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赵嘉敏、殷歌丽(Ingrid Fischer-Schreiber)
时间:2014-06-28 14:00 ~ 2014-06-28 16:00
地点: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中文
本次活动免费,请点击右上角预定来预约本次活动,或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活动:
在本次对谈中,两位嘉宾将探讨何谓“科技是一种文化”。赵嘉敏是美国科技文化方面的专家,他一直对科技如何形成文化、反之文化又如何成为科学这一问题抱有浓厚兴趣。在体现这一辩证问题的相关主题项目(Out of Control by Kevin Kelly, Steve Job's biography, amongst others)中,他作为Yeeyan和东西网的创办人,在翻译的实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最新期刊《1024 人与机器共同进化》里,就翻译了从科技、哲学、道德观念的角度分析科学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先锋文章。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世界最早的数字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in Austria的关键主题。而殷歌丽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投身于该数字艺术节中,这是一场关于科技、文化、社会的关联性,以及这种关联性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的永无止尽的探索。
关于讲者:
赵嘉敏,译言网联合创始人,CEO。在创办译言网之前,他在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工作,从事供应链和库存优化模块的研究和开发。赵嘉敏先生从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得工业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学士学位。
殷歌丽,翻译、编辑及项目经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于主要的德国出版社。从90年代中起参与Ars Electronica项目。近年来她也致力于中国和德语地区的跨文化项目。
内容编选:
此次活动是本次《邵志飞胡介鸣双个展》所延伸的教育活动之一。两个小时的活动,二位讲者围绕着“科技是一种文化“这一主题,结合了时代、科技以及地域的差异阐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
1.关于《失控》——人文和科学的桥梁?
殷歌丽:我们之所以把科技、文化定为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因为,包括从CAC这次的双个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科技和艺术和文化的一个跨界,也想和赵嘉敏先生来一起讨论一下,科技和艺术两者的结合点到底在哪里,两者如何能更好的合作。可以请赵嘉敏先生先谈谈这两年又非常流行的Kevin Kelly写的《失控》这本书么?
赵嘉敏:好的。《失控》这本书其实是作者Kevin Kelly从多角度的对科技文化的一场巡礼,探讨的是科技对人文的影响,这本书是94年写的,但是他其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包括云技术、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经济等等都在如今一一应现,所以这本书在这两年也一直是个热点话题。作者谈到60年代美国兴起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群美国当时的年轻人抗议对当时的保守政府现存制度等等的不满,在这种反叛过程中,提出了“第三文化”的概念,即科学与人文,而一直发展到史蒂夫乔布斯这一代,衍化为了科技和艺术。
(注:《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2.关于技术发展的反思——保守的西方与开放的东方?
殷歌丽:现在技术基本上是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发展更新,但是东西方在接受这种新技术、新的科技文化上的反应却是不经相同,西方更趋为保守,而东方,比如日本,就很少看到对技术负面影响的批判。
赵嘉敏:我可能对这一点有些不同看法。日本的情况我不太了解,而中国,在历史上传统文化受到过很多次打击,文革后,几乎是打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当有外来文化进来,新文化一定会形成很大冲击。《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指引了几代人,它提到,在中国(文化)的这段空白期中,是外来文化培养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化。
殷歌丽:西方从60年代70年代开始就对东方哲学很感兴趣,认为中国,日本,西藏,宗教哲学的思想比欧洲更开放。
赵嘉敏:I很好地让我们回到历史,从起源来看人和技术关系的发展。50年代,伯克利大学生们支持“反主流文化运动”,反对机器用来达成思想自由,到后来的Steve Jobs也到东方寻找精神养料,人们对技术是从对抗到拥抱再到共同进化的一个发展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