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太极
2014
胡介鸣
作为本次个展的第一阶段,在《序曲》中,大量的影像以身体的局部作为主导意象,胡介鸣并将这些细小的日常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置于同一维度。这些影像片段被嵌入方形展览空间的三个砖墙面的夹缝里面。观众必须调整自己观看的姿势,以类似窥视的方式才能阅读到影像的内容。整个展场的墙面尽数透出影像作品所发出的光,艺术家称这个围绕观众的光为“太极的灵光”。它为观众提供一个重新思考影像、事实与叙事三者关系的环境——这类型的思考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洞穴论。在这个影像思索的著名段落中,希腊哲人认为通过洞穴景框看到的影像是具有欺瞒性的。这个寓言里面的主角携带事实而回,却不能用他的叙述说服洞穴中的人们。而《序曲》对既定的影像与虚假的关系重新进行斟酌,这为作品中所使用的百余祯影像提供了一个智性思考的架构。
“800多个影像是不完整的故事素材。它们甚至只是一个由头,一组视觉符号,一些散落而不被记忆的碎片。”——胡介鸣谈《序曲》的制作
许多时候,事物若没有发生接触以至于碰撞,它们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流失而不会被人们纪录下来。反过来说,往往是一些在摩擦中所产生的事件,使得特定的时间点变得重大;正是在几个时间点有序积累的情况下,让后面的人看来似乎是一连串的事件导致了历史的递嬗。本次的个展《序曲—太极》从这种微观的视角出发,以特写和近景捕捉一些细小的日常运动;并透过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的后制工作,暗喻个体时间和普遍历史的关系。
透过影像装置进行视觉数据展示的工作是艺术家近几年工作的核心,其素材往往带有集体记忆的性质。本次个展同样带有这层意义;然而,其中许多从局部的视角出发所拍摄的影像片段,则带有胡早期创作的语法。这些影像呈现一些琐碎而往往不被纪录下来的日常运动。作为历史叙事里最初级的触发点,这些接触的时刻无关宏旨,却彰显了个体的欲望与集体叙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个展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序曲》与《太极》。两者以历时性的方式,一先一后呈现在展场。它们分别运用了空间中的石墙材料以及机械动力装置本身作为投影的接触面,在艺术家看来,前者隐喻的是墙,后者隐喻的是身体。两者个自都是当代中国的艺术或历史的重要词汇——墙是当代艺术30年来所跨越的边界之表现,身体的形象则体现在人民与大众在中国历史叙事中的特别份量。它们各自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场域,让这些影像残片分别呈现在这两种不同的装置环境。观众置身于这个场域中,体验自身经验中的不同记忆段落,并在个人生命和集体历史的资源中,各自寻找与胡介鸣影像叙事的对接点。
文:陈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