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月12日- 6月29日
地点:@ MOMENTUM: Kunstquartier Bethanien, Mariannenlatz 2, 柏林
策展人:李振华、David Elliott
主题群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 双飞艺术中心、Thomas Eller、冯冰伊、胡介鸣、胡为一、陆扬、邱黯雄、黄汉明、徐文恺、徐震、杨福东、杨振忠、张鼎、张培力、周啸虎
为期4个月的展览和文化活动将围绕一系列的中国主题展开。包括主题群展(PANDAMONIUM)、推荐展、为期两个月的艺术家驻留计划,以及一系列的开放工作室、公共空间影像展映、表演、讲座与研讨会等。

展览和活动一览

3月12日- 6月29日 PANDAMONIUM推荐展 策展人:颜晓东、Rachel Rits-Volloch 参展艺术家:郭熙、胡介鸣、蒋竹韵、刘毅、MNM (Christian Graupner 以及Mieko Suzuki、Ming Poon)、王欣、黄汉明、吴珏辉、徐喆、张乐华 5月1日-4日 PANDAMONIUM画廊周末预览,Collegium Hungaricum 策展人:Fanni Magyar、Rachel Rits-Volloch 该预览单元包括:展览、表演、MOMENTUM InsideOut 项目(公共空间影像展映),以及研讨会(主题:窥镜看中国: 当上海遇见北京 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Shanghai Meets Beijing) 5月1日-6月1日 WORKS ON PAPER II at MOMENTUM - 柏林表演艺术季周日特别表演 策展人:Rachel Rits-Volloch 胡为一、Jia Jia、MNM、邱黯雄、黄汉明 5月9日- 6月1日 PANDAMONIUM主题群展,Kunstquartier Bethanien Chapel – Studio 1 策展人:李振华、David Elliott 6月1日 PANDAMONIUM主题群展闭幕+研讨会(主题:上海—下一步?) 表演和派对(MNM) 6月2日- 6月29日 开放工作室、艺术家研讨会、Kunst沙龙、推荐展,MOMENTUM

关于展览:

中国当代艺术自1993年第一次标志性地在柏林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 (世界文化中心)以China Avant-Garde的主题展出以来,便开始以自己特有的面貌,出现在当代艺术世界里。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批中国艺术先锋开始展示他们的作品,而中国艺术从要求创作自由,到今天对于本土和全球形势既复杂又微妙的变化的“发声”和回应,正好35个年头。 1988年艺术家张培力开始将创作重心从绘画转为影像艺术,尝试拓展这一媒介的美学和政治可能。在今日中国,影像艺术既是在媒介和美学上的推进,同时也是这个时代在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发展需要。 本次展览的名称PANDAMONIUM,来自Panda(熊猫)和Pandemonium(可直译为:喧闹的场所)两者的结合体。它体现了两个互相冲突的理念:温和的、讨人喜欢的熊猫,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形象代表之一;与狂野的、富饶的、嘈杂的Pandemonium,弥尔顿《失乐园》中魔鬼的聚集地。这个新词的诞生描绘出中国艺术家过去十年来在新媒体领域的尝试与实验,及其所迸发出的混沌感。此外,中国当代艺术除了在艺术市场外,并未真正意义上地投身“全球化”。这一过程在表面上被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掩盖,同时受到政治和媒体导向的影响。 PANDAMONIUM希望通过聚焦上海艺术家——这一始终保持着开放态度的并远离政治中心北京的群体——在创作上通过新的媒介手段之尝试,再次完成对中国当代艺术从创作概念到美学理念的介绍。本次展览涉及了中国三代媒体艺术家的作品:从1980年代作为先锋的张培力和胡介鸣开创性地对媒体艺术的尝试;到下一代艺术家所获得的成功,例如享誉国际范围的杨福东;进而对比他们的学生,更年轻艺术家在确立自己视觉语言的过程中,对其老师的回应和反叛。这群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将首次在柏林展出。整个项目还邀约了柏林本土的艺术家Thomas Eller、黄汉明同时展出作品来作为回应。 本次参展作品多数是单屏投影。通过这些极简和微妙的表现方式,观众不仅能够对“上海制造”的代表作品有更深的认识,并能够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当代艺术转型的规模。PANDAMONIUM特别荣幸能够展出包括杨福东、邱黯雄的新作。

关于艺术家:

双飞艺术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9人组成的艺术团体。其所有成员都毕业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师从张培力。他们的合作方式和内容涉及多种媒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包括表演,视频游戏,音乐视频,绘画,影像艺术。他们叛逆、独立,对中国的社会规范和全球艺术市场持批判精神。他们的作品之前在柏林从未被展出过。

Thomas Eller(生于1964年)是一个活跃于柏林的德国视觉艺术家、策展人和作家。2004年,他创办了线上杂志Artnet China。2008年,他曾担任柏林Tempor?re Kunsthalle 的艺术总监。Thomas Eller 是Die 8 der Wege展览(中文主题:“八种可能路径”)的策展人,该展览集中呈现了来自中国北京的当代艺术作品,与PANDAMONIUM展览同期举行。在PANDAMONIUM展览中,Eller的作品将是对中国主题及其影响的回应。

冯冰伊(生于1991年)是中国艺术界的明日之星。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杨福东。她主要关注在电影传统,同时还从事装置、摄影、纪录片和动画创作。在中国国内,她的作品已经数度与多位知名艺术家共同展出过,此次在柏林是首次亮相。

胡介鸣(生于1957年)是中国数字媒体与视觉装置艺术最重要的先驱之一,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教授。自1980年代以来,他利用新兴技术进行创作,主题涉及对时间、历史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元素的解构。胡介鸣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的创始人之一,他与著名媒体艺术家Jeffrey Shaw将于今年5月在CAC合作举办双个展,且与PANDAMONIUM展览同步。

胡为一(生于1990年),目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是张培力的硕士研究生。他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和策展人,其作品往往结合了视频、装置、雕塑、行为和音效。他是胡介鸣的儿子,这次也是他第一次在柏林展出作品。

陆扬(生于1984年)出生和工作于上海,2010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她是一位难得的艺术实践者,其作品在本土的电影艺术节展映,也被视觉艺术展览所陈列。陆扬的创作常使用各种媒介,包括录像、装置、动画和数字绘画,大胆地探索生命的本质及其承载。她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科学、流行文化和宗教的观念叠加,其中包括对人类在宇宙中优越控制权想法的颠覆。相反,她强调了我们在生理和物质上的决定性和局限性,提醒我们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同时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将多愁善感摒弃。

邱黯雄(生于1972年)在他的动画电影里融合了古典和当代元素,而且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将当代的社会和环境素材融入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邱黯雄是杨福东的朋友和邻居,在国际上举办过多次展览。他曾在卡塞尔的Kunsthochschule学习了六年。他将在这次展览中展出自己的新作。

黄汉明(生于1971年)是活跃于柏林的新加坡艺术家。在其视频和装置中,他探索了关于身份、表演、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黄汉明此次受邀参展,以一个活跃在柏林的艺术家身份,对展览的中国主题做了回应。他曾代表新加坡参加了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并在国际上举办过多次展览。

徐文恺(aaajiao)(生于1984年)是中国最重要的数字艺术家之一,同时也是博主和自由文化倡导者。主修物理与计算机的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和新媒体创业者。在他的作品中,徐文恺主要关注数据的使用及其各种形式的展示。自2003年开始,他开始使用网络平台上的开放资源进行创作。他对于中国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美学贡献是作为国际和本土趋势的诠释和传播者,体现在其基于软件的艺术创作中。

徐震(生于1977年)是中国艺术界最炙手可热的名星。作为一名“玩世不恭”的艺术家,徐震擅长创作那些跨越广泛平台和媒体的观念作品。他也是上海艺术界的关键人物以及出生于80年代艺术家的代表。徐震的作品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挥之不去的困扰,即在走向国际艺术界的同时,存在于骨子里的对其环境甚至传统的怀疑,最直接体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标签。自90年代后期起,徐震开始用自己的名字工作,并创立了“当代艺术创作型公司”——MADEIN(没顶)。徐震目前的创作都出品于没顶公司旗下最新品牌“徐震”。

杨福东(生于1971年)是中国最著名的从事电影和摄影的艺术家之一。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自1990年代初期,杨福东从拍摄35MM电影转到数字媒体的创作。其早期代表作《竹林七贤》系列曾在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杨福东有着丰富的国际参展经历。PANDAMONIUM 将有幸在主题群展中展出杨福东最近完成的新作。

杨振忠(生于196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于1995年起从事视频和摄影创作。在职业生涯早期,他经常和杨福东、徐震一起工作。杨振忠的作品多表达出他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挑战,以及他所长期关注的社会内在不和谐与严重反差。他的作品在重多国际知名美术馆获得展出,并多次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张鼎(生于1980年)是一位中国多媒体艺术的后起之秀。师从张培力,张鼎尤其擅长大型混合媒介装置的创作,往往在其中嵌入视频和互动元件。张鼎的作品意在探索中国社会中的民族矛盾、农民工的困境以及城市边缘文化等议题。虽然他曾在众多主要的国际机构里办展,但是在柏林却是首次被展出。

张培力(生于1957年)前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系主任,也被誉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 在这次展览中,多位年轻的艺术家都是他的学生。PANDAMONIUM 此次将回顾展出他的重要代表作——“(卫)字3号”。该作品曾于1993年在柏林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举办的China Avant-Garde中首次展出。PANDAMONIUM 在20年后再一次展出这件作品,同时展出的是后一代深受张培力开创性实践影响的年轻艺术家们,其意义深远。

周啸虎(生于1960年)是中国视频动画的先锋人物。最初他接受的是专业油画训练,自1997年起,他开始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并自此开始了实验定帧视频动画、视频装置以及计算机游戏等不同形式的创作。他的标志性风格是在移动影像和真实物体间创造出不同的图像层次。周啸虎的创作涉及表演、摄影、装置、雕塑、视频和动画。他的作品反映了数字时代中,历史——在其特定细节可能被放大、伪造、篡改和遗漏的情况下——是如何被记录的。他的作品曾在包括泰特(Tate,英国)、Performa(美国)等重要国际艺术机构或艺术项目中展出。

关于策展人:

李振华和David Elliott 李振华,出生于中国、目前工作于苏黎世和上海。自1996年以来活跃于艺术圈,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他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的三位创办人之一。自2010年起,他是瑞士Zentrum Paul Klee Bern艺术中心Summer Academy(夏季学院)项目,以及Prix Pictet国际摄影节的提名人。李振华是2014年英国Barbican艺术中心即将举办的“数字化革命”展览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他编辑了众多艺术家出版物,包括《颜磊:我喜欢做的》(Documenta, 2012) ,《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2010),《冯梦波:西游记》(2010),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09)。他的艺术评论在2013年集结成册,以《Text》的书名出版。http://www.bjartlab.com| http://www.msgproduction.com

David Elliott,出生于英国,现从事策展和写作方面的工作。他曾于1976至1996年间担任英国牛津现代美术馆馆长;之后到2001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2001年至2006年,出任东京森美术馆首任馆长;2007年出任伊斯坦堡现代艺术馆首任馆长。他还曾于2008至2010年间担任第17届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后于2011至2012年间出任首届基辅双年展艺术总监。此外,他还活跃于学术界,于2008年起任柏林洪堡大学“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史学客座教授”,另于2008年11月间以访问教授身份访学于香港中文大学。1998至2004年间,他担任国际现当代美术馆协会主席,此外亦出任英国三角艺术基金会/燃气工作室的名誉主席,并列席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顾问委员会。

关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www.chronusartcenter.org CAC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新媒体艺术实验、制作、研究、展览及教育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 于2013年秋季正式对外开放,通过驻留项目、学生创作基金、展览、公共教育活动、出版及新媒体文献等各项工作的交织并行,CAC对国内外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与教育进行最为直接的支持。作为一个创新的引人注目的平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策展人及学者在此交流碰撞,公众则得以体验艺术家的创作与理念,理解新媒体技术的社会、文化及政治意义,从而激发个人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新思考。

关于MOMENTUM: 

www.momentumworldwide.org 由Rachel Rits-Volloch和Cassandra Bird所创办的MOMENTUM是一家为“时基艺术”(Time-based art)而设立的全球平台,其总部位于柏林,通过举办展览、艺术沙龙、影像艺术展映、驻留及收藏,致力于为从事时基艺术的优秀艺术家提供平台。如今“时基艺术”一词与其在四十多年前诞生时相比,早已有了全新的内含。MOMENTUM的使命是不断地重新评估:在基于“时间”的概念和实践维度上,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及关联性,并探寻“何为时基艺术(Time-based art)?”这一问题答案的不同可能。定位于一家全球性的艺术平台,MOMENTUM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性质的专业艺术团体/机构之间的桥梁。其核心理念为:合作、交流、教育、探索及启发。

关于我们的合作展览: 

www.die8derwege.info/en 八种可能路径:  艺术在北京  4月29日 – 7月13日,2014 策展人:Thomas Ellerr, Andreas Schmid, 郭晓彦 组织者:张彧 “八种可能路径”展出了23位生活在北京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以往所不被了解的中国的概况。本次展览的焦点集中在一批出生于70年代中后的艺术家,“八种可能路径”呈现出这一代人在获得新可能和新自由后的探索和创作。该展览由Andreas Schmid和Thomas Eller联合策展。Schmid是1993年柏林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艺术中心举办的China Avant-Garde策展人之一,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西方的第一次国际展示,具有标志性意义。Eller是PANDAMONIUM的参展艺术家之一,也是MOMENTUM的委员会成员之一。本次展览是作为庆祝柏林和北京结为友好城市20周年的活动之一。“八种可能路径”与PANDAMONIUM同期举行。

合作伙伴:

20140601091654_3110

网站展览海报设计

首届基辅双年展影像作品回顾展

时   间:2014年1月16日-2014年3月2日(逢国定假日及周一闭馆),11:00-18:00
地   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   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策   划:MOMENTUM Berlin
策展人:David Elliott
艺术家:Gulsun Karamustafa、John Bock、Lutz Becker、Map Office、缪晓春、Tracey  Moffatt、杨福东

关于展览
新时线艺术中心非常荣幸与德国Momentum Berlin合作推出跨年特别项目——“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暨首届(2012)基辅双年展影像作品回顾展。此次展览由基辅双年展艺术总监David Elliott策划,呈现了Gulsun Karamustafa、John Bock、Lutz Becker、Map Office、缪晓春、Tracey  Moffatt、杨福东的近期影像作品。

185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二帝国”时期;同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发表了小说《双城记》,而其中的开场白更是广为流传。此次展览的名称“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便是对这一传世经典的致敬,并试图由此揭示在当代艺术与美学的领域中,我们应当如何以史为镜,进而展望未来。在北美殖民地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中,萌发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现代人权理念首次得以被付诸政治实践。然而好景不长,尽管其萌芽呈现出积极的立意,人权理念在日后的革命实践中却被体现得愈发狭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近当代多场革命的核心理念中,将人权理念的负面外延和其正面主旨一并粗暴地囊括。

此次参展作品反映出策展人及艺术家关于“自由”、“平等”以及“油然而生的幸福感”的乌托邦式梦想,以及与之截然不同的、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残酷:“恐怖主义”、“不公平”和“战乱”。事实上,人类持续的不当行为和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正一同作用,使得人类与自身所期待的美好生活渐行渐远。本展览曾于2013年在MOMENTUM位于柏林的空间展出,此外还曾作为SKY SCREEN的展映单元,在柏林、伊斯坦堡等地的公共空间展出。

关于策展人
David Elliott出生于英国,现从事策展和写作方面的工作。他曾于1976至1996年间担任英国牛津现代美术馆馆长;之后到2001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2001年至2006年,出任东京森美术馆首任馆长;2007年出任伊斯坦堡现代艺术馆首任馆长。他还曾于2008至2010年间担任第17届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后于2011至2012年间出任首届基辅双年展艺术总监。此外,他还活跃于学术界,于2008年起任柏林洪堡大学“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史学客座教授”,另于2008年11月间以访问教授身份访学于香港中文大学。1998至2004年间,他担任国际现当代美术馆协会主席,此外亦出任英国三角艺术基金会/燃气工作室的名誉主席,并列席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顾问委员会。

关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www.chronusartcenter.org
CAC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新媒体艺术实验、制作、研究、展览及教育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 于2013年秋季正式对外开放,通过驻留项目、学生创作基金、展览、公共教育活动、出版及新媒体文献等各项工作的交织并行,CAC对国内外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与教育进行最为直接的支持。作为一个创新的引人注目的平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策展人及学者在此交流碰撞,公众则得以体验艺术家的创作与理念,理解新媒体技术的社会、文化及政治意义,从而激发个人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新思考。

关于MOMENTUM Berlin
www.momentumworldwide.org
由Rachel Rits-Volloch和Cassandra Bird所创办的MOMENTUM是一家为基于时间的艺术(Time-based art)而设立的全球平台,其总部位于柏林,通过举办展览、艺术沙龙、影像艺术公共展映、驻留及收藏,致力于为从事时基艺术的优秀艺术家提供平台。所谓“基于时间的(Time-based)”是指与其在四十多年前诞生相比已日新月异的事物。MOMENTUM的使命是不断地重新评估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及关联性,并探寻“何为基于时间的艺术(Time-based art)?”这一问题答案的不同可能性。同时担任画廊、收藏及机构的角色,MOMENTUM通过画廊及私人收藏家邀请国际优秀艺术家对基于时间的艺术(Time-based art)进行展示,由此为画廊传统下了新的注脚。定位于一家全球性的艺术平台,MOMENTUM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性质的专业艺术团体/机构之间的桥梁。其核心观念为:合作、交流、教育、探索及激励。

本次展览得到了网庭影音机构及CP的支持。

策展人讲座预告
本次展览策展人David Elliott将于2014年1月24日下午3时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举办展览相关讲座,主题为“当代艺术观看之道的多样性”。具体信息即将发布,敬请关注!

请问鹅鹅鹅

补时—Raqs媒体小组

2013 年 8 月 23 日 星期五 至 2013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日

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莫干山路50号18楼)
前言

“补时”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开幕展,也是两年前“西天中土”所启动的Raqs为上海特别创作的计划。展览起源于2010年Raqs受“西天中土”之邀为中国观众创作艺术作品,并在2012年4月来沪驻村。展览集合Raqs媒体小组(印度新德里)的新近作品,聚焦于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时间与时间性的研究,并涵盖Raqs从表演到装置、建筑组合、录像和摄影的多种实践。

对于Raqs来说,时间不止是他们创作的主题。他们视时间为实在的媒介,用绵延、重复、反射以及我们对于时间流逝的主观反应所留下的痕迹作为原始材料,创作出诸多跨媒介的作品,以谋求扭转资本主义所提出的各种紧急状况,并引发对世界更深入的思考方式。

通过创造极具冲击力的图像集群,使用现成物和求得的材料,引用和转换来自新闻摄影、通用标识、剧场、建筑和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元素,Raqs用作品表现出他们眼中的当代艺术与文化生产中的网络化性质。Raqs与其他领域和风格的不同实践者展开持续的对话,并悉心维护和促进这样的交流,而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个过程加以萃取并留下的成果;具体而言涉及到戏剧、新闻摄影、建筑、理论和话语等多种领域。

Raqs在思考过程中的这种多面向的重复,同他们所理解的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相一致,也符合他们自身由许多需要彼此诉说和相互倾听的不同元素所构成的实践。“补时”或可被视为这一对话的一个结果,一件周到的分析工具,一部诗意的装置,一次戏剧演示,亦是一场体育消遣:它打开并将这些元素重组为一套缜密的却也不乏戏虐的宣言和态度──敏锐体察艺术家在今日世界中所需应对的需求。

自2010年起,Raqs即同“西天中土”开始进行长期的对话和工作。他们曾在2010年受邀为“西天中土”策划的首个展览“时·地·戏:印中当代艺术”(上海)特别创作了行为装置“旋转革新力”。此次展览亦是他们2012年4月受西天中土之邀来上海驻村后的结果。

艺术家简介

Raqs 媒体小组

www.raqsmediacollective.net

Raqs媒体小组( 吉比什,巴什、莫妮卡,纳如拉和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是在新德里工作的当代艺术实践团体。他们的作品形式包括装置,录像,摄影,图像-文本拼贴,线上与现下媒体物,表演和遭遇。他们用历史和哲学的思索、研究和理论来跨越当代和媒体艺术实践。Raqs的作品展出广泛,包括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伊斯坦布尔、圣保罗、台北和悉尼双年展。他们的作品也被几间重要当代艺术机构和美术馆收藏,包括波涅米萨21当代艺术收藏(维也纳),舒米塔和阿拉米·玻色收藏(纽约),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伯格收藏(香港),梦周文教基金会(香港)和德维艺术基金会(古尔冈)。

2008年,他们为欧洲宣言展策划了位于博尔扎诺/博岑的“当下之余”展览。2000年,他们在德里的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创立了Sarai(驿站)计划(www.sarai.net)。他们是Sarai读本系列的编辑团成员。

2010年,Sternberg出版社(柏林和纽约)出版了Raqs的文章和图像-文字作品组成的《渗透》一书。《Raqs媒体小组:动力沉思》则是Raqs写作和关于Raqs创作的第一本中文文集,由北京的蜜蜂出版公司在2013年出版。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西天中土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鸣谢:亚际书院 梦周文教基金会 CP 网庭影音机构 抛物线实验室

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

Raqs媒体小组与祖雷卡·乔达里

由录像、文本和两名演员构成的脚本和演出

“而后,我们的眼睛开始工作,游历。”

《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是Raqs媒体小组和同样在印度德里工作的剧场导演祖雷卡·乔达里合作的作品。这一由卡维亚·穆尔蒂和巴格瓦蒂·普拉萨德表演的50分钟戏剧,在费利斯·比特于1858年摄于印度勒克瑙的一张照片的投影前展开。演出的情节由Raqs和乔达里共同设计,而Raqs又用文本和录像对演出进行干预。费利斯·比特是一位先锋性的旅行摄影家,他用照片记录了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7年印度大起义和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演出中使用的这幅照片呈现的是在宏伟的废墟前的一个临时灵堂(这是1857年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在北印度所进行的大起义的结果),而这正构成了《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所蕴涵的富有挑衅性的核心主题。这幅图像凝固了印度动荡的殖民地历史中的一刻,表面上看是对事实的忠实再现。而《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用一系列诗意的和论辩的姿态切入这一固有的印象──当被记录的图像从档案移入剧场时,这些姿态也同时置换着图像的权力。最终,这一作品要求观众具有进行若干形式的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欲望,而表演者、Raqs和乔达里则是他们值得信赖的向导。

演出时间:

2013年8月23日19.00 - 20.00 (仅限邀请)

2013年8月24日15.00 - 16.00(公众预约)

2013年8月24日19.30 - 20.30(公众预约)

演出地点: 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公众预约电邮:info@chronusartcenter.org

格式工厂11

嘉宾:Richard DeDomenici,Abigail Conway,Andy Field,Maria Sideri,Simone Kenyon,Jenny Hunt,Holly Darton,吴梦,庾凯,赵川,失禁小组,贺冰,小卖部,张灯结彩等

时间:2015-07-05  14:00 ~ 2015-07-05  16: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联合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主持:黄佳代

活动免费,欢迎参与。若希望保证席位,请点击此处进行预约。

格式工厂12
Forest Fringe(森林艺穗节)如何诞生,如何运作?艺术家的创作和实践是否可以带来某种改变?在充满竞争的商业环境下,如何建立一个充满互助和合作精神的艺术社群?中英两国的艺术生态系统不同,是否可以真的通过共同在场进行对话和交流?

7月3-4日,由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英国的艺术家与上海艺术家们通过Forest Fringe的平台以及共同在场的方式,在上海的1933老场坊一起呈现他们不同的创作。在为期两天的“Forest Fringe共同在场”演出之后,他们希望以集体对谈的形式,与对方及观众一起探讨上面这些问题。

Forest Fringe共同在场是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的一个重要项目,除上海以外还将在广州和北京举行。

关于Forest Fringe
Forest Fringe是一个艺术家联合体。最初由多位活跃在英国戏剧、表演和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创立。他们热爱冒险,勇于冲破传统艺术框架。Forest Fringe的创立成员,基于自己勇于冒险的精神,不断突破传统艺术框架,很快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加入其中。至今,Forest Fringe已经发展成为覆盖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和行为表演等多艺术领域的艺术家网络。

格式工厂13

格式工厂14

Forest Fringe也是一个非盈利性的表演艺术节,自2007年起每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它由艺术家们独立策划制作,鼓励对艺术形式的实验探索以及艺术上的DIY精神。

2007年,Forest Fringe创立于爱丁堡的一家名为Forest Cafe的聚会场所兼独立艺术空间。这个空间完全由志愿者以义务劳动方式运作,内设咖啡馆、画廊、表演空间、排练室及一个暗房。尽管Forest Cafe因业主方原因被迫于2011年关闭,创立于此的Forest Fringe却一直延续着其最初的的低成本、自给自足的运作方式,以及艺术家、志愿者、观众三者之间紧密无间甚至身份互换的独特社群氛围。

Forest Fringe官网:http://www.forestfringe.co.uk/

格式工厂10

嘉宾:大卫·约瑟里特、肖恩·库比特、鲁道夫·弗里林

时间:2015-08-05  ~ 2015-08-11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列奥纳多艺术、科学与技术系列 讲座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即将推出“列奥纳多艺术、科学与技术系列讲座”。

本系列讲座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共同组织。系列讲座中各主题部分将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围绕不断拓展的艺术/科学话题展开。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及其合作机构将提供活动场地。

此系列讲座的首讲将于2015年8月5日(周三)于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举行,讲者大卫·约瑟里特(David Joselit, 纽约市立大学研究院艺术史博士课程杰出教授)将带来以“暗云”为题的讲座。在此后的数月间肖恩·库比特(Sean Cubitt,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教授,列奥纳多系列丛书主编)以及鲁道夫·弗里林(Rudolf Frieling,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媒体艺术策展人)将在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CAFA)带来后续的讲座,敬请关注!

列奥纳多
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服务于全球范围内从事艺术、科学和人文交叉领域研究的思想家与实践者。成立近50年来,列奥纳多致力于培养和支持那些打破传统界限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今天,通过与不断变化中的出版平台合作(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开展多元的活动、驻留和艺术/科学项目,及其它针对艺术/科学/人文社群兴趣点所设计的项目 ,列奥纳多/国际艺术、科学与技术协会始终保持着其在跨学科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

欲了解更多列奥纳多的出版与项目资讯,请访问http://www.leonardo.info

格式工厂7

嘉宾:冯俊彦 Jasper Fung、邵俊杰 Louis Siu

时间:2015-06-27  15:00 ~ 2015-06-27  17:0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香港现在音乐

本次活动免费,请点击“预约

“声音传输”是香港现在音乐策划的艺术家交流计划,这个计划旨在把香港声音艺术家优秀的作品推广至中国的声音艺术社群。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五位香港声音艺术家已于上海展演了他们的作品。2015年,现在音乐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联手合作,共同为上海观众呈现两位香港艺术家的表演。

格式工厂8

冯俊彦 Jasper Fung

冯俊彦 Jasper Fung

冯俊彦是一名声音艺术家、键琴手、电子音乐家。他的声音装置与创作,引申自他独特深刻的社会视觉,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相互性。他的创作范畴包括古典音乐、另类音乐、声音艺术、空间装置,流露跨越传统规限的强烈倾向。

格式工厂9
邵俊杰 Louis Siu

邵俊杰 Louis Siu

邵俊杰是其中一名新一代创新的敲击乐手,他于2010年至2013年间于澳门乐团担任首席敲击乐手。他于悉尼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及三藩市音乐学院接受音乐教育。他现为香港创乐团创团成员之一,并活跃于艺团的不同演出。

关于“现在音乐”

“现在音乐”(简称CMHK)是2007年创立的香港艺术团体,致力于推广当代声音与音乐实验。现在音乐策划的项目旨在为当代的声音和音乐实验提供前瞻性的支援架构,并扩大当代音乐和实验声音的版图。以创建声音实验平台立据,填补当代音乐和实验声音在众多表演艺术形式中的缺席,是“现在音乐”的艺术定位。

格式工厂6

嘉宾:乔治·拉格迪

时间:2015-06-20  15:00 ~ 2015-06-20  16: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配有中文翻译

点击预约报名
关于讲座

本次讲座将要回顾六件公共美术馆装置,这些作品收集与观众人群文化相关的数据,并利用语义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将分析结果于现场视觉化。讲座将要讨论的项目包括:1) “想象马孔多”(2015)是为庆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而作, 呈现于哥伦比亚波哥大国际书展。在这个作品中,公众通过手机上传描绘马尔克斯书中的场景的照片至服务器;这些照片将按主题排列,投影到大屏幕之上。2)“群集视野”(2011-2014)使用三个监控摄像头自动在其所在的美术馆内捕捉感兴趣的景象,并以投影形式通过虚拟现实空间呈现这些图像。3)“装满记忆的口袋”(2001---2007)受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委托创作,是一个直接“众包”的作品——观众通过扫描和描述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来为这件作品提供信息。这一作品已在七个国家展出。4)“化为无形”是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创作的一件场域特定的作品。这是一件从2005年9月开始至2019年结束的持续数据可视化作品,也是一件非直接的“众包”作品,它将人们借书、借光碟的行为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近乎实时的动态可视化呈现。至今它已经收集了超过7500万条数据。5)“我们是星尘”(2008)由NASA斯皮策科学中心(Spitzer Science Center)委托创作,作品呈现了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绕日运动时观察到的热成像图。6)“移动探戈”(2006-2009)邀请公众上传手机照片,再在Flickr的图片库当中使用相同标签来搜索图片,最后将两者并置于美术馆的大型墙幕上。

关于讲者

乔治·拉格迪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媒体艺术与科技博士课程主任、实验性可视化实验室的主任,以及工程学院和人文与美术学院的数字媒体教授。身为国际知名的学者与媒体艺术家,拉格迪是互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先驱。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在用数据处理方式得出交叉文化内容的一系列观念立场的基础上,创造数字媒体互动装置,为这一领域作出贡献。拉格迪目前的研究涉及数据可视化、机器人计算机合成摄影与数字影像民族志。他的基于计算的装置在世界各地展出,从美术馆、画廊、非常规性空间、学术会议到公共委约等。他还获得创意资本基金会(Creative Capital Foundation)、丹尼尔·朗格卢瓦艺术与科技基金会(the Daniel Langlois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加拿大文化艺术理事会(the Canada Council)、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等设立的多个奖项。

格式工厂5

嘉宾:沃夫冈·斯蒂勒

时间:2015-05-10  14:00 ~ 2015-05-10  15: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配中文翻译)

关系艺术与注意力经济

点击预约报名

讲座简介

此次演讲着重介绍了斯蒂勒的艺术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这背后对关系艺术与注意力经济的思考。讲座涵盖了从早期艺术家社交网站“The Thing”到他九十年代创作的一些作品。主流的西方思维根基于主客二元论,常常将主体与其所处的环境分而视之。而与之对立的,斯蒂勒的思考深受现象学“此在” (being-in-the-world)概念的影响,揭示出主客体之间的某种积极关联。

讲者简介

沃夫冈·斯蒂勒于1950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他曾就读于斯图加特自由艺术学校,并于1976年移居纽约,进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攻读美术学士学位,期间师从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观念艺术)、马歇尔·布朗斯基(Marshall Blonsky)(符号学)、罗伯特·曼戈尔德(Robert Mangold)(绘画)、杰基·温莎(Jackie Winsor)(雕塑)、理查德·范·布伦(Richard Van Buren)(雕塑)、斯德姆·德·赫希(Storm De Hirsch)(实验电影)、托德·瓦特(Todd Watts)(摄影)、埃德·鲍斯(Ed Bowes)(视频)、阿尼娜·诺瑟(Anina Nosei)(艺术史)和珍妮·西格尔(Jeanne Siegel)(艺术史)等人。

20世纪80年代,在多个纽约及欧洲画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后,沃夫冈·斯蒂勒决定采用集体协作的工作形式,并于1991年创建了一家服务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的在线论坛——The Thing。初建之时的The Thing仅是一个BBS,即万维网出现之前,用于实现在线社区对话的一种电子公告形式。及至90年代末,The Thing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网络社区,拥有数十个成员网站、邮件列表、一个成功的网页服务商、一间位于切尔西的社区工作室,以及首个致力于网络艺术的网站——bbs.thing.net。

1996年,斯蒂勒开始创作一系列在线直播视频流。其中首个作品《帝国24/7》(Empire 24/7)对帝国大厦靠顶端三分之一的楼层作了不间断录制,并在网上直播。在《帝国24/7》之后,斯蒂勒通过在线录影,拍摄了其它一些建筑与城乡风光,例如:柏林电视塔、德国Comburg修道院、9·11前后的曼哈顿下城区,以及巴西亚马逊丛林的亚诺玛米(Yanomami)村庄。担任The Thing执行总监期间,斯蒂勒一直在持续拓展这一影像系列。

沃夫冈·斯蒂勒的作品由纽约Postmasters画廊代理。

格式工厂4

嘉宾: 沈莘 、 马海平

时间:2015-05-08  20:00 ~ 2015-05-08  24:00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电子世界的民谣”

线上平行展首展开幕暨上海派对

点击预约报名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诚邀您参加“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平行展开幕暨上海派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于2015年5月8日在上海展馆呈现“电子世界的民谣”的首展——沈莘作品《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艺术家沈莘将中国馆的内景实时传输至上海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空间,以一个残缺的全息avatar影像演出一场真假重叠的戏剧,叙述一段关于工作、劳作、身体、财富、阶级与死亡的鬼魅般的故事。同时为配合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当日的CAC专场活动“电子世界的民谣”及新闻发布会,CAC上海展馆将举办派对并邀请声音艺术家马海平带来精彩的现场表演。
《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艺术家:沈莘

展期: 2015年5月8日-2015年6月7日
“电子世界的民谣”项目综述
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新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以“电子世界的民谣”为主题,把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发展出一个系列的网上平行项目,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格式工厂3

嘉宾:莎宾娜·赫梅尔斯巴赫

时间:2015-04-04  14:00 ~ 2015-04-04  15:30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语言:英文 (配中文翻译)

讲座简介
此次讲座将聚焦于录像艺术与媒体艺术领域里那些挑战了屏幕界限并对电影与录像的视觉语言进行了实验的作品。讲座中展示和讨论的作品显示了媒体的使用在重构、拓展、重组视觉材料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此,艺术家们探索了许多特定的策略,包括新的叙述模式、技术创新和沉浸式的环境以及利用算法产生的视觉材料的生成性发展。此次讲演所使用的案例来自赫梅尔斯巴赫在ZKM,Edith Russ House for Media Arts 以及HeK (House of electronic Arts Basel) (www.zkm.de, www.edith-russ-haus.de, hek.ch) 所策划的展览。

讲者简介
2012年3月以来,莎宾娜·赫梅尔斯巴赫开始担任HeK新的总监。在慕尼黑学习艺术史之后,在1993至1996年间,她曾为慕尼黑和维也纳的多个画廊工作,随后她成为了奥地利格拉兹Steirischer Herbst艺术节的展览及会议项目经理。1999年,她成为ZKM的展览主任。从2005年到2011年,她担任德国奥尔登堡Edith-Russ-House for Media Art的艺术总监。她的展览项目包括:“快进”(2003);“Coolhunter” (2004);“回放:模拟现实”(2006)”;“生态媒体:今日艺术之生态策略”(2007);“景观2.0”(2009);“我的战争?冲突年代的参与”(2010);“复制的文化”(2011)。2011年她在塔林的Kumu艺术博物馆策划了“欧洲文化首都塔林2011”项目的一部分——“入口?艺术与网络文化”。她在巴塞尔HeK策划的展览包括“感受地点?媒介化城市景观”(2012);“半导体:这里要有光”(2013),“想象未来的视角” 以及“池田亮司个展”(2014)。作为一个作者和讲师,她致力于研究媒体艺术与数码文化相关的话题。

视频记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