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4188467792

嘉宾:辛省志

时间:2014-06-07  14:00 ~ 2014-06-07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时间:2014年6月7号 14:00-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讲:辛省志

语言:中文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讲座:

媒体艺术往往涉及对他人创作的媒体资料的创造性Remix。根据版权法律规定,包括多媒体作品在内的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即受版权法保护,只有获得权利人授权方可合法使用。随着版权法律规定和执法越来越严格,创作者合法使用他人作品的成本越来越高。版权法的初衷是保护创新,但极端的保护却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这种情况促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共享的思想出现并得以传播。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就是其中之一。知识共享通过提供一套建构在现行版权法框架上的标准化版权许可协议,为网络时代的作品共享减少法律障碍,促进知识和作品的传播和共享。知识共享提供的不仅是CC协议,更是共享的理念。

关于讲者:

辛省志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 中国大陆项目成员,2006年加入CC中国大陆项目团队,参与CC协议本地化、推广等工作。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环球》杂志、《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记者、编辑。

格式工厂9

视频:

格式工厂7

嘉宾:朱晓闻 胡为一

时间:2014-06-01  14:00 ~ 2014-06-01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时间:2014年6月1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讲者:朱晓闻、胡为一
主持人:颜晓东
语言:中文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活动:
Summer Session 艺术家驻留项目自2011年至今已经举办三届,有多位艺术家在Summer Session联盟机构提供的专业创作平台下生产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了Summer Session的第一、三届驻留艺术家朱晓闻、胡为一,他们将结合他们驻留期间的艺术创作和大家分享讨论他们的驻留之旅。

关于艺术家:
朱晓闻是一位媒体艺术家、学者、策展人,现居美国洛杉矶。她是首届清华大学与荷兰V2动态媒体艺术中心联办TASML艺术驻留奖的获得者,也荣获Marylyn-Ginsburg艺术硕士驻留奖。她擅长用诗意化的视觉语言传达质疑性的社会思考和对媒体美学的探究。她的创作媒介混合了纪录影片、实验影像、行为艺术和录像装置——通过对视觉传达不同方式的研究,创造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全球化而又具有私秘性的对话方式。
胡为一是一位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的90后年轻艺术家,在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本科之后,他继续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导师张培力的硕士研究生。他是一位擅长结合多种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并且还尝试策展。在2012年他策划了“不毛之地”群展,在这次展览中23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走上街头进行一次占领活动,展览讨论了关于艺术和生活,公共和私人的关系。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泛的展出,近期的展览包括2013年在荷兰V2媒体艺术中心进行的“Summer Session”驻留、2014年德国慕尼黑“Unpainted”媒体艺术博览会、和同年在柏林Momentum机构的群展“PANDAMONIUM”。

关于主持人:
颜晓东,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制作人。现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运营总监。

格式工厂8

视频:(第一部分)

视频:(第二部分)

格式工厂5

嘉宾:孙绍谊 邵志飞

时间:2014-05-31  14:00 ~ 2014-05-31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时间:2014年5月31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讲者:孙绍谊
与谈人:邵志飞(Jeffrey Shaw)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活动:
本讲座首先回顾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理解和表述外部实在的各种“视窗”装置的演变,包括画框、橱窗、银幕、幕墙、屏幕(电视、平板、手机)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新媒体艺术家邵志飞的讨论,认为贯穿其作品的中心表现形式是全景视窗,以及由全景(三维)视窗所营造的观众/参与者的沉浸体验。邵志飞的“未来电影”,意图在数字技术环境下营造一个视听比特库的可能性空间,而在这一可能性空间中的有意义的“行走”和探索,则构成了许多论者所提及的“数据库叙事”。这是一种不同于好莱坞视觉机制的多线多维叙事,更依赖观众与影像库之间全感官乃至身体性的创造性互动。

关于讲者:
孙绍谊,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博士,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授,主要著译包括《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灯光、摄影机、开始!走近中国新生代导演》、《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译著),另主编有《新媒体与文化转型》、《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影理论、中美电影关系、新媒体艺术、文化研究

关于与谈人:
邵志飞(澳大利亚)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是新媒体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多在国际上展出并广受好评。 他开创并为创造性使用数字媒体设定了基准,其领域包括扩展影院,虚拟和增强现实,身临其境的可视化和交互叙事等领域。邵志飞是阿姆斯特丹研究小组Eventstructure(1969-1979)的合作创始人之一,也是卡尔斯鲁厄ZKM视觉媒体学院(1991-2002)的创始董事。2003年,在悉尼他参与创办并领导新南威尔士大学iCinema互动式电影研究中心,并于2009年Shaw被任命为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媒体艺术讲座教授及院长,在那里他也是ACIM和ALiVE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邵志飞被任命为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全球健康创新研究所客座教授。

格式工厂6

视频:(第一部分)

视频:(第二部分)

格式工厂3

嘉宾:胡介鸣、施勇、陆蕾平、理查德.卡斯泰利、陈玺安(排名部分先后)

时间:2014-05-11  14:00 ~ 2014-05-11  16:00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中文、英文(配同声传译)

关于活动
作为艺术表达的方式,胡介鸣运用新媒体时,其材料所着重的并不是纯然的新,我们反而常看到时间的因素贯穿其中,并看到其媒材上旧的质感。从1994年的《目击.游戏》到2014年的《太极》,胡介鸣的创作在随机与游戏的基调中渐渐增加了对历史的关注;其创作也从个体的范畴向外展开,更为涉及总体文化的面向。胡介鸣创作的意义一直是双重的,必须以正反两面来回探究;本座谈一方面从媒介与时间的关系,引导观众来进入这次的个展;另一方面则以个体实践的历史,来谈论一位媒体艺术创作者寻找作品形象的过程。

 

关于主讲人
胡介鸣, 1957年生于上海,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他最关注的题材之一便是新旧的交替更迭:一个他持续提出观点和质疑的主题,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录像装置和数字互动技术,持续不断地进行创作实验,作品在国内、外广泛展出和收藏。

施勇(b.1963),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从1990年开始他的作品就被广泛展出。近期的展览有:开放的肖像,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2012);GRASSTRESS 2011,威尼斯,意大利(2011);调节器,第二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0)

陆蕾平,中国美术学院金石文献与古物研究专业在读博士。曾工作于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迁居上海后曾工作于上海比翼艺术中心、上海香格纳画廊;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杭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文献资料中心主任。

理查德.卡斯泰利,法国Epidemic机构创办人及艺术总监,他的策展工作遍布全球。他是Bruyère, 杜震君, Dumb Type, Granular Synthesis, Hentschl?ger, Langheinrich, Lepage, Jeffrey Shaw, Takatani and Teshigawara的制作人,数度参与大型360°沉浸式体验装置以及3D互动艺术作品的研发与制作。他也曾是“里尔-2004欧洲文化之都”项目的资深策展人。

主持人
陳玺安,是一位来自台北的策展人与作家,曾策划与台北关渡美术馆的《Prattle》(2010)、于札幌ICC的《材料剳記》(2013)。并共同策划于乒乓艺术工作站的《录像杂技队》(2010)、《匯报展》(2012)及于台北当代艺术馆《活弹药》(2011)。展览之余,持续发展一系列文集《不存在的展览》,以虚构为方法,探测艺评写作的边缘。

格式工厂4

现场视频:

格式工厂1

嘉宾:邵志飞(Jeffrey Shaw),萨拉·肯德戴

时间:2014-05-10  14:00 ~ 2014-05-10  16:00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媒介化的文化记忆
研讨会:新媒体、文化遗产与美术馆

时间:2014年5月10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讲:邵志飞(Jeffrey Shaw),萨拉·肯德戴
主持:汉斯-格奥尔格·克诺普
语言:英语(配同声传译)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活动:
媒体艺术实践如何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并使其向公众敞开?我们又如何通过媒体艺术实践在美术馆中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使人身临其境的显示系统AVIE(高级视觉化与互动化环境),邵志飞(Jeffrey Shaw)全面再现了汉比的建造过程。萨拉·肯德戴(Sarah Kenderdine)研究了新兴技术是如何改变观众在美术馆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对美术馆展品具有更加深入的感官经验。
本次座谈会将展示两个极具创意的项目---《地点-汉比》和《地点-鲁尔》---二者都旨在通过媒体艺术策略来建立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维度。主持人汉斯-格奥尔格·克诺普(Hans-Georg Knopp)对文化遗产及政治方面的课题也长期抱有浓厚兴趣。在这两个项目中,观众们不仅可以轻松地欣赏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受到启发,从而去探索在我们这个媒体主导的时代中,文化遗产新的再现形式。

主讲人:
邵志飞(澳大利亚),是新媒体艺术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地点”系列通过别出心裁的视觉实现和互动环境,在对文化图景的这种叙述式的重新发掘中,让观众实现了某种共同在场。

萨拉·肯德戴(澳大利亚),通过将新媒体艺术与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专门从事美术馆互动及沉浸式体验实践。她还是全景式显示系统方面的专家。

汉斯-格奥尔格·克诺普(德国),曾任柏林世界文化中心总监,歌德学院秘书长。他还是上海戏剧学院高级战略顾问和上海同济大学客座教授。克诺普是印度学哲学博士。

格式工厂2

CCAA_Forum_Poster_418

嘉宾:张庆红、颜晓东、周姜杉、龙心如、刘栗溧、乌利·希克

时间:2014-04-27  17:20 ~ 2014-04-27  19:00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3楼小剧场,花园港路200号

“Data Art与艺术文献”论坛
时间:2014-04-27(星期日) 下午5:20-7:00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3楼小剧场,花园港路200号
主持人:李振华
嘉宾:张庆红、颜晓东、周姜杉、龙心如、刘栗溧、乌利·希克(排名不分先后)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将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OA)举办“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十五年”大展,展览将成为CCAA从1998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Chronus Art Center)作为CCAA关键的“新媒体研发合作伙伴”,为CCAA通道(WOW)的研发制作提供了全程支持,从而助力CCAA开启15年文献资料可视化工程,对其进行信息分类、分析、关键词提取,并采用多媒体方式与观众互动,更大限度地争取观众的参与,将中国当代艺术奖的研究成果与更多的公众分享。
由CAC支持研发和制作、艺术家周姜杉和龙心如联合打造的CCAA十五周年纪念展的文献可视化呈现,由两个部分组成:包含四个章节的7分钟可视化展示和现场观众二维码互动系统。作品投影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五层近50米通道两侧,形成“CCAA通道”。物理通道对展览的各个空间进行衔接,而CCAA通道投影则创建一个3D的虚拟空间,观众可以进入,并以交互的方式浏览、研读海量的文献。在“CCAA通道”里,CCAA十五周年的历史文献被转译成四个视觉章节,通过四种逻辑的结构性叙事阐释CCAA。文献内容既是视觉形态的组成元素,也是传递CCAA讯息的载体。与此同时,观众通过二维码可以对展场内作品进行互动,观众提交的评价将成为CCAA通道的一部分,并与历史上CCAA评委对作品的评价并置。
本次论坛将聚焦在Data Art与艺术文献可视化主题,以多媒体艺术在本次展览的呈现引发艺术文献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从艺术要自由到媒介和个人语言、方法上的转型。展陈这些作品的本身,也包括了对这一历史过程的还原和再解读。如何在时间和人物的双重线索下,构建出既独立又全面的历史面貌,是一件极富意义和挑战的事。新媒体和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以相对平面化、静态化的信息传达方式,赋予展览本身新的观看维度和解读途径。
论坛将由“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十五年”策展人李振华先生主持,CCAA展陈特别顾问暨CAC创办人张庆红先生、CCAA创办人乌利·希克先生、WOW艺术家周姜杉和龙心如,以及CAC运营总监颜晓东、CCAA十五年总监刘栗溧女士共同参加。

20140701003043_2812

2014326172124500《未来影院》压缩版窗户海报

嘉宾:邵志飞(Jeffrey Shaw)

时间:2014-03-29  14:00 ~ 2014-03-29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未来影院 Future Cinema

艺术家讲座:邵志飞

时间:2014年3月29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讲者:邵志飞(Jeffrey Shaw)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info@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讲座:
在电影艺术的萌芽阶段,涌现了大量创新技术和多元创意。不过,随着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崛起与成熟,其制作和叙述模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全新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和呈现中的运用,这一局面如今渐渐有所改观。而且,我们所看到的新平台和实践的兴起都标志着一个实验性电影的新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了。此次讲座,邵志飞教授(Jeffrey Shaw)将会从新电影技术的多元性和共性展开,与大家一起分享他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而这些实践都验证了数字技术正在电影世界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于邵志飞教授:

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院长兼媒体艺术讲座教授。1944年出生于墨尔本。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先驱人物,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便尝试在自己的艺术装置作品中融入互动性和虚拟性。他的作品曾在全球各大主要美术馆和艺术节活动展出。1991至2002年期间,他曾担任ZKM德国媒体艺术中心视觉媒体所所长。2003年,邵志飞获颁澳大利亚联邦研究基金会研究基金,并于同年开始担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互动电影研究中心(iCinema)创始联合主任。邵志飞教授还兼任香港城市大学互动视觉及体现应用研究室(ALiVE)和互动媒体与电算应用中心(ACIM)主任职。

http://www.jeffrey-shaw.net/
http://www.icinema.unsw.edu.au

讲座摘要:

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先驱人物之一,邵志飞最早将“交互”的概念引入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始终在探索作品于观众之间的关系可能,某种意义上,这也为影像艺术开辟了全新的纬度。本次讲座中,他以自己过去40多年来创作实践中的一些代表作品为案例,向观众介绍了最早由他提出的“未来影院”计划, 其中的核心概念包括:(一)、交互性,即“参与”(Participation)、“互动”(Interaction)和“感知”(Perception);(二)、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三)、全景式观看(Panoramic Viewing);(四)、观者成为摄像师、导演、剪辑师的集合体(The viewer becomes the camera man, the director, as well as the editor);(五)、混合现实,即现实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融合;(六)、分布式的叙事以及重组美学;(七)、全感影院。在讲座的最后,邵志飞教授也特别介绍了将于双个展中展出的AVIE系统,并展示了近年来基于该系统的内容创作与应用开发,其中包括与敦煌研究员联合制作的,对于敦煌石窟内景的全景式还原。

格式工厂20140701002016_7031

视频:(第一部分)
视频:(第二部分)

20142241428256491

嘉宾:MAP OFFICE(古儒郎+林海华)

时间:2014-03-01  15:00 ~ 2014-03-01  16: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本次讲座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

关于讲座

本次讲座中,艺术家MAP OFFICE将首先从他们作品创作与制作的动态轨迹出发,再到他们参考哲学文献时发生的一系列偶然事件,透过不同的角度探讨多维度的跨界创作。。MAP OFFICE身处一个时间随疆界、经济和技术波动的地区,他们的实践在一系列大型装置、清晰有力的研究资料、摄影、录像以及20年来不断搜集的物品与文献中得以呈现。

目前,MAP OFFICE的作品《稻草炼狱》正在CAC展览“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中展出,该展览由David Elliott策划。

关于艺术家

MAP OFFICE (www.map-office.com) 是由古儒郎(1966年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和林海华(1969年出生于法国圣埃蒂安)创建的跨学科艺术平台。这对“艺术/建筑创作双人组”自1996年成立于香港,并有绘画、摄影、影像、装置、演出和文献等多元的产出。他们的所有作品都指向对于时空异常及人类占用破坏空间纪录的批判。他们也通过幽默、游戏和小说等进行艺术实践,通常以小型出版物的方式进一步传播他们的艺术创作。2011年,他们出版了关于其跨界实践的专题作品《MAP OFFICE—Where the Map is the Territory》,由Robin Peckham(岳鸿飞)编辑、北京ODE出版。2013年,他们荣获该年度年杰出亚洲艺术奖(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

古儒郎现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主理环境与室内设计,同时还是战略设计硕士和城市环境设计硕士项目的负责人。林海华目前是MAP OFFICE的核心人物。她目前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客座副教授。

格式工厂20140701000131_7656

视频:

格式工厂2014120174049589121

嘉宾:David Elliott

时间:2014-01-24  15:00 ~ 2014-01-24  16:30

地点: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讲者:David Elliott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info@chronusartcenter.org

曾任东京森美术馆首任馆长、伊斯坦堡现代艺术馆首任馆长、列席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顾问委员会的著名策展人David Elliott,带来他担纲策展的首届基辅双年展之影像板块作品,形成了影像展《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该展览是David首次在中国策划的展览,也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与德国Momentum Berlin合作推出的跨年特别项目。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当代艺术中的“重生与领悟”,首届基辅(Kiev,乌克兰共和国首都)双年展的主题。所有这些展品都通过反映它们制作时的文化背景和关键风气,采用独特的方法和视角考察了当代艺术的变化条件。其中不乏一些作品,由与众不同的审美特质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所形成。

按照西方唯物主义理性逻辑辩证的部分观点,“存在”形成于选择和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好”和“最坏”可以理解为对立面。然而,在另一方面,“最好”和“最坏”都植根于同样的周期性运动中。当“最坏”的救赎处于休眠状态时,“最好”可能是一种怀有摧毁自身的种子的幻象。

致力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他们观察世界的思辨的、讽刺的、时而幽默的或特立独行的视角,他们超越常人甘愿拘束其中的樊笼而思考和观察的能力,以及他们对待艺术真理的明晰与承诺,激励我们前进——更敏锐地去体验和思索自身生活中的因果,以及艺术的本源。因此,这是行动必须的前奏曲!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本次展览,策展人David Elliott将在讲座中以展览为出发点,以首届基辅双年展为背景,解析展览主旨、策展理念以及七位艺术家的创作,并探讨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最好”与“最坏”。

关于讲者

David Elliott出生于英国,现从事策展和写作方面的工作。他曾于1976至1996年间担任英国牛津现代美术馆馆长;之后到2001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2001年至2006年,出任东京森美术馆首任馆长;2007年出任伊斯坦堡现代艺术馆首任馆长。他还曾于2008至2010年间担任第17届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后于2011至2012年间出任首届基辅双年展艺术总监。此外,他还活跃于学术界,于2008年起任柏林洪堡大学“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史学客座教授”,另于2008年11月间以访问教授身份访学于香港中文大学。1998至2004年间,他担任国际现当代美术馆协会主席,此外亦出任英国三角艺术基金会/燃气工作室的名誉主席,并列席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顾问委员会。

格式工厂20140630235206_7500

视频:

2013115114054638重走玄奘的路_frontpage1

嘉宾:沙美智

时间:2013-11-16  15:00 ~ 2013-11-16  17:00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讲者:沙美智

语言:中文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西天中土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info@chorusartcenter.org 。

2000年,沙美智决定放下手头的生活,重走玄奘1400年前的道路,将自己所学习的汉语同那仍有隔膜的母国,用这次旅行串联起来。她既是在空间上穿越那些仿佛亘古不变的地貌和已经被反复分割的边境和人群,又在时间上穿越了累积在这条道路所经过的土地上的那些交叠的过去和错落的现在。她花了一年时间沿着玄奘的足迹一路途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从中国抵达印度。一路向西中,向她展开的不止是唐人玄奘的际遇和胆识,还有至今依然荡涤在沿途的文化、经济和精神的交往,将另一个方向上的东亚也必然地交响和勾连起来。

沙美智生于印度,并在新德里度过了人生第一个十年。之后,她曾居住在瑞士、印度尼西亚、美国、中国大陆、香港和韩国。在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本科毕业后,她在香港做了十年记者和自由撰稿人。她于2006年搬到上海生活。她写作了回忆录式游记《追随僧侣的影子:玄奘足迹之旅》(企鹅,2005)。她的第二本书,小说《光的另一面》入选2013年英联邦图书奖(涵盖五十四个国家的文学奖)。她目前正在写一本关于1930年代上海的小说。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