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 Atelier | 周蓬岸:ASCII图像创作

日期:

2020.12.19(周六)

时间:

13:00 – 15:00

讲者&导师:

周蓬岸

地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

中文

媒体合作:

MANA

活动票价:

普通票        60元

CAC VIP     48元

                               
     

活动讲座部分将开通直播

扫码/保存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创作一件ASCII艺术吧!
 
ASCII,意为“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虽然听上去官派,但ASCII艺术却并非那么曲高和寡,创作这些作品从一开始就是爱好者们的自发行动——它最早流行和传播的途径Usenet也并没有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那样的冷战背景。Usenet主要功能是“新闻组”,用现代的语境说,是一种集合了诸多个板面(每个版面即一个“新闻组”)的“论坛网络”,其主要功能是聊天灌水,因此也算得上是一种早期的“社交网络”。
1992年Usenet上的一副ASCII Art作品,中文编码使用了可以通过7-bit ASCII系统传送的HZ编码
ASCII所包含的“信息交换标准”更多并非是象征一种权威,而更多是一种妥协,为了在不同厂商的电脑间交换最基本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它只使用了7个bit——在仅有的128个编码中,设置有95个可打印的字符,剩下的32个用来控制通信终端的功能而通常不能被打印出来。
                        ZX Spectrum和Apple II电脑使用了不同的字符集
上述的技术限制塑造了ASCII艺术的经典形态,这种使用有限的字符创作的图像在那些使用电脑终端机,甚至电传打字机的Usenet用户间流行,并找到了自己在美术馆里的位置,1982年的新媒体艺术的先驱Roy Ascott所主持并创作的La Plissure du Texte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相比ASCII艺术更多的考量信息交换的需求而限制了内容表达所使用的符号,PETSCII艺术和ANSI艺术的作者们则做了相似的变通:将传播的范围限于特定电脑硬件的使用者之间,并使用特定的软、硬件平台可以支持的全部字符——前者是著名的8-bit电脑Commodore 64所使用的字符编码,而后者则得名于DOS操作系统中的ANSI.SYS文件——它实现了美国国家标准局的一系列关于终端通信的标准。这些文件主要在爱好者们独立架设的BBS中传播,并服务有限的观众,而不像Usenet那样需要担心干扰使用不兼容的终端设备的用户。
在今天的电脑上,造成上述种种标准的技术限制已不复存在,甚至网络上主要的文本内容都不再以等宽字符显示,也因此不再天然的与某种特定编码的字符艺术兼容,今天相关的作品不再是为了利用功能有限的文字终端模拟图像显示的权宜之计,它们的创作更多围绕着创造独特的视觉体验展开。
 
在这个工作坊里,参与者们将有机会使用若干种为当代电脑系统设计的ASCII艺术及其衍生品的制作工具,它们有着现代软件的交互方式,但仍然包含着ASCII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因素——与电脑系统的限制共舞。
 
我们讨论的话题从制作仅仅使用96个字符,能够在接入Usenet的各种电脑上访问的“经典”ASCII艺术,到利用Commodore电脑独特的PETSCII字符制作具有怀旧游戏风味的场景,以及利用IBM PC子模中的阴影方块实现混合颜色的效果等主题。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关于艺术家 

 

周蓬岸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是复古计算及相关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在他的学生时期,曾经是中文PDA用户社群的活跃成员。他在2009年移居加拿大后接触到演示场景和复古计算团体。

在2016年他在中文问答社交网络知乎上启动了名为“古董电脑室”的写作计划,这是第一个专注于复古计算及相关文化现象,如演示场景、芯片音乐、DIY和开源软硬件的中文专栏。

在2018年他搭建了线上电脑博物馆dnbwg.com,是第一个是用基于网页的模拟器展示老式电脑运作的中文网站。稍后这一网站也提供在浏览器中体验老式在线系统的服务,比如1990年代的中文拨号BBS网络CFido,以及中国大陆最早向公众开放的互联网接入商瀛海威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