:2017.11.12,14:00-16:00

语言:英语/中文

地点: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318号浦汇大厦101室

联合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活动免费,报名请点击此处

 

在近五十年的当代艺术中,“真实”这一概念常被视作某种社会变革的切身实践、某种对抗图像形式主义的乌托邦想象。随着对网络的大规模消费以及数字设备无所不在的应用,一个由技术构建的时空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工作和娱乐、政治和经济的认知。现实因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拒绝被轻易归类和表诉。当真实的政治不再仅存于社会氛围,我们不禁要问,谁才是这个由比特和字节的物质性、以及数字的算法力量所构造的新现实的拥有者?

本次座谈邀请CAC展览“'非’真实—算法之当下”(unREAL.the Algorithmic Present参展艺术家拉尔夫•贝克(Ralf Baecker)、可思汀•艾葛琴(Kerstin Ergenzinger)与其作品合作者丹尼尔·康迪(Daniel Canty),以及展览联合策展人、CAC艺术指导张尕教授,就展览相关命题——“作为新现实的‘非’真实”(unREAL as the New Real)——展开演讲和对话。作为CAC展览框架下策划的公共项目之一,本次活动由CAC联合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办。

Ralf Baecker: Interface I, 2016

Kerstin Ergenzinger: Wanderer – Spacetime Poetry, 2017

 

嘉宾介绍 

拉尔夫•贝克(Ralf Baecker),德国艺术家,1977年生于杜塞尔多夫,其创作介于艺术、技术与科学之交界处。贝克借其创作的装置和机械设备,探究媒体技术行为和效应的根本机制。通过对微观过程的再现和空间描绘,他试图对人类的感知提出考验。

http://www.rlfbckr.org

可思汀•艾葛琴(Kerstin Ergenzinger),生于1975年,目前生活于柏林。其作品探究个体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于知觉和概念层面上的关系。通过对感知过程及知识生产(更确切来讲是空间和思维导向)中所应用的技术与策略的研究,她试图检验人类感知的极限,以及我们理解和解释周围环境能力的限度。

http://www.nodegree.de

丹尼尔·康迪(Daniel Canty)是一名作家和导演,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其创作跨越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以及设计等领域,且曾在多个国际性语境下展出。他为艺术家可思汀·艾葛琴的自动机械装置《漫游者—时空之诗》创作了诗歌和文本编剧。

www.danielcanty.com

张尕,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艺术指导,国际知名媒体艺术策展人。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高级研究员。曾任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媒体艺术副教授,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斯坦福大学、纽约市立大学(CUNY)研究生院以及瑞士联邦理工大学 (EPFL) 分别担任过访问职务。2007年至2014年,他于中国美术馆担任媒体艺术顾问策展人,并在期间策划了广受瞩目的国际媒体艺术三年展系列,其中包括“合成时代”(Synthetic Times,2008)、“延展生命”(Translife,2011)、“齐物等观”(Thingworld,2014)等。这些大型展览批判性地探究和考察了全球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并衍生出有关艺术、技术和文化方面的讨论。他还担任过奥地利电子艺术奖(Prix Ars Electronica)、 VIDA以及富兰克林熔炉基金会之“当下的未来”奖(Franklin Furnace’s Future of the Present Award)等诸多奖项的评委。他就媒体艺术与文化在国际上发表过广泛的演讲,并担任多本书籍的编撰工作。这些书籍与他所著的许多论文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October》杂志、利物浦大学出版社(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目前也担任列奥纳多丛书(Leonardo Books)的编委,该系列丛书由麻省理学院工出版社(MIT Press)出版。

 

关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歌德学院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有关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形象,通过文化和教育项目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参与。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负责歌德学院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