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
07.21.2018 – 10.21.2018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CAC)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策展人
张尕
参展艺术家
泰佳·布莱恩、邓悦君、冯晨、郭城、郑先喻 & 张硕尹、托马斯·萨拉切诺、卡洛莱娜·苏贝卡(& 克里斯托弗·贝克、杰米·艾伦)、萨沙· 斯帕施尔 & 密尔拉扬·施瓦乔治、盖尔·怀特、郑达
展览支持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澳大利亚艺术理事、洪建全文化基金会
特别感谢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文化部、卢布尔雅那市文化局、卡佩拉画廊
开幕
2018.07.21 周六
3.30 - 5pm 开幕座谈
5 - 7 pm 开幕式
参观信息
周三-周日 11:00-18:00
门票:20元(每周三免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荣幸呈现群展 “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
这个世界是机器的:不仅其运转依赖于一个由机器构成的网络,而且当我们从操作层面上看,亦或就这个词的抽象意义来理解时,土地、河流、山川、树木、动物等,这些由相互连通的场域、神经触点、运动与传感、精神与身理以及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系统,亦皆可被视为某种机器。构成这些系统的生物圈和技术环境,它们层叠覆盖、交织缠绕、横跨贯通、互相关涉,如同人性与思想、知识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一般错综复杂。与二元论式机械观相去甚远,这一机器、设备和器械的世界观提出了一种联合的展望:承认万物应享有平等的地位、应获得同等的尊重与关爱。
展览“机器不孤单”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器生态学——一种由人类器官、技术器官和社会组织的共同个体化而发展形成的机器学说和有机学说。因此,机器不孤单,因为它们与其它机器——不论是同一门类的亦或不同阶序的机器——一起工作、运转、运行。“机器不孤单”亦委婉地指出一个简明扼要的定理:只有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照料相互依存的万物时,一种海德格尔式的“天、地、人、神”四重共生,才能经由机器的调解而得以真正实现。
展览“机器不孤单”装配有天空机器、灌溉机器、大地机器以及其它多种情感器械和设备,途中它们将搭乘运输机器、海关机器,落地后则经由展演机器、工作坊机器以及观众和参与机器来激活。
HsienYu Cheng and Ting-Tong Chang:Secondlife-Habitat, 2016 ©CAC, Courtesy Hong's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 Culture. Photo: ZHONG Han
Saša Spačal & Mirjan Švagelj: Meta_bolus, 2017 © Courtesy CAC, Kapelica Gallery. Photo: ZHONG Han
Gail Wight: Pool, 2017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台湾艺术家郑先喻与张硕尹制造了一件生物电子器械 “第二人生-栖息地” 来与观众进行一场有趣的选择游戏,其运作机制传递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生命不应有比例大小型态之分”。另一组合作搭档斯洛维尼亚艺术家萨沙· 斯帕施尔与科学家密尔拉扬·施瓦乔治在他们的装置 “新陈代谢药剂” 中,通过揭露自然生成与人工提取抗生素这两条互为相关的新陈代谢过程,暗指了因人类长期以来对药物肆意依赖而造成的破坏。在影像装置 “潮汐池” 中,美国媒体艺术家盖尔·怀特揭开了了北加利福尼亚盐点州立公园中池潭下袖珍世界的面纱。中国艺术家邓悦君激活其声音装置 “O” 的话语机制,将阳光用作充满活力的行为体(actants)。无独有偶,艺术家郭城则通过其 “临时的小器具” 与周遭环境中的本底辐射进行互动。托马斯·萨拉切诺展示了其参与式项目 “空中景观”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的举办过程,呈现了一个由集体智慧与环境因素所构建的漂浮雕塑,借由一种新的基础建设来激活地理疆界。生活工作于瑞士的艺术家卡洛莱娜·苏贝卡对碳循环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她的合作项目 “天空掠影” 和 “田野修复:碳” 构建于上海本地社区的景况之中,在制作与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意义并引出其重要性。泰佳·布莱恩则带来她的土地导向项目 “深沼泽” ,探索本土湿地系统能够带来的一种可持续性生活方式。郑达的作品 “生理反应II” 呈现了一组270公斤机器的自主表演。该装置构成包括各种电子系统及600台PC制冷风扇,其中的意动启示了日常之物机械化过程中所具备的自主生成之潜能。在装置 “W” 中,冯晨重构摄相机结构,改变了我们通过媒介一贯看到和听到的世界;他将该机械装置嵌入个人感知机器与创造机器之间,探索两者的互相作用关系。
DENG Yuejun: O, 2016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GUO Cheng: The (temporary) gadget, 2018 © Photo: CAO Daxu
“机器不孤单” 将主体这一概念拓展至无生命以及物的世界,包括文化和自然的,以及技术和精神的,主张在后人类共生中积极地重新思考现代性,自由及解放。
Tomás Saraceno: Aerocene in White Sands (NM, United States), 2016 ©CAC, Courtesy Aerocene Foundation. Photo: ZHONG Han
Karolina Sobecka & Christopher Baker: Picture Sky in Mexico City, 2015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Karolina Sobecka & Jamie Allen: Field Re-mediations: Carbon, 2018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Taga Brain: Deep Swamp, 2018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此展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三段旅程:2018年夏季率先于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发动,接着于冬季巡回到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2018年 “器械艺术三年展”,最后将落地广东美术馆作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组成部分。每一段巡展中都将根植于当地语境,从运筹、生态和心理社会层面,创造出与周遭环境及环境域(umwelt)之间的相互联结,仿佛是通过鲜活的实例来践行“三种生态学”。三部曲共同勾勒出一道机器轨迹,它将跨越海洋和陆地、地方和场域,它将融合气候与社群,因地制宜,并进而扩充形成一支荡气回肠的机器合奏曲。
ZHENG Da: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2016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
FENG Chen: W, 2015 ©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ZHONG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