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9172656683特别活动推荐放一张

嘉宾:Raqs媒体小组与祖雷卡·乔达里

时间:2013-08-24  15:00 ~ 2013-08-24  16:00

地点:莫干山路50号 M50艺术园区18号楼

“而后,我们的眼睛开始工作,游历。”

《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是Raqs媒体小组和同样在印度德里工作的剧场导演祖雷卡·乔达里合作的作品。这一由卡维亚·穆尔蒂和巴格瓦蒂·普拉萨德表演的50分钟戏剧,在费利斯·比特于1858年摄于印度勒克瑙的一张照片的投影前展开。演出的情节由Raqs和乔达里共同设计,而Raqs又用文本和录像对演出进行干预。费利斯·比特是一位先锋性的旅行摄影家,他用照片记录了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7年印度大起义和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演出中使用的这幅照片呈现的是在宏伟的废墟前的一个临时灵堂(这是1857年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在北印度所进行的大起义的结果),而这正构成了《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所蕴涵的富有挑衅性的核心主题。这幅图像凝固了印度动荡的殖民地历史中的一刻,表面上看是对事实的忠实再现。而《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用一系列诗意的和论辩的姿态切入这一固有的印象──当被记录的图像从档案移入剧场时,这些姿态也同时置换着图像的权力。最终,这一作品要求观众具有进行若干形式的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欲望,而表演者、Raqs和乔达里则是他们值得信赖的向导。

脚本

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

 

2012年5月17日

被隔绝起来的理性等于强权之声乘以其回声,减去民众之声的纷呈频率,再加上偶发变量。审视那强权之声与渐渐积聚的民众之声的频率之差,便可知晓民众的骚动产生怎样的净效应。

而偶发变量可被用来指涉任何情况,它可以是常年愤愤不平的民众所爆发的不期而至的狂喜,也可以是强者时而显出的疲乏;它甚至同样也可以是权力机器的耗损、维护和意外失灵;这些都将有可能改变这个等式,所以这个等式势必是脆弱的。

一粒尘埃在落定之前,是一颗炽热的微粒,在光中翩然起舞。

世界之主 帝国 行尸走肉 霸道 紧张 累计 战场 好好先生 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 紧张症 老兵 末日之战 成本 会计 地窖 钻头 版权 二进制 系统 劝诫者 脓疮 无形 法令 银 牺牲 坟墓 召唤者 彩色影像 绞架 闪耀 炮艇 严峻 实业家 微积分 残骸 税吏 空降兵 说客 肿胀 搅局者 配置器 宣誓书 会聚 活着 粉碎机 知识分子 监禁 首领 补偿 评估人 飞艇驾驶员 种子 投机者 承运人 不屈不挠 锋利 药物 圆滑 水泥 支票簿 汽车 要塞 高速路 炫耀 买方 限制者 强有力 插曲 入侵者 压路机 金库 喷嘴 死路 长官 敏感指数 协约 证书持有人 取代者 电脑 毫不费力 混沌 弹头 例外 难以置信

多情的诗人们说,爱意味着失去。醉心市场的玩家们将某些失利视为东山再起的契机。因此,胜与败,并非泾渭分明,得与失,亦难以说清。

解鞍之马结束了征途。

三张图片:一头驴子正穿过一条空荡荡的路;一个男人站在一条空寂的大道上,一台测绘仪器遮住了他的脸;一个三脚架支撑着一台照相机,立于沙漠中的一座沙丘上,还有一片影子,显然是那缺席的摄影师,匆忙间将它留在了画面之中。

想这一路飞沙走石。眼见遍野征战遗骸,马再也不愿挪动半步。

许多地图,依旧是许多地图,各式各样的绘图法。现代航海图基于经度和纬度,通过某一运动物体与一个假想的静止表面之间的动态关联塑造自身。

纵观人类历史,在世上最庞大的水域之中的航行曾需运用一种不同的测算系统。该系统基于这样一种喻设——静止不动的航行者正处于交汇之处,一个世界迎面而来,另一个世界渐自远去。

不是航海者驶向岛屿,而是岛屿朝他而来,又从他身旁经过。

倘若我们能将时间折叠,就像折一张纸,将会如何?倘若我们能将时间折成一艘船或一架飞机,我们将经历怎样的旅程?

马亨德拉·拉尔·威尔玛 致 拉里·卡里瓦蒂,印度教女校,勒克瑙

1916417日,40号战地邮局,法国

 

随信附上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位英国女孩的死亡。你会注意到照片中有一个男人,女孩毫无知觉地躺在他面前的地上。她曾在比利时做护士,护理过伤员。

女孩被指控帮英国士兵经荷兰逃回英国,因而被判处死刑。她已不省人事,士兵们拒绝朝她的身体开枪。于是军官用左轮手枪崩开了她的脑袋。

米尔·山姆萨德·阿里 致 赛伊德·卡拉麦特·阿里·萨希布,德里

19165

密拉特骑兵旅,法国

 

寄给你的照片拍摄于1916年4月。将它与去年4月拍摄的照片相比。你自己判断我写的是真是假。

古拉姆·拉苏尔·汗 致 他的父亲穆罕默德·纳瓦兹·汗,奥兰加巴德

1916524日,塞康德拉巴德骑兵旅,法国

 

你说这张照片毫无用处,对我而言它却抵得上我的所有财富。

我在梦中也无法见到你,因此,能注视照片中的你,我深感安慰。

贾拉乌丁·艾哈迈德 致 哈吉·萨阿达特·米尔·

埃特马德普尔,北方邦,印度

19151014

鲁昂,法国

 

今天,我匆匆买了些图片,正将它们寄给巴希尔。我找不到更多张那个女人的照片了,她身披铠甲,目光如炬,直视苍天,俨然一位标致、俊秀的美人。我在寻找她的图片。已在多家店中搜求。四百年前,这位女子曾在抗击英军的战争中屡建赫赫战功。然而,她最终落入英军之手,被活活烧死。我想,这正是她的图片停售的原因。

亚莱特· 莫哈坎·乌丁

恰夸尔,杰赫勒姆县,旁遮普

1916426日,锡亚尔科特骑兵旅,法国

 

我们被禁止写战争的详情。此外,一个人能写下什么呢?

倘若战争只限于一个区域,一个人或许可以描述它的细节,而这场战争已蔓延到整个世界,无一处能幸免。

萨依布·汗 致 他的兄弟阿卜杜拉·

112骑兵旅,沙达拉,斯瓦特,西北边境省,

1915315

电报公司密拉特分部,法国

 

如果我能活着回来。当我回到印度,我会向你重述这整个故事,自始至终,就像《一千零一夜》。

照片像是拍摄于白日的晴光之中,或许是正午。一眼望去,它透出一丝忧郁感伤,一种对于逝去时光的壮阔乡愁,或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共鸣,来自那被捕捉到的瞬间:一处巴洛克风格的废墟,男人们摆着姿态,一匹骏马。

清晰便是可读。清晰能使我们深入诸般细节——姓名,地点,缘起,时间,进入,退出,或许,还有目的。

对清晰的执着又产生它自己的阴影。

露骨的谎言与赤裸的真相之间,是一片模糊地带。

我们阅读彼此,寻求迹象,并非因为我们晦暗不明,或必须渴求暧昧,而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恐惧和经验仍然呼唤着一种能赋予生机的传达。

而后,我们的眼睛开始工作,游历。真相不再被阴影遮蔽,我们看到,“此情此景”不过是精心布置的结果。那些尸骨被清理,精挑细选,在幽暗大地的映衬之下,惨惨发白,如在一处栩栩画境。

倘若这是1857年印度大起义中起义者的身体,它们的骨架不会被保存得如此完好。

也许,非常有可能,它们根本就不是那些在锡坎德拉花园中被屠杀的起义者的尸骨,而只是一些道具,恐怖的人造肢体,“他人的尸骨”,被摆放在其中来营造场景,因为原来的尸骨已然“消失”,或者只是不够用来拍摄一张好看的照片。

原来的尸骨已然“消失”,或者只是不够用来拍摄一张好看的照片。

21世纪投下一个早产儿,来自未来,战栗降生。

在降临与短暂的隔离期后,白日的表象被探究,寻求生命物质的有机踪迹。来自第一批样本的初步报告持续显示出一贯的反常。

重要的问题仍然半死不活地悬置着:“是什么构成了生命的迹象?”。新陈代谢,生长,感知以及繁殖,以种种难解的方式进行着自我表达,或许,那些用于验证它们的指标也对此束手无策。我们如何知道,在那些我们至今尚未知晓、或无法想象的生命形式之中,新陈代谢、知觉或是繁殖是如何进行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宇航员同志,当你遨游太空,你如何辨识生命的迹象?

时空是否会扭曲你的感官?

别了,宇航员,一路平安。

骨头。

如果这两百零六具成年尸骨可以各自发声,他们都将高唱身体的颂歌。藏骨堂将成为歌剧院。胸骨彰显其主人的骄傲;肋骨好似忧伤的歌队,为那振翅的心扉低唱挽歌;腓骨,胫骨,股骨,击鼓以和,浩浩颂歌,气势磅礴;跗骨与跖骨,腕骨与掌骨,桡骨与尺骨,歌唱平衡与灵巧;尾骨由底层击出一个怨诽的音符;额骨在头盖骨上忧心忡忡。

这些骨头功能各异,类别不同,它们低语,嘶鸣,各讲方言,抑扬顿挫,欢笑,哀哭,唱着曲调,或者走调,完全乱套。唯有那寂寞的舌骨,含糊的舌骨,可能会以讥诮的沉默面对这众骨喧哗。舌骨会管好舌头,它知道每个生命,都只配得如此这般的喧哗或沉默,亦如所有其他的生命。

当骨头们停止歌唱,哨音与幽怨的赋格也暗灭了声息,照片的沉默,定格瞬间的沉默,又重新开始自我述说。

(翻译:戴章伦,校对:陈韵、施瀚涛)

Interior of the Secundra Bagh after the Slaughter of 2,000 Rebels by the 93rd Highlanders and 4th Punjab Regiment. First Attack of Sir Colin Campbell in November 1857, Lucknow. Albumen silver print, by Felice Beato, 1858.

塞康德拉巴德的内部,在2000名起义者被第93高地兵团和第4旁遮普军团镇压屠杀之后的场景。科林·坎贝尔爵士的第一次进攻,1857年11月,勒克瑙。蛋白银版照片,费利斯·比特,1858年。

20140630200225_2500

201382015228328活动大小的图片

嘉宾:张颂仁、高士明、陆兴华、Raqs媒体小组、牟森、 祖雷卡·乔达里

时间:2013-08-24  16:00 ~ 2013-08-24  18:00

地点:莫干山路50号 M50艺术园区18号楼

 a. 谈话时间:一个展览的余象
16:00 - 17:00
主持:张颂仁
嘉宾:高士明、陆兴华、Raqs媒体小组
* 同声传译
b. 与时间谈话:演后笔记
17:00 - 18:00
主持:高士明
嘉宾: 牟森、 祖雷卡?乔达里、Raqs媒体小组
* 同声传译

Raqs媒体小组

Raqs媒体小组( 吉比什 · 巴什、莫妮卡 · 纳如拉、和舒德哈巴拉特 · 森古普塔)是在新德里工作的当代艺术实践团体。他们的作品形式包括装置,录像,摄影,图像-文本拼贴,线上与现下媒体物,表演和遭遇。他们用历史和哲学的思索、研究和理论来跨越当代和媒体艺术实践。Raqs的作品展出广泛,包括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伊斯坦布尔、圣保罗、台北和悉尼双年展。他们的作品也被几间重要当代艺术机构和美术馆收藏,包括波涅米萨21当代艺术收藏(维也纳),舒米塔和阿拉米·玻色收藏(纽约),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伯格收藏(香港),梦周文教基金会(香港)和德维艺术基金会(古尔冈)。

2007年,他们为欧洲宣言展策划了位于博尔扎诺/博岑的“当下之余”展览。2000年,他们在德里的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创立了Sarai(驿站)计划(www.sarai.net)。他们是Sarai读本系列的编辑团成员。

2010年,Sternberg出版社(柏林和纽约)出版了Raqs的文章和图像-文字作品组成的《渗透》一书。《Raqs媒体小组:动力沉思》则是Raqs写作和关于Raqs创作的第一本中文文集,由北京的蜜蜂出版公司在2013年出版。

格式工厂20140630193738_6250

TASML|CAC 研究/创作驻留奖
2015年夏季开放申请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合作于2015年推出为期两月的暑期驻留奖。该项目为TASML|CAC国内青年人才开发计划之先导项目,目标是吸收清华大学多学科人才在CAC开展驻地跨学科研究与创作。此次驻留将由CAC提供在上海的实验室、专业技术团队支持及研究奖金人民币2万元。

研究与创造是近年来新兴的艺术结合(科学)实验从而导向作品构思、制作的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它打破了以个性表达、情感发挥为艺术生产之本质的传统意识,强调以研究(包括文化及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并鼓励以跨界合作、集体思维为生产模式,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纳入艺术的思维和实践逻辑之中。TASML | CAC研究与创作围绕以下四个方向展开:

a)情感网络及体感游戏 (Emotive Networks and Haptic Gaming)
该研究方向将以网络为平台,研究开发以远程触感式技术为核心的情感交流新模式,包括在互联网中肢体(如穿戴式)、行为及神经控制的交互形式。

b)网络生成艺术(Networked Generative Art)
该方向将以网络为平台,开发以实时算法生成的艺术的软硬件模块,包括多端(multi-nodal)以及单频网络艺术的创作程序,研究新的输入模式,整合网络前、后端系统的多种终端,研发配套的展示、传播及销售平台。

c)未来影视 (Future Cinema and Television)
该方向将研发以电影、电视、移动视频为对象的新的观看、参与及消费型态。实验内容包括以互动为导向的非线性叙事模式、观众介入生成的情节设置等,并开发相关的软硬件系统。

d)智能音乐及声像 (Intelligent Music and Audiovisual Systems)
该方向将研发以数字媒介为基础、涵盖多种移动通讯载体的连动式音乐、自主式创作机制(Autonomous System) 以及联觉式(Synesthesia) 声像反应环境。

2015年 TASML|CAC 暑期驻留项目现公开征集申请。申请截止日期为2015年6月1日(北京时间24点整)

驻留及申请细则如下:


驻留日期

2015年7月10日- 9月10日

驻留奖金
获奖人将得到人民币20000元奖金,奖金将涵盖在上海驻留期间包括住宿在内的生活费用。 CAC可以协助驻留研究者寻找合适的公寓。

申请对象及要求
-清华大学在校学生/年轻教员及研究学者。

申请材料
-简历(中英双语且整合为一个PDF文档);
-驻留研究/创造计划书(中英双语)。研究方向须为上述CAC研究/创作四个方向之一;
-作品集(中英双语)。作品集可以两种形式提交:PDF或URL。如URL设有密码请提供密码。

*为方便国际评审评阅,所有申请材料文字须为中英双语。

申请流程
-填写申请表(点击下载);
-提交完整履历及描述性简历、驻留研究/创作项目计划书;
-提交作品集的网站链接;
-将所有信息打包压缩成zip或rar发送至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重要时间点
2015年6月01日      申请截止
2015年6月15日     公布录取结果

联系
电邮: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电话:+86-21-52715789

关于合作机构
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
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是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之研究和创造的单元,旨在整合清华大学不同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丰厚资源,在艺术家、设计师以及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之间创造一个具备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的实验功能的孵化器。实验室也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全球媒体艺术团体的交流和合作的中心和枢纽。通过信息共享和知识转移,实验室将作为艺术领域内其他学科和创意产业创新的催化剂。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造及学术研究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夏季驻留——国际艺术家交流计划”2015开放申请

申请截止:2015年5月25日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荷兰多变媒体艺术机构(V2_)合作推出“夏季驻留—国际艺术家交流计划”(Summer Sessions-Talent Development Network)。该计划2015年申请现已开放,截止日期为2015年5月15日。申请结果将于6月初公布。届时将评选出一位中国艺术家由CAC支持前往荷兰V2_开展驻地创作。

“夏季驻留—国际艺术家交流计划”是为处于艺术生涯起步阶段的新媒体艺术家而创立的短期驻留项目。该计划为艺术家提供具有高度生产性的氛围、制作支持以及专家团队的反馈,鼓励其通过专业的艺术实践,将理念转化为现实,并有机会与全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们沟通学习。该驻留项目的合作机构遍布全球,包括上海、西班牙、加拿大、挪威等。其运行机制为利用艺术机构支持本国艺术家到外国伙伴机构进行驻留,而每个艺术家在驻留期间须创作一个可展示的驻留成品。自09年启动至今,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新媒体艺术家参与“夏季驻留”计划。

2013年5月,CAC正式成为“夏季驻留”的长期合作机构之一。过去两年来CAC已支持一位艺术家(胡为一)和一个艺术家组合(周姜杉、龙星如)在荷兰V2_顺利完成驻留项目,同时亦主持了由V2_推送的两位年轻艺术家(Johannes Langkamp、Máté Pacsika)在上海为期两个月的驻留。

“夏季驻留”项目申请要求及细则如下:

申请资格
-艺术家在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岁且/或毕业不超过5年;
-艺术家的国籍须为2015年“夏季驻留”项目任一合作机构所在的国家之一。中国艺术家请在填写申请表格时注明赞助机构(sponsor 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驻留时间
2015年6月至2015年9月之间的8周。

申请程序
1. 申请者须录制2分钟视频作为项目简介,提出所需要的支持方式及类型,并阐述为何选择Summer Sessions。
2. 将视频上传至youtube或vimeo。 请注意在 youtube上可将视频设置为不公开,此视频将只能以URL方式访问;在vimeo上可为视频设置观看密码。
3. 请移步至“夏季驻留”的申请页面( http://www.summersessions.net)选择你现在的居住地。如你是中国公民(无论是居住在国内或海外)或港澳台地区居民,请选择CAC作为你驻留的赞助机构。
4. 填写在线申请表、提供个人信息及视频链接。

重要日期
1. 2015年5月25日:申请截止
2. 2015年6月初:公布申请结果

申请页面以及更多资讯请访问 http://www.summersessions.net

2014 夏季驻留回顾: 艺术家马蒂·派克斯卡与他的《眩像机》

关于驻留艺术家

马蒂·派克斯卡(Pacsika Máté)祖籍匈牙利,毕业于布达佩斯莫霍利·纳吉艺术与设计大学并获媒体设计硕士学位。他曾作为“空间改道工作组(Space Detournement Working Group)”的成员参与了许多公共与科技导向的艺术项目。2012年,他的毕业项目Floatomat及其基础理论研究探讨了媒体艺术中吸引与叙事之间不同层次的关系。毕业后他迁往鹿特丹在V2不稳定媒体艺术机构工作,并开始着手一项有关基于体验的艺术教育的研究。
http://kupiczacola.com

关于驻留作品:《眩像机》

此次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驻留期间,马蒂·派克斯卡创作并展示了他的作品《眩像机》,其目的为捕捉无数受惊吓的面孔进而建立一个神奇的影像文献库。眩像机是基于对“滑动变焦”这一影像技术的自动化,也被称作“眩晕效果”,因希区柯克1958年所执导的电影《迷魂记》而为人所知。眩晕效果是基于一种非常简单的视觉游戏而制造出的一种镜头效果。它非常不稳定,能够引起强烈的情绪冲击,因而常常被用于突出故事中的戏剧性事件。

在展示现场,观众们正通过《眩像机》感受自己身处异常不同的现实之中——背景成了一种可变化的环境、一种相对宇宙,人被一种基础的潜意识困境所包围。艺术家说:“我感兴趣的是为何这样的情境会如此强烈地影响人的感知以及它是如何影响的。”

CAC 中国艺术家学术奖

CAC FELLOWSHIP FOR CHINESE ARTIST
该奖学金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与伯明翰艺术学院联合设立。

This Fellowship is established by Chronus Art Center in collaboration with Birmingham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关于项目:

该项学术奖金,由我中心与伯明翰城市大学下设伯明翰艺术学院(BIAD)共同创立,旨在为正处于艺术生涯关键阶段的年轻中国艺术家提供一个振奋人心的机会,以助其进一步发展他/她的艺术事业。

奖金获得者将会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完全深入到BIAD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并成为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研究部,特别是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成员。在项目最后,奖学金获得者将在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BIAD)举办一场成果展。

申请资格:

该学术奖金是特别为身处中国或英国的中国国籍学生及毕业生设立的。成功的申请者必须持有美术或相关学科的本科以上学位,并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口头以及书面交流。
奖金额度:

本项目将提供总额为£10,000的奖金(该奖项免除税收和其他扣除项目),主要用于支付:

为期6个月,按每月£1,000进行支付;

中英两国之间的一趟往返国际航班;

其余£3,000将涵盖英国本地交通费用和制作费用。
该获选者必须:

承诺大部分时间将用于此奖学金项目,并且能在伯明翰艺术学院工作室工作;

参与该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相关研究活动;

研究期间须两个专题研究讨论会;
申请方法及评选方式:

下载并填写申请表格(点击下载表格),申请表格应附带诸如PPT、Keynote、PDF形式或者视频、电影配乐形式的可视材料,这份材料还应包含诸如规模、材料、时间等,以及不超过800字的英文书面声明的附带信息。入围的候选人将被要求在评选组委会前作出时长为15分钟的演讲,分别阐述工作内容、申请原因以及预期在奖学金期间的工作进展。 表格填写完毕请发至 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若申请资料超过15MB 请提供下载链接。

申请日期:

报名材料提交:2014年8月8日 014提交:年12月21日

面试将在于2015年1月下旬在上海进行。
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秦文娴 Sasa Qin

Email:Sasa.qin@chronusartcenter.org

机构介绍

关于伯明翰城市城市大学和伯明翰艺术学院(BCU/ BIAD):

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的历史可溯源到1843年创建的伯明翰艺术学院。1992年被组建进入为中央英格兰大学,2007年正式更名为伯明翰城市大学,2008年旋即成为全英通过UCAS申请升幅最高的大学。

伯明翰艺术学院(BIAD)作为组建伯明翰城市大学的核心学院,至今已有近170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是英国最大和最古老的艺术学院之一,在英国艺术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设视觉传播学院、美术学院、珠宝学院、建筑学院、服装纺织和3D设计学院,分布于4处校区,有近4,000名在校生。BIAD在各种艺术展览、艺术教育、珠宝设计、博物馆陈列、视觉传播等领域中表现活跃,联合伯明翰城市大学其他学院共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新生代艺术节(NGA),是全欧规模最大的毕业生展览活动。BIAD以其优质的科研教学蜚声世界,艺术设计专业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领域都连续多年排名全英前十,同时也是接受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英国设计院校。从1995年至今,连年都荣获QAA的优秀评估23分(满分24)。BIAD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作潜能,提供多种学习研究的机会,学生在英国、洲际及世界重大赛事中屡获殊荣。BIAD艺术学院的就业辅导服务被英国卫报评为最优等级,许多毕业生正活跃在不同的企业,担任着重要的创造性艺术工作。

www.bcu.ac.uk/biad

关于伯明翰艺术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

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 Centre for Chinese Visual Arts]是由伯明翰艺术学院设立的一个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合作的学术研究园地。旨在为中国视觉文化、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寻求新的角度,并拓展既有的专家领域。CCVA主要发展中国视觉艺术的相关研究项目,并以展览、出版、研讨和讲座等形式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同时,凭借学术网络的优势及其专家资源合作培养博士研究课题。

http://www.ccva.org.uk/

兰坎普是来自荷兰鹿特丹的新媒体艺术家。2011年毕业于阿尔特兹视觉艺术学院,并获得艺术学士学位。

他的创作着重于通过影像与装置进行艺术实践。着迷于移动的元素的兰坎普,正在研究太阳的幻象移动及我们与视觉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日常视觉存在/环境)。他的此次项目“模拟太阳追踪”,旨在通过24小时的延时影像追踪太阳轨迹,摄影机由机械跟踪装置进行驱动。“在我们看来,太阳系中心的星辰时时刻刻在移动,我们称之为‘升起’与‘落下’,即使它并非如此。我由此想到追踪这个日常幻象,并研究我们与视觉自然的关系。”

http://v.qq.com/page/m/c/9/m0123baj7c9.html

胡为一,上海年轻艺术家、策展人。在驻留期间他完成了作品,《低级景观2》,该作品利用了现场电影的概念,但在结构上做了微调并且加入了互动的元素。在旅行箱中,观众可以通过几个按钮来选择摄像头,被选择的摄像头的图像会实时地投射在箱体内。随后观众还可以通过按钮让被选的摄像头旋转,改变不同的拍摄角度,并让其停止。而旅行箱的结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其更加轻巧,便于携带,成为一个“可移动式的电影”。

http://v.qq.com/page/r/4/9/r0127y0xd49.html

艺术&技术@

“艺术&技术@(暂定名)”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发起并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合作开展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艺术&技术”所受启发来自于艺术、科学与技术之间跨学科、实验性共生的丰富传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中叶美国的东西两岸:西边的洛杉矶郡立美术馆 (Los Ang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LACMA 为美国西海岸最大规模综合性美术馆) 的当代艺术首席策展人Maurice Tuchman 于1966年发起的“艺术与技术”(A&T or Art & Technology) 项目以及由贝尔实验室工程师Billy Klüver 和艺术家劳申伯于同年在东部的纽约发起的“艺术与技术实验”(E.A.T, 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 项目。尽管这两个堪称为运动的大型项目没有太多机构间的互动,其以艺术与技术合作以开拓艺术之新潜力的共同目标则相得益彰,对艺术界造成的冲击不一而同。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的“艺术与技术”项目将重要艺术家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大型技术企业和智库配对合作,使艺术家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技术发明,并在工程人员的协助下尝试新的艺术实践的可能,其成果以展览的形式体现。参与的艺术家包括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詹姆士·特瑞尔 (James Turrell)、克拉斯·欧登伯格 (Claes Oldenberg)、里查·塞拉 (Richard Serra) 以及罗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和安迪·沃霍 (Andy Warhol)等共70多位美国及欧洲知名艺术家,有将近250家企业被邀请参与合作,其中包括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IBM、通用电器(GE)、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等。以纽约为中心的“艺术与技术实验”(E.A.T) 的辐射力则遍及全美28个地区,其在60年代末的高峰期时的“会员”人数达到6000多人, 合作作品600多件。E.A.T 一直延续到1993年,对整个60、70年代及80年代的艺术生态的多样化发展以及艺术、科学及技术间的交叉合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与技术”以及“艺术与技术实验 ”两个项目均应邀参加了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大阪世博会被誉为展示20世纪艺术/科技合作成果之最重要的一次博览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艺术也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囿于观念及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作品多以数字摄影或视频方式呈现,数字技术在包括对触觉体验 (haptic)、远程遥控(telematic)、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沉浸场景(immersive environment)、机器人技术(robotics)以及神经工程(neural engineering)、生物生态(eco-bio)等各个领域所能体现的自我组织、自我生成之能动物质性还有待艺术家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共同合作去探讨并发掘其创作的潜力。

鉴于此,“艺术&技术@”将基于对技术之于艺术/人文之互为关系的历史认知,以及在时空之技术构建下的当代语境中对于技术乃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产之先决条件的批判性认知,通过率先在中国国内建立一个艺术家与工程师以及技术公司的合作机制来探索新的艺术实践与批评之可能,为中国乃至国际的当代及未来的艺术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艺术&技术@”项目首期为期三年,每年邀请一位从事传统媒介的中国著名艺术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及相关企业配对合作,运用高端程序及生产设备,共同探讨、研发并制作一件独特的、有别于其长期建立起来的艺术语汇和形式策略的作品,从而打开新的视野,进一步拓展这些艺术家的实验潜能,换言之,亦将对二十一世纪艺术创作的发展作出贡献。

该项目的委约作品具有研究的性质,在多方协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纳入系统的方法、缜密的构思、反复修改及原型测试。该研究与生产的周期大致为一年。作品成果首次将以双个展的形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同时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媒体艺术家共同参展,或从国际合作机构的馆藏中挑选一件作品联合展出。这种配对式的展览形式创造了一种在对技术的使用上不同方式间的比较和在阐释技术的本质及其衍生出对当代意识的塑造影响时不同的文化、历史视角之间发生的交流与对话。该展览结束后将巡回至另一国际合作机构。 “@”意味着“艺术&技术”项目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欢迎未来的伙伴机构,以“@”结尾也代表着项目多元化的发生地。与展览同步,将组织主题性讲座、工作坊等作为配套研究。从项目的构思到实施将予以跟踪纪录,并形成文献,在三年周期截至时,结合专项论文予以出版。

“艺术&技术@”项目首个特约中国艺术家为国际知名艺术家刘小东。

关于合作机构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http://www.chronusartcenter.org

ZKM|艺术与媒体中心(德国

作为一家文化机构,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在世界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它结合生产与研究,展览与活动,协调与纪录,不断回应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当今社会结构的持续变更。在发展跨学科项目及促进国际合作方面,ZKM拥有多重可供使用的资源:当代艺术博物馆、媒体博物馆、视觉艺术学院、音乐与声学学院以及媒体、教育与经济学院。http://zkm.de/

刘小东作品制作支持机构

里森画廊(英国)
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时间最长的国际当代艺术画廊之一。自1967年由尼可拉斯·罗格斯戴尔创办以来,其代理的艺术家们改变了艺术的创作与展示方式。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与观念主义艺术家,如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理查德·朗(Richard Long)以及从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和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到施拉泽·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和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这整整一代英国重要的雕塑家。里森画廊持续支持它所代理的艺术家的未来发展,包括已故艺术家的遗作、成名艺术家在演变中的创作以及新晋艺术家广阔的潜力。
刘小东作品由里森画廊代理
http://www.lissongallery.com

项目发展联属机构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是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通过广泛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开拓延展艺术的活力,连接艺术与多元领域,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于2008年成立,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北京市文化局。
http://www.bcaf.com.cn

关于艺术家
刘小东是现代生活的描绘者,他的大幅作品成为了新兴世界的历史绘画。刘小东在人口迁移、环境危机、经济动荡等全球议题中找到了人性的面向,但通过精心安排的构图,他行走于虚构与现实的交界地带。作为1990年代以来新现实主义画家中的佼佼者,在被摄影媒体统治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他对具象绘画的坚守成为一种观念立场。刘小东试图“还人本真”的工作受到天安门事件的激励,同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保持警觉,他的创作常常以自由随意的笔触完成,富含深意。虽然刘小东的创作常取材于生活,他选择不同的模特来为场景提供更加丰富的叙事性。刘小东的艺术实践中的这一参与的面向,常常也会被日记或影像所记录,反映了一种迫切的关联感,正如他所说,“艺术与社会应如呼吸,一个呼出一个吸入”(2008)。

刘小东,1963年出生于金城,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在西藏、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创作。刘小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本科(1988)及硕士(1995)学位,现于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1998-1999年间,他曾与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艺术学院深造。刘小东曾与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2012)、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2010)举办个展,也曾参与许多群展,包括上海双年展(2000,2010)、第15届悉尼双年展(2006)以及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1997)。
http://www.lissongallery.com/artists/liu-xiaodong

沈莘 SHEN XIN

photo credit: May Heek

经过评审委员会最后的评选,申请人沈莘获得2015年“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

获得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起始,沈莘计划创作一系列作品以探讨她所感兴趣的有关动画、数字化的形而上学及公共知识分子所处的位置这几个具体问题,并针对思想与美学的脆弱性、生产力及其断言展开开放式讨论。

沈莘(出生于1990年,成都,中国)2014年毕业于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媒体专业学位,曾入选2014年Bloomberg New Contemporaries巡展艺术家。 在其创作实践中,沈莘探索着艺术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关注过一系列命题,诸如在美学意识和经济的结合中少数民族的他者化,电影语境中就其移情作用方面的功能性表演,以及新科技的教化之维所潜在的生产力。有机体的悖论同样吸引着沈莘并成为其创作焦点之一。在沈莘看来,那些悖论很有可能形成内在有机的联结进而激活并拓展决定式的论断、诊断、逻辑、伦理与道德、系统与结构。沈莘的创作以录像和电影为主,同时也运用虚拟的现实和人物、公共提案、交流界面(如表意符号)、个人出版、线上数据库以及旅游景点等展开实践。

2014年,沈莘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策划放映“Unorthodox Hosts”,并由Bloomberg New Contemporaries的总监Kirsty Ogg选为Axis Web的MAstar。她所参加过的展览包括:Bloomberg New Contemporaries(世界博物馆、利物浦双年展、当代艺术学院,伦敦);21st Century Screening(Chisenhale画廊,伦敦);中国视觉艺术节(国王学院,伦敦)等,另外即将开展的有:第18届日本媒体艺术节(东京);Does Not Equal (W139,阿姆斯特丹);BNC14 巡回展(Newlyn画廊,Cornwall,英国)。


Counting Blessings | 细数祝福 / 37:30 / Digital Video | 影像 / 2014


Lehrstuck – A Prototype/ Virtual Reality/ with Programming Artist Damien Borowik
教育戏剧 - 一个原型 / 虚拟现实/与程序编制艺术家Damien Borowik


twitter.com/lehrstuck


Snow Country | 雪国 / 00:18:24 / HD / 2013

Samhallsfraga and Gotlands kommun| 社会问题和哥得兰市 / archive | 档案 / 2014


Records of Rites | 礼记施用 / 00:16:12 / Digital Video | 影像 / 2014


Research Print No.1 / Inkjet Print / 2014


Smiling Against Great Views | 倚着美景微笑 / Tourist Attraction in ólafsfjorour, Iceland | 旅游景点,歐拉夫斯菲厄澤,冰岛 / August – September 2013 |2013年8月-9月

欲了解获奖艺术家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shenxi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