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工厂4

嘉宾:姜节鸿

时间:2014-08-08  14:00 ~ 2014-08-04  15: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CAC 中国艺术家学术奖

CAC FELLOWSHIP FOR CHINESE ARTIST
该奖学金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与伯明翰艺术学院联合设立。

This Fellowship is established by Chronus Art Center in collaboration with Birmingham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CAC中国艺术家学术奖金新闻发布会

Press Conference for CAC Fellowship for Chinese Artist
时间:2014年8月8日 14:00-15: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如能出席,请邮件回复至: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

Karen@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项目:

该项学术奖金,由我中心与伯明翰城市大学下设伯明翰艺术学院(BIAD)共同创立,旨在为正处于艺术生涯关键阶段的年轻中国艺术家提供一个振奋人心的机会,以助其进一步发展他/她的艺术事业。

奖金获得者将会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完全深入到BIAD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并成为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研究部,特别是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成员。在项目最后,奖学金获得者将在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BIAD)举办一场成果展。

申请资格:

该学术奖金是特别为身处中国或英国的中国国籍学生及毕业生设立的。成功的申请者必须持有美术或相关学科的本科以上学位,并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口头以及书面交流。
奖金额度:

本项目将提供总额为£10,000的奖金(该奖项免除税收和其他扣除项目),主要用于支付:

为期6个月,按每月£1,000进行支付;

中英两国之间的一趟往返国际航班;

其余£3,000将涵盖英国本地交通费用和制作费用。
该获选者必须:

承诺大部分时间将用于此奖学金项目,并且能在伯明翰艺术学院工作室工作;

参与该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相关研究活动;

研究期间须两个专题研究讨论会;
申请方法及评选方式:

登录www.chronusartcenter.org下载并填写申请表格,申请表格应附带诸如PPT、Keynote、PDF形式或者视频、电影配乐形式的可视材料,这份材料还应包含诸如规模、材料、时间等,以及不超过800字的英文书面声明的附带信息。入围的候选人将被要求在评选组委会前作出时长为15分钟的演讲,分别阐述工作内容、申请原因以及预期在奖学金期间的工作进展。 表格填写完毕请发至 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若申请资料超过15MB 请提供下载链接。

申请日期:

报名材料提交:2014年8月8日 014提交:年12月21日

面试将在于2015年1月下旬在上海进行。
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牛晓朦Karen Niu

Email:Karen.niu@chronusartcenter.org

媒体联系人:秦文娴 Sasa Qin

Email:Sasa.qin@chronusartcenter.org

机构介绍

关于伯明翰城市城市大学和伯明翰艺术学院(BCU/ BIAD):

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的历史可溯源到1843年创建的伯明翰艺术学院。1992年被组建进入为中央英格兰大学,2007年正式更名为伯明翰城市大学,2008年旋即成为全英通过UCAS申请升幅最高的大学。

伯明翰艺术学院(BIAD)作为组建伯明翰城市大学的核心学院,至今已有近170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是英国最大和最古老的艺术学院之一,在英国艺术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设视觉传播学院、美术学院、珠宝学院、建筑学院、服装纺织和3D设计学院,分布于4处校区,有近4,000名在校生。BIAD在各种艺术展览、艺术教育、珠宝设计、博物馆陈列、视觉传播等领域中表现活跃,联合伯明翰城市大学其他学院共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新生代艺术节(NGA),是全欧规模最大的毕业生展览活动。BIAD以其优质的科研教学蜚声世界,艺术设计专业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领域都连续多年排名全英前十,同时也是接受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英国设计院校。从1995年至今,连年都荣获QAA的优秀评估23分(满分24)。BIAD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作潜能,提供多种学习研究的机会,学生在英国、洲际及世界重大赛事中屡获殊荣。BIAD艺术学院的就业辅导服务被英国卫报评为最优等级,许多毕业生正活跃在不同的企业,担任着重要的创造性艺术工作。

www.bcu.ac.uk/biad

关于伯明翰艺术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

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 Centre for Chinese Visual Arts]是由伯明翰艺术学院设立的一个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合作的学术研究园地。旨在为中国视觉文化、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寻求新的角度,并拓展既有的专家领域。CCVA主要发展中国视觉艺术的相关研究项目,并以展览、出版、研讨和讲座等形式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同时,凭借学术网络的优势及其专家资源合作培养博士研究课题。

http://www.ccva.org.uk/

201485432428281

嘉宾:贝恩德·林德曼、颜晓东

时间:2014-08-09  14:00 ~ 2014-08-09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讲者:贝恩德·林德曼(Bernd Lintermann)
主持:颜晓东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讲座:
过去的15年中,贝恩德·林德曼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参与了众多研发与制作方面的工作,这其中也包括由邵志飞(Jeffrey Shaw)创立并出任总监的视觉媒体研究所,其着重开发可替代现代影院的全新系统,譬如实时交互装置以或投影(影像)环境等。针对应用环境的不同,具体有:为博物馆开发的虚拟现实装置、舞台剧或歌剧(中的应用)、为游乐场开发的穹顶投影,以及音乐会当中的立体投影系统。为了满足专业制作过程的需要,并同时突破媒体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极限,他逐步发展起自己的技术,这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最终使得一批全球知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得以实现,这其中也包括比尔·维奥拉和Wooster Group。林德曼也同样以不同的角色参与了即将在AVIE上展出的三件作品的制作——《乌托邦的胜利》、《哥们儿,还有时间》、《设想》。本次讲座,他将结合具体的作品案例,为我们解析制作工程中关键性的计算策略(Computational Strategies)。

关于艺术家:
贝恩德·林德曼(德)作为一名艺术家、科学家,他主要工作在计算机实计图形处理领域,尤其针对交互系统及衍生系统(generative systems)。他的研发成果在科技、艺术创作,以及商业环境中多有应用。在超过15年的时间里,他的创造性工作跨越了印刷、交互装置、投影(影像)环境,以及融合了衍生影像与音效(generative imagery and sound)的舞台表演等众多领域。他的作品曾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节当中展出,其中包括:东京电信互动艺术中心(ICC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ISEA)、荷兰电子艺术节(DEAF),以及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等。他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实践,延续着文艺复兴时期关于融合艺术和科学的理想。这种在科学体系下进行的艺术工具的开发工作,也推动了艺术制作本生的进步。他目前正在针对艺术应用中的需求,进行此类程序的框架设计。

关于主持人:

颜晓东,媒体艺术策展人、制作人。自2013年12月起,出任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运营总监。

格式工厂3

格式工厂1

嘉宾:厄尔夫·朗翰里切、姚大钧、王婧、姜宇辉、殷漪(排名不分先后)

时间:2014-07-13  15:45 ~ 2014-07-13  17: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山路50号18 号楼)

讲者:厄尔夫·朗翰里切、姚大钧、王婧、姜宇辉(排名不分先后)
主持:殷漪
语言:中文、英文(配中文翻译)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活动:
讲者们将围绕以下关键词来进行本次圆桌会议:听觉 声音 视觉 视像 音乐 德勒兹 断裂 平行 电影 悬置  艺术 希翁 表演 身体 感受力 峰值 新媒体 可能性 差异 听觉空间 理论同一 洪铁基 现场 噪音 哲学 人类学 声音研究 艺术家 哲学家 感知 实验 现代性 瓶颈 投射 耦合振动 幻象 模拟 实践  数字 展示 吴利光 形而上学 边界 光 界面 抽象 具象 空间 技术

关于讲者:
厄尔夫 ·朗翰里切(德国)于 1991 年和 Kurt Hentschl?ger 创立了“颗粒合成”媒体艺术小组,并在十年中实现许多了多项国际大型项目。自 2003 年以来,厄尔夫·朗翰里切已经开始成功举办各种大型的个项目。他是莱比锡(德国)HGB 大学“平面与书籍设计”专业的客座教授, 并在萨尔茨堡应用科学大学(奥地利)RMIT 墨尔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作音像设计客座讲师和访问艺术家。在图尔昆(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 Le Fresnoy 作访问艺术家和教授。

姚大钧,声音艺术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工作室主任。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Ph.D., a.b.d.声音及媒体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曾策划大型新媒体艺术节,包括北京声纳、台北声纳、上海电子艺术节开幕式演出:河流体、纽约中国声音艺术大展、上海中国声音艺术大展等。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主持开放媒体工作室,推动国内创新的 audio-visual 现场演出、声音艺术、程序艺术、社交媒体艺术等课程。自1990年代起向国内介绍 Ulf Langheinrich 及「Granular Synthesis 颗粒合成」作品,并将其现场演出作品引进上海、台北等地。目前正在制作 Ulf Langheinrich 声音作品新专辑CD,将由大钧的唱片品牌 Post-Concrete 作国际发行。

王婧,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跨学科艺术系,她的研究领域包括声音研究、批判理论、性别研究、表演学研究等。目前她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任教,授课范围涵盖日常美学与批判理论,传媒技术,纪录片以及声音与聆听。

姜宇辉,巴黎高等师范大学DEA,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目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和艺术哲学。专著《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普鲁斯特与符号》,《千高原》。

关于主持人:

殷漪, 实验音乐家、声音艺术家、实地录音实践者、策划人。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个人电脑音乐现场和基于实地录音的声景创作。其观念性声音作品常常是围绕着两个焦点:听觉意识,视觉/光与听觉/ 声音之间的差异。在过去的两年里,殷漪持续关注实验音乐和声音艺术的艺术生态,策划多个活动包括2013年,受邀为外滩美术馆策划《声闻——亚洲实验音乐呈现》。

格式工厂2

视频:

http://v.qq.com/page/h/g/o/h0135l9htgo.html

2014721473987320140713-CAC教育活动海报-1024x575

嘉宾:Christine Stenzer

时间:2014-07-13  14:00 ~ 2014-07-13  15: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 号 18 号楼)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活动
从早期的先驱时代到现如今的数字化产物,在数不胜数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独立或商业电影中,我们会发现电影中的文字效果既不刻板,也完全不曾“非电影”。恰恰相反,影像中的文字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它的期望,而且也超出了文字或影像本身。向电影类媒介的转型促进了外向形式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在文字书写的历史中仍然鲜为人知。可正是文字反映了动画的多种发展趋势。文字书写并非语义信息的传统载体和功能仓储。在视觉及动态的合适设计和强调下,文字不仅能够以更准确的精度传达语义信息,而且还能承担非语义的、氛围的和情感的作用效果。观众/读者的注意力将转向书写符号的审美层面,以及观者自身对文字和电影媒介所抱有的态度。文字影像/文字动画让那些在常规工作媒介使用中不明显的东西变得明显了:媒介性、质性、功能性原理,以及不同媒介的差异与共性。一言以蔽之,文字影像/文字动画让我们看见我们如何感觉自己的感觉。

关于主讲人

Christine Stenzer(慕尼黑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博士)作为自由职业项目经理,策展人,作家和电影,艺术,新媒体,艺术投资主题编辑,曾在电影制片公司做助理经理、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并于纽约总部担任《译者》(导演:S.Pollack,美国)一片特别项目小组的监督和拍摄位置协调共工作。她是国际展览和编辑项目”Schriftfilme | Typemotion”的合作策展人及合作编辑。

格式工厂15

视频:

http://v.qq.com/page/q/l/d/q0135tdyild.html

格式工厂13

嘉宾:厄尔夫 ·朗翰里切

时间:2014-07-12  14:00 ~ 2014-07-12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山路50号18 号楼)

主持:姚大钧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关于活动
厄尔夫 ·朗翰里切的工作涉及到数字机环境的探索。这里的探索意味着对相关材料的集中关注(屏幕的固有品质,闪光灯,音质,计算程序)。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源于“注定悬而未解”而令人赏心悦目的消遣作品,经历劣质设备和短暂麻木的纠缠,直到最后期限的来临。厄尔夫 ·朗翰里切不弘扬概念或原设创意。他的创作是卡夫卡式的,从虚无走向未知,他美学架构中的声音和视觉空间反映了作品的构造过程。没有元观点,也没有结论。显示技术无可救药地局限于产生感知乃至觉悟的能力;图像令人上瘾并十分空灵。

不同程度的近似值意味着不同程度的失望。碎片化的信息成为了能被大众接受的权威,创造并拥有图像就能获得短暂的喜悦,像人们追求的吸血鬼那般顽强,像狂热的碎片那般赋予图像深刻的内涵,深层次的展览渴望在无谓中证实被感知,然后以不朽的承诺给予人们一丝慰藉。厄尔夫 ·朗翰里切的艺术并没有超出认知上的图像白板(Tabula Rasa),这其中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对于屏幕以及平面,当然也有图像本身的热衷。

关于艺术家:

厄尔夫 ·朗翰里切(德国)于 1991 年和 Kurt Hentschlager 创立了“颗粒合成”媒体艺术小组,并在十年中实现许多了多项国际大型项目。自 2003 年以来,厄尔夫·朗翰里切已经开始成功举办各种大型的个项目。他是莱比锡(德国)HGB 大学“平面与书籍设计”专业的客座教授, 并在萨尔茨堡应用科学大学(奥地利)RMIT 墨尔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作音像设计客座讲师和访问艺术家。在图尔昆(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 Le Fresnoy 作访问艺术家和教授。

格式工厂14视频:

http://v.qq.com/page/t/3/t/t0133od583t.html

摘要:

厄尔夫·朗翰里切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艺术创作者,不似大部分当代的艺术家侧重以作品来传达观念,其个人的技术美学克制、严谨,从不炫技;对他来说,真正构成作品实体的就是声音、影像和光这些基本元素,它们被厄尔夫组合在一起,形成纯粹而有力的联觉体验(视-听觉)。在讲座中,厄尔夫谈到了其个人创作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包括他对技术(与设备)的日常关注,更多在于软硬件的更替是否能满足他的需求,为作品的表现力——视觉质地带来新的突破;作为艺术家,他的创作灵感更多源自于直觉,而一件具有充分完整性的作品,也完全可以在形式上简单到仅仅由光来构成,同样可以达纯净和完美的观赏体验。

艺术家表演:

http://v.qq.com/page/d/t/q/d0135z3b6tq.html

格式工厂11

嘉宾:殷漪

时间:2014-07-05  14:00 ~ 2014-07-05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 号 18 号楼)

语言:中文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活动
联觉 - Synesthesia 作为一种人类多种感知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现象很早就进入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视野,成为研究核心或是创作源泉。一方面哲学家、科学家不断探索人类视觉和听觉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不断地以自身的创作来对此回应。

本次讲座将以联觉为基点,对现当代艺术范畴内audiovisual艺术进行简单梳理,通过对历史上的早期抽象电影,动力装置,光艺术,录像艺术,电子音乐的回顾,寻找“audiovisual”的美学脉络和技术发展。描绘“audiovisual”的当下图景以及未来的发展可能。

关于主讲人

殷漪, 实验音乐家、声音艺术家、实地录音实践者、策划人。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个人电脑音乐现场和基于实地录音的声景创作。其观念性声音作品常常是围绕着两个焦点:听觉意识,视觉/光与听觉/ 声音之间的差异。在过去的两年里,殷漪持续关注实验音乐和声音艺术的艺术生态,策划多个活动包括2013年,受邀为外滩美术馆策划《声闻——亚洲实验音乐呈现》。

格式工厂12

视频:

http://v.qq.com/page/f/d/j/f0132xmirdj.html

2014626141420484活动页缩小版

嘉宾:赵嘉敏、殷歌丽(Ingrid Fischer-Schreiber)

时间:2014-06-28  14:00 ~ 2014-06-28  16:00

地点: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中文

本次活动免费,请点击右上角预定来预约本次活动,或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预约人数)

关于活动:
在本次对谈中,两位嘉宾将探讨何谓“科技是一种文化”。赵嘉敏是美国科技文化方面的专家,他一直对科技如何形成文化、反之文化又如何成为科学这一问题抱有浓厚兴趣。在体现这一辩证问题的相关主题项目(Out of Control by Kevin Kelly, Steve Job's biography, amongst others)中,他作为Yeeyan和东西网的创办人,在翻译的实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最新期刊《1024 人与机器共同进化》里,就翻译了从科技、哲学、道德观念的角度分析科学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先锋文章。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也是世界最早的数字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in Austria的关键主题。而殷歌丽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投身于该数字艺术节中,这是一场关于科技、文化、社会的关联性,以及这种关联性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的永无止尽的探索。

关于讲者:
赵嘉敏,译言网联合创始人,CEO。在创办译言网之前,他在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工作,从事供应链和库存优化模块的研究和开发。赵嘉敏先生从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得工业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学士学位。
殷歌丽,翻译、编辑及项目经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于主要的德国出版社。从90年代中起参与Ars Electronica项目。近年来她也致力于中国和德语地区的跨文化项目。

内容编选:
此次活动是本次《邵志飞胡介鸣双个展》所延伸的教育活动之一。两个小时的活动,二位讲者围绕着“科技是一种文化“这一主题,结合了时代、科技以及地域的差异阐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

1.关于《失控》——人文和科学的桥梁?
殷歌丽:我们之所以把科技、文化定为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因为,包括从CAC这次的双个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科技和艺术和文化的一个跨界,也想和赵嘉敏先生来一起讨论一下,科技和艺术两者的结合点到底在哪里,两者如何能更好的合作。可以请赵嘉敏先生先谈谈这两年又非常流行的Kevin Kelly写的《失控》这本书么?

赵嘉敏:好的。《失控》这本书其实是作者Kevin Kelly从多角度的对科技文化的一场巡礼,探讨的是科技对人文的影响,这本书是94年写的,但是他其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包括云技术、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经济等等都在如今一一应现,所以这本书在这两年也一直是个热点话题。作者谈到60年代美国兴起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群美国当时的年轻人抗议对当时的保守政府现存制度等等的不满,在这种反叛过程中,提出了“第三文化”的概念,即科学与人文,而一直发展到史蒂夫乔布斯这一代,衍化为了科技和艺术。
(注:《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2.关于技术发展的反思——保守的西方与开放的东方?
殷歌丽:现在技术基本上是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发展更新,但是东西方在接受这种新技术、新的科技文化上的反应却是不经相同,西方更趋为保守,而东方,比如日本,就很少看到对技术负面影响的批判。

赵嘉敏:我可能对这一点有些不同看法。日本的情况我不太了解,而中国,在历史上传统文化受到过很多次打击,文革后,几乎是打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当有外来文化进来,新文化一定会形成很大冲击。《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指引了几代人,它提到,在中国(文化)的这段空白期中,是外来文化培养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化。
殷歌丽:西方从60年代70年代开始就对东方哲学很感兴趣,认为中国,日本,西藏,宗教哲学的思想比欧洲更开放。

赵嘉敏:I很好地让我们回到历史,从起源来看人和技术关系的发展。50年代,伯克利大学生们支持“反主流文化运动”,反对机器用来达成思想自由,到后来的Steve Jobs也到东方寻找精神养料,人们对技术是从对抗到拥抱再到共同进化的一个发展过程。
……

格式工厂10

20146181657411674

嘉宾:Matthew McGinity

时间:2014-06-21  14:00 ~ 2014-06-21  16:00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语(配中文翻译)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进行预约

关于活动
从Robert Barker所绘制的1787全景图,以及二十世纪初的全景式电影的划时代实验,到如今的虚拟现实影院,全景这一形式被反复地运用于对临场感——身临其境的感受——的追求,不论是在媒介环境还是虚拟环境中。然而,临场感和全景图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这种“临场感”又到底为何物?在这次对谈中,马修·麦金利迪将通过作品的两大组成部分来探索临场感与沉浸式的现象,它们分别是:当今的全景虚拟现实影院(AVIE)的构建,以及作品《分裂之子》,它专为AVIE这一的载体而创作。本次对谈将涉及非常广泛的感知现象,例如光场,10 degrees-of-freedom 视觉,J.J Gibson的生态光学,体视学,自我情绪,媒介过程和直觉的rest-frames,多感觉的融合与交流,互动性和因果关系的感知等。马修·麦金利迪将谈到图像给临场感带来的惊人破坏性,及其既能增强、又能毁灭临场感的双重性。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观念,他将从艺术世界中出相符的实例。对谈的最后,马修·麦金利迪将会就《分裂之子》如何利用各种感知现象来创造出一个永无止境的沉浸式体验之旅来进行讨论。

关于艺术家
马修·麦金利迪 (澳大利亚)是一位专精拟真互动实时系统的计算机科学家。他的作品包括 iCinema中心的项目《电视梦幻馆》、《分裂之子》和 AVIE 360 度虚拟现实剧场。现居柏林。

内容回顾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全景图(Panorama)一定能给观者带来临场感。然而,马修·麦金利迪则认为:这样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要想这种关系成立,必须要充分满足人的感知系统对于空间维度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强烈感受。
讲座中,马修通过对全景图历史沿革的梳理,以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在沉浸感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核心观点:临场感的实现,关键是避免感官的相互冲突。那么,什么是感官冲突?如何避免感官冲突?针对这样的问题,马修以视觉感知作为主要的突破口进行了阐述,人生理上具备的运动能力和双眼决定了人的视觉感知具有10个维度,这10个维度的协调程度直接决定人是否相信他所看到的是否是真实的物。除此之外,马修还提到了光场、生态光学、体视学、媒介错觉等等概念的具体运用。
在对视觉感知内部的感官冲突和协调进行分析之后,马修还通过一件艺术作品对视觉和听觉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进行了讨论。在讲座的最后,马修提出:现在的全景图(也包括当前展览中的AVIE系统)还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单纯从技术上来讲,它可以针对具体的个人,在作品的视听觉效果上做更精准的设定,以实现完全的沉浸式体验,但为了展览的最大效果,作品的视听觉效果往往设定在某种普世值域内,以满足尽可能多观众的观看体验。

格式工厂20140627165719_9843

视频:

http://v.qq.com/page/w/9/n/w0131gwj59n.html

201464188467792

嘉宾:辛省志

时间:2014-06-07  14:00 ~ 2014-06-07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时间:2014年6月7号 14:00-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讲:辛省志

语言:中文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membership@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讲座:

媒体艺术往往涉及对他人创作的媒体资料的创造性Remix。根据版权法律规定,包括多媒体作品在内的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即受版权法保护,只有获得权利人授权方可合法使用。随着版权法律规定和执法越来越严格,创作者合法使用他人作品的成本越来越高。版权法的初衷是保护创新,但极端的保护却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这种情况促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共享的思想出现并得以传播。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就是其中之一。知识共享通过提供一套建构在现行版权法框架上的标准化版权许可协议,为网络时代的作品共享减少法律障碍,促进知识和作品的传播和共享。知识共享提供的不仅是CC协议,更是共享的理念。

关于讲者:

辛省志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 中国大陆项目成员,2006年加入CC中国大陆项目团队,参与CC协议本地化、推广等工作。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环球》杂志、《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记者、编辑。

格式工厂9

视频:

格式工厂7

嘉宾:朱晓闻 胡为一

时间:2014-06-01  14:00 ~ 2014-06-01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时间:2014年6月1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讲者:朱晓闻、胡为一
主持人:颜晓东
语言:中文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关于活动:
Summer Session 艺术家驻留项目自2011年至今已经举办三届,有多位艺术家在Summer Session联盟机构提供的专业创作平台下生产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了Summer Session的第一、三届驻留艺术家朱晓闻、胡为一,他们将结合他们驻留期间的艺术创作和大家分享讨论他们的驻留之旅。

关于艺术家:
朱晓闻是一位媒体艺术家、学者、策展人,现居美国洛杉矶。她是首届清华大学与荷兰V2动态媒体艺术中心联办TASML艺术驻留奖的获得者,也荣获Marylyn-Ginsburg艺术硕士驻留奖。她擅长用诗意化的视觉语言传达质疑性的社会思考和对媒体美学的探究。她的创作媒介混合了纪录影片、实验影像、行为艺术和录像装置——通过对视觉传达不同方式的研究,创造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全球化而又具有私秘性的对话方式。
胡为一是一位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的90后年轻艺术家,在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本科之后,他继续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导师张培力的硕士研究生。他是一位擅长结合多种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并且还尝试策展。在2012年他策划了“不毛之地”群展,在这次展览中23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走上街头进行一次占领活动,展览讨论了关于艺术和生活,公共和私人的关系。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泛的展出,近期的展览包括2013年在荷兰V2媒体艺术中心进行的“Summer Session”驻留、2014年德国慕尼黑“Unpainted”媒体艺术博览会、和同年在柏林Momentum机构的群展“PANDAMONIUM”。

关于主持人:
颜晓东,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制作人。现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运营总监。

格式工厂8

视频:(第一部分)

视频:(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