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916592174身临其境

嘉宾:埃德温·凡·德·海德

时间:2013-10-25  18:30 ~ 2013-10-25  20:00

地点: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讲人:埃德温·凡·德·海德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荷兰驻沪领事馆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世界知名荷兰声音艺术家埃德温·凡·德·海德将向观众介绍他的一系列作品、创作理念以及作品之间的关联。本次讲座将着重于探究性与交互性的环境,通过介绍相关作品,展示观众在置身作品内部时如何扮演积极的角色从而进一步认识作品。埃德温参与了本届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其作品《气动声场》目前正在上海音乐厅展出。

关于艺术家

来自荷兰的世界知名声音艺术家,致力于研究声音、空间和互动。他将作曲学科和音乐语言延伸至空间互动以及交叉学科的方向。他的作品涵盖装置、表演和环境设计,观众置身于作品中,需积极地探寻如何将他们自己与作品进行互动及联系。

他曾在许多著名博物馆和艺术节中展出他的作品,包括根特SMAK艺术节、林茨电子艺术节、阿姆斯特丹Stedelijk美术馆、鹿特丹V2_’s DEAF电子艺术节、东京日本电信公司互动传播中心、北京NAMOC、柏林转译媒体艺术节、巴塞罗那Sonar艺术节、台北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巴西FILE艺术节以及柏林SONAMBIENTE艺术节。2013年夏天,他在上海K11艺术空间展出互动声音装置作品“空间声响”(100公里/时100分贝)。

他还是莱顿大学以及海牙皇家音乐学院空间交互实验室的客座助理教授。他是柏林科技大学2009年的瓦列兹名誉教授,并获得Witteveen+Bos Art+Technology奖。他最近出任法国Le Fresnoy现代艺术实验室2011-2012的客座教授。

格式工厂20140630222554_9375

视频:

20131019165741768声动

嘉宾:Marco Donnarumma、姚大钧

时间:2013-10-24  18:30 ~ 2013-10-24  20:00

地点: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艺术家:Marco Donnarumma

策划/现场对话:姚大钧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中国声音艺术大展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来自意大利的Marco Donnarumma是新媒体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最主要的创作方式是以身体的肌肉作为作品的最原始数据资料来源,再运用肌肉控制器控制作品的现场演出。他向观众展示感官的变化情况,当肌肉振动被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声音,并从他的躯体传播出去时,这声音经由观众的耳朵、皮肤和肌肉感官,让他们的肉体发生共鸣,由此产生了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关系。表演者的本体感受维度被放大,开始包围观众的身体,而肌肉颤抖的力量成为一种“影响”矢量。

关于艺术家

马克·唐纳鲁马出生于意大利,现生活于英国伦敦。年仅28岁的马克代表新一代艺术家的发展潜能与活力。目前于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全球若干所学校及新媒体实验室任教。

他创作跨幅很大,从声音到肢体表演、日本舞踏、媒体剧场。在过去的三年里,他在五十多个国家进行了演出与演说,其中包括美国、南美地区、欧洲地区、印度、中国、韩国及澳大利亚。他的作品曾入选引领性的艺术事件(ISEA、WRO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参与各种艺术节及艺术馆展览(FILE, Panorama, EMPAC电子艺术节, 纽约电子艺术节, Sonorities, Némo, Mapping, Piksel, Re-New, Laboral)以及学术讨论会议。他还策划了生物技术和表演艺术的综合性期刊出版物,题为“生物技术性表演实践”(eContact! 14.2)。

他的作品探讨人体与外界环境(无论现实与虚拟)的关系,并审视其声学维度及与科技互动的潜在可能性。他的交互式乐器 Xth Sense 赢得了玛格丽特Guthman乐器大赛的一等奖,并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音乐技术中心评为“世界最具创意性的新乐器”。

格式工厂20140630220156_7656

视频:

2013930151553632人群谱系学的可能性_poster

嘉宾:黄建宏

时间:2013-10-12  19:00 ~ 2013-10-12  21:00

地点: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演讲人:黄建宏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西天中土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人民”的宣称一方面推进了民主政治,另一方面也确实让许多人增加了改变生命的机会,然而,这个指称却一直未被清晰地解决,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直被二十世纪的媒体与知识份子所占用的关键词。

尽管后半世纪的理论对此多有批判,却一直无法解决“人民指的是谁?”、“谁可以用这个词?”、“怎麽用?”等问题。然而,理论的喧哗声掩盖了真正的问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国政府因为全球结构而强化着对国内的控制力时,了解“人群”与构成“人群”成为今天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黄建宏 1968年生,台湾高雄人,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所美学组博士。研究领域为影像哲学、 美学、德勒兹电影。 现职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副教授,从事关于影像与策展的研究。同时也书写电影、当代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评论。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一种独立论述》(2010)和《浑变:编织未知的亚洲工作日志》(2011)。他同时从事法国当代理论,如德勒兹 (Gilles Deleuze)、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与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等人著作的翻译。

格式工厂20140630214338_1562

视频:

格式工厂2013926144233828wechat

嘉宾:Tuomas Laitinent

时间:2013-09-29  18:30 ~ 2013-09-29  20:00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N分钟影像艺术节

策划:黎宁春

本次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预约 info@chronusartcenter.org

N分钟第3届首场视听活动

本次活动将包括两个部分,芬兰艺术家Tuomas A. Laltinen将向观众介绍他最近的一系列作品,之后他将结合自己的影像作品做一场现场声音艺术演出。我们希望这场活动能够与观众一起众分享其极具个人风格的影像与视听创作。而这也是他在中国的首场表演;现场幸运观众还将获得限量签名海报。

关于艺术家

出生于里希迈基,芬兰。现生活于赫尔辛基及旧金山。

2008年毕业于芬兰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多媒体专业)。

Tuomas Laitinen是个多媒体视觉艺术家,他创作的媒介包括灯箱、霓虹灯、影像、版画及声音。

N分钟影像艺术节

N分钟影像艺术节是一个年度公共艺术项目。于2011年创立,每年9月至10月在上海举办。通过一系列如影像放映、展览、视听艺术演出、讲座与论坛等活动的实践,将影像艺术推广、延伸至公众可触及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成“艺术破墙”的实践规模,诠释公共艺术的新的可能。N分钟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个独立的、国际化的、公共的,以推广录像、新媒体、视听艺术为主的年度艺术节,也是中国唯一的,以独立机构身份输出、推广中国当代影像艺术至国际平台的艺术节。

格式工厂20140630205602_6562视频:

格式工厂201391116183941415

嘉宾:汤惟杰,Terence LLoren,沈祎,陆晨

时间:2013-09-15  17:00 ~ 2013-09-15  19:00

地点: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声音杂货铺系列活动之一:Growing up with Shanghai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时间: 17:00 – 19:00,2013年9月15日(周日)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本活动免费,请通过邮件进行预约。info@chronusartcenter.org

5年前,常驻上海的声音艺术家Terence LLoren开始了他的“Growing up with Shanghai”项目。该项目包括声音、文本、摄影、和手绘地图等元素。概念由Terence发起,影像部分则与沪上的女摄影师沈祎合作。这个项目邀请了上海20-30年龄阶段的年轻人,重走上海的大街小巷。在此过程中,这些年轻人会用上海话讲述与这条街道息息相关的个人经历和记忆中这条街道的变迁,而艺术家则在一边静静地录下了这些充满温度的回忆,并且同时记录沿街正发生着的,鲜活纷繁的市井生活的声音。第一遍录音之后,Terence会带着摄影师沈祎按照原路线重走一遍,摄影师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自由地为这些街道“留影”。之后,照片按照行走的时间顺序与讲述者的文本编辑在一起,但并不仅仅作为简单的配图,而更像是对那些“声音”做出的视觉回应,以激发更多维和丰富的行走体验,以及行走的可能性。

2011年12月,“Growing up with Shanghai”作为中国的入选作品参加了位于意大利A+A艺术中心举办的“Vision of Cities”多媒体艺术联展。CCTV4中文国际频道将于2013年9月15日(本周六)下午1点播出关于本项目的专题“声音里的上海”。更多关于此项目的具体信息及作品可在如下网站获得了解:http://soundcloud.com/bivouacrecording

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于同济大学的,专注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学者汤惟杰先生主持本场活动。汤先生将与Terence、沈祎、以及“顶楼马戏团”的陆晨先生一起从田野录音、影像记忆、声音与城市,以及方言与艺术创作等角度就该项目展开更深入的解读和讨论。

关于“声音杂货铺”

“声音杂货铺”是由汤惟杰先生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提出的一个系列项目,该项目旨在强调作为一个声场的上海与我们的生活史的关联。试图通过该系列的活动来探索城市,比如上海,是否有其声响-听觉的特殊机理?如何凭借声音辨识这种“地方感”?如何从声音的维度来想象我们位于城市的生活、历史?“声音杂货铺”并不只在城市形态的风格化“区别标记”意义上看待声音,相反,它将声音当作城市生活的实质构成。同时“声音杂货铺”并不将自己看做是博物馆式的存在,它不以排列、制造某个经典谱系为旨归;它在意这些被记录、被收纳的声音如何被我们在当下使用/利用,以及如何重新进入下一轮流通。

参与者简介

汤惟杰

学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比较诗学,近现代上海都市文化,电影史与视觉文化研究。

Terence LLoren

声音艺术家,田野录音师,声音设计师。常驻上海。

沈祎

80后上海人,《东方早报》文化记者。业余从事诗歌写作,自由摄影,电影评论等。

陆晨

70后上海人。上海方言乐队“顶楼的马戏团”乐队主唱

格式工厂20140630203726_7031

视频:

格式工厂201394154128981

嘉宾:Johannes Langkamp

时间:2013-09-06  14:00 ~ 2013-09-06  18:30

地点: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1号楼2F

时间:     2013年9月6日,14:00 – 18:30

14:00 – 18:00 工作室开放参观

18:00 – 18:30 艺术家介绍项目

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1号楼2楼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本次活动免费,敬请预约。预约请发送邮件至:info@chronusartcenter.org

简介:

CAC首位驻留艺术家Johannes Langkamp经荷兰V2媒体艺术机构推荐,于2013年7月10日在CAC开始为期两个月的驻留创作。本次开放工作室将从作品展示、创作手稿、纪录访谈、现场装置等多方面呈现Johannes的创作理念与过程。

着迷于移动的元素,Johannes正在研究太阳的幻象移动及我们与视觉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日常视觉存在/环境)。此次项目“模拟太阳追踪”,旨在通过24小时的延时影像追踪太阳轨迹。艺术家用装有机械装置的三脚架和摄影机实现对太阳的追踪。摄影机的倾斜角度与地轴平行而方向相反。每分钟拍摄一张图像,连续拍摄24小时,最后编成一个60秒的移动影像序列。

“在我们看来,太阳系中心的星辰时时刻刻在移动,我们称之为‘升起’与‘落下’,即使它并非如此。我由此想到追踪这个日常幻象,并研究我们与视觉自然的关系。

我之所以做这件作品,是因为它的简单纯粹。

对我来说,摄影机在特定的时间里被置入特定的场景而逐渐产生阶段式的影像作品,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并不直接干预环境,只是给了摄影机一些“视角”:拍摄角度每分钟变换0.25度。而世界由此颠倒。”

—— Johannes Langkamp

艺术家简介:

Johannes Langkamp是来自荷兰鹿特丹的新媒体艺术家。2011年毕业于阿尔特兹视觉艺术学院,并获得艺术学士学位。

2012年,在德国Stadthaus画廊及德国Kurhaus Kleve艺术馆举办个展,后者获得沃纳德国际青年艺术奖奖。同年,获得萨克逊艺术学会奖。此外,自2008年起,其作品多次在荷兰、德国、法国等地展出。

格式工厂20140630201752_0625

视频:

201389173017138特别活动推荐放一张

嘉宾:Raqs媒体小组与祖雷卡·乔达里

时间:2013-08-24  19:30 ~ 2013-08-24  20:30

地点:莫干山路50号 M50艺术园区18号楼

“而后,我们的眼睛开始工作,游历。”

《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是Raqs媒体小组和同样在印度德里工作的剧场导演祖雷卡·乔达里合作的作品。这一由卡维亚·穆尔蒂和巴格瓦蒂·普拉萨德表演的50分钟戏剧,在费利斯·比特于1858年摄于印度勒克瑙的一张照片的投影前展开。演出的情节由Raqs和乔达里共同设计,而Raqs又用文本和录像对演出进行干预。费利斯·比特是一位先锋性的旅行摄影家,他用照片记录了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7年印度大起义和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0140630200310_8437

201389172656683特别活动推荐放一张

嘉宾:Raqs媒体小组与祖雷卡·乔达里

时间:2013-08-24  15:00 ~ 2013-08-24  16:00

地点:莫干山路50号 M50艺术园区18号楼

“而后,我们的眼睛开始工作,游历。”

《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是Raqs媒体小组和同样在印度德里工作的剧场导演祖雷卡·乔达里合作的作品。这一由卡维亚·穆尔蒂和巴格瓦蒂·普拉萨德表演的50分钟戏剧,在费利斯·比特于1858年摄于印度勒克瑙的一张照片的投影前展开。演出的情节由Raqs和乔达里共同设计,而Raqs又用文本和录像对演出进行干预。费利斯·比特是一位先锋性的旅行摄影家,他用照片记录了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7年印度大起义和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演出中使用的这幅照片呈现的是在宏伟的废墟前的一个临时灵堂(这是1857年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在北印度所进行的大起义的结果),而这正构成了《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所蕴涵的富有挑衅性的核心主题。这幅图像凝固了印度动荡的殖民地历史中的一刻,表面上看是对事实的忠实再现。而《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用一系列诗意的和论辩的姿态切入这一固有的印象──当被记录的图像从档案移入剧场时,这些姿态也同时置换着图像的权力。最终,这一作品要求观众具有进行若干形式的空间和时间旅行的欲望,而表演者、Raqs和乔达里则是他们值得信赖的向导。

脚本

塞康德拉巴德之所见

 

2012年5月17日

被隔绝起来的理性等于强权之声乘以其回声,减去民众之声的纷呈频率,再加上偶发变量。审视那强权之声与渐渐积聚的民众之声的频率之差,便可知晓民众的骚动产生怎样的净效应。

而偶发变量可被用来指涉任何情况,它可以是常年愤愤不平的民众所爆发的不期而至的狂喜,也可以是强者时而显出的疲乏;它甚至同样也可以是权力机器的耗损、维护和意外失灵;这些都将有可能改变这个等式,所以这个等式势必是脆弱的。

一粒尘埃在落定之前,是一颗炽热的微粒,在光中翩然起舞。

世界之主 帝国 行尸走肉 霸道 紧张 累计 战场 好好先生 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 紧张症 老兵 末日之战 成本 会计 地窖 钻头 版权 二进制 系统 劝诫者 脓疮 无形 法令 银 牺牲 坟墓 召唤者 彩色影像 绞架 闪耀 炮艇 严峻 实业家 微积分 残骸 税吏 空降兵 说客 肿胀 搅局者 配置器 宣誓书 会聚 活着 粉碎机 知识分子 监禁 首领 补偿 评估人 飞艇驾驶员 种子 投机者 承运人 不屈不挠 锋利 药物 圆滑 水泥 支票簿 汽车 要塞 高速路 炫耀 买方 限制者 强有力 插曲 入侵者 压路机 金库 喷嘴 死路 长官 敏感指数 协约 证书持有人 取代者 电脑 毫不费力 混沌 弹头 例外 难以置信

多情的诗人们说,爱意味着失去。醉心市场的玩家们将某些失利视为东山再起的契机。因此,胜与败,并非泾渭分明,得与失,亦难以说清。

解鞍之马结束了征途。

三张图片:一头驴子正穿过一条空荡荡的路;一个男人站在一条空寂的大道上,一台测绘仪器遮住了他的脸;一个三脚架支撑着一台照相机,立于沙漠中的一座沙丘上,还有一片影子,显然是那缺席的摄影师,匆忙间将它留在了画面之中。

想这一路飞沙走石。眼见遍野征战遗骸,马再也不愿挪动半步。

许多地图,依旧是许多地图,各式各样的绘图法。现代航海图基于经度和纬度,通过某一运动物体与一个假想的静止表面之间的动态关联塑造自身。

纵观人类历史,在世上最庞大的水域之中的航行曾需运用一种不同的测算系统。该系统基于这样一种喻设——静止不动的航行者正处于交汇之处,一个世界迎面而来,另一个世界渐自远去。

不是航海者驶向岛屿,而是岛屿朝他而来,又从他身旁经过。

倘若我们能将时间折叠,就像折一张纸,将会如何?倘若我们能将时间折成一艘船或一架飞机,我们将经历怎样的旅程?

马亨德拉·拉尔·威尔玛 致 拉里·卡里瓦蒂,印度教女校,勒克瑙

1916417日,40号战地邮局,法国

 

随信附上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位英国女孩的死亡。你会注意到照片中有一个男人,女孩毫无知觉地躺在他面前的地上。她曾在比利时做护士,护理过伤员。

女孩被指控帮英国士兵经荷兰逃回英国,因而被判处死刑。她已不省人事,士兵们拒绝朝她的身体开枪。于是军官用左轮手枪崩开了她的脑袋。

米尔·山姆萨德·阿里 致 赛伊德·卡拉麦特·阿里·萨希布,德里

19165

密拉特骑兵旅,法国

 

寄给你的照片拍摄于1916年4月。将它与去年4月拍摄的照片相比。你自己判断我写的是真是假。

古拉姆·拉苏尔·汗 致 他的父亲穆罕默德·纳瓦兹·汗,奥兰加巴德

1916524日,塞康德拉巴德骑兵旅,法国

 

你说这张照片毫无用处,对我而言它却抵得上我的所有财富。

我在梦中也无法见到你,因此,能注视照片中的你,我深感安慰。

贾拉乌丁·艾哈迈德 致 哈吉·萨阿达特·米尔·

埃特马德普尔,北方邦,印度

19151014

鲁昂,法国

 

今天,我匆匆买了些图片,正将它们寄给巴希尔。我找不到更多张那个女人的照片了,她身披铠甲,目光如炬,直视苍天,俨然一位标致、俊秀的美人。我在寻找她的图片。已在多家店中搜求。四百年前,这位女子曾在抗击英军的战争中屡建赫赫战功。然而,她最终落入英军之手,被活活烧死。我想,这正是她的图片停售的原因。

亚莱特· 莫哈坎·乌丁

恰夸尔,杰赫勒姆县,旁遮普

1916426日,锡亚尔科特骑兵旅,法国

 

我们被禁止写战争的详情。此外,一个人能写下什么呢?

倘若战争只限于一个区域,一个人或许可以描述它的细节,而这场战争已蔓延到整个世界,无一处能幸免。

萨依布·汗 致 他的兄弟阿卜杜拉·

112骑兵旅,沙达拉,斯瓦特,西北边境省,

1915315

电报公司密拉特分部,法国

 

如果我能活着回来。当我回到印度,我会向你重述这整个故事,自始至终,就像《一千零一夜》。

照片像是拍摄于白日的晴光之中,或许是正午。一眼望去,它透出一丝忧郁感伤,一种对于逝去时光的壮阔乡愁,或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共鸣,来自那被捕捉到的瞬间:一处巴洛克风格的废墟,男人们摆着姿态,一匹骏马。

清晰便是可读。清晰能使我们深入诸般细节——姓名,地点,缘起,时间,进入,退出,或许,还有目的。

对清晰的执着又产生它自己的阴影。

露骨的谎言与赤裸的真相之间,是一片模糊地带。

我们阅读彼此,寻求迹象,并非因为我们晦暗不明,或必须渴求暧昧,而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恐惧和经验仍然呼唤着一种能赋予生机的传达。

而后,我们的眼睛开始工作,游历。真相不再被阴影遮蔽,我们看到,“此情此景”不过是精心布置的结果。那些尸骨被清理,精挑细选,在幽暗大地的映衬之下,惨惨发白,如在一处栩栩画境。

倘若这是1857年印度大起义中起义者的身体,它们的骨架不会被保存得如此完好。

也许,非常有可能,它们根本就不是那些在锡坎德拉花园中被屠杀的起义者的尸骨,而只是一些道具,恐怖的人造肢体,“他人的尸骨”,被摆放在其中来营造场景,因为原来的尸骨已然“消失”,或者只是不够用来拍摄一张好看的照片。

原来的尸骨已然“消失”,或者只是不够用来拍摄一张好看的照片。

21世纪投下一个早产儿,来自未来,战栗降生。

在降临与短暂的隔离期后,白日的表象被探究,寻求生命物质的有机踪迹。来自第一批样本的初步报告持续显示出一贯的反常。

重要的问题仍然半死不活地悬置着:“是什么构成了生命的迹象?”。新陈代谢,生长,感知以及繁殖,以种种难解的方式进行着自我表达,或许,那些用于验证它们的指标也对此束手无策。我们如何知道,在那些我们至今尚未知晓、或无法想象的生命形式之中,新陈代谢、知觉或是繁殖是如何进行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宇航员同志,当你遨游太空,你如何辨识生命的迹象?

时空是否会扭曲你的感官?

别了,宇航员,一路平安。

骨头。

如果这两百零六具成年尸骨可以各自发声,他们都将高唱身体的颂歌。藏骨堂将成为歌剧院。胸骨彰显其主人的骄傲;肋骨好似忧伤的歌队,为那振翅的心扉低唱挽歌;腓骨,胫骨,股骨,击鼓以和,浩浩颂歌,气势磅礴;跗骨与跖骨,腕骨与掌骨,桡骨与尺骨,歌唱平衡与灵巧;尾骨由底层击出一个怨诽的音符;额骨在头盖骨上忧心忡忡。

这些骨头功能各异,类别不同,它们低语,嘶鸣,各讲方言,抑扬顿挫,欢笑,哀哭,唱着曲调,或者走调,完全乱套。唯有那寂寞的舌骨,含糊的舌骨,可能会以讥诮的沉默面对这众骨喧哗。舌骨会管好舌头,它知道每个生命,都只配得如此这般的喧哗或沉默,亦如所有其他的生命。

当骨头们停止歌唱,哨音与幽怨的赋格也暗灭了声息,照片的沉默,定格瞬间的沉默,又重新开始自我述说。

(翻译:戴章伦,校对:陈韵、施瀚涛)

Interior of the Secundra Bagh after the Slaughter of 2,000 Rebels by the 93rd Highlanders and 4th Punjab Regiment. First Attack of Sir Colin Campbell in November 1857, Lucknow. Albumen silver print, by Felice Beato, 1858.

塞康德拉巴德的内部,在2000名起义者被第93高地兵团和第4旁遮普军团镇压屠杀之后的场景。科林·坎贝尔爵士的第一次进攻,1857年11月,勒克瑙。蛋白银版照片,费利斯·比特,1858年。

20140630200225_2500

201382015228328活动大小的图片

嘉宾:张颂仁、高士明、陆兴华、Raqs媒体小组、牟森、 祖雷卡·乔达里

时间:2013-08-24  16:00 ~ 2013-08-24  18:00

地点:莫干山路50号 M50艺术园区18号楼

 a. 谈话时间:一个展览的余象
16:00 - 17:00
主持:张颂仁
嘉宾:高士明、陆兴华、Raqs媒体小组
* 同声传译
b. 与时间谈话:演后笔记
17:00 - 18:00
主持:高士明
嘉宾: 牟森、 祖雷卡?乔达里、Raqs媒体小组
* 同声传译

Raqs媒体小组

Raqs媒体小组( 吉比什 · 巴什、莫妮卡 · 纳如拉、和舒德哈巴拉特 · 森古普塔)是在新德里工作的当代艺术实践团体。他们的作品形式包括装置,录像,摄影,图像-文本拼贴,线上与现下媒体物,表演和遭遇。他们用历史和哲学的思索、研究和理论来跨越当代和媒体艺术实践。Raqs的作品展出广泛,包括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伊斯坦布尔、圣保罗、台北和悉尼双年展。他们的作品也被几间重要当代艺术机构和美术馆收藏,包括波涅米萨21当代艺术收藏(维也纳),舒米塔和阿拉米·玻色收藏(纽约),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伯格收藏(香港),梦周文教基金会(香港)和德维艺术基金会(古尔冈)。

2007年,他们为欧洲宣言展策划了位于博尔扎诺/博岑的“当下之余”展览。2000年,他们在德里的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创立了Sarai(驿站)计划(www.sarai.net)。他们是Sarai读本系列的编辑团成员。

2010年,Sternberg出版社(柏林和纽约)出版了Raqs的文章和图像-文字作品组成的《渗透》一书。《Raqs媒体小组:动力沉思》则是Raqs写作和关于Raqs创作的第一本中文文集,由北京的蜜蜂出版公司在2013年出版。

格式工厂20140630193738_6250

TASML|CAC 研究/创作驻留奖
2015年夏季开放申请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合作于2015年推出为期两月的暑期驻留奖。该项目为TASML|CAC国内青年人才开发计划之先导项目,目标是吸收清华大学多学科人才在CAC开展驻地跨学科研究与创作。此次驻留将由CAC提供在上海的实验室、专业技术团队支持及研究奖金人民币2万元。

研究与创造是近年来新兴的艺术结合(科学)实验从而导向作品构思、制作的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它打破了以个性表达、情感发挥为艺术生产之本质的传统意识,强调以研究(包括文化及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前提,并鼓励以跨界合作、集体思维为生产模式,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纳入艺术的思维和实践逻辑之中。TASML | CAC研究与创作围绕以下四个方向展开:

a)情感网络及体感游戏 (Emotive Networks and Haptic Gaming)
该研究方向将以网络为平台,研究开发以远程触感式技术为核心的情感交流新模式,包括在互联网中肢体(如穿戴式)、行为及神经控制的交互形式。

b)网络生成艺术(Networked Generative Art)
该方向将以网络为平台,开发以实时算法生成的艺术的软硬件模块,包括多端(multi-nodal)以及单频网络艺术的创作程序,研究新的输入模式,整合网络前、后端系统的多种终端,研发配套的展示、传播及销售平台。

c)未来影视 (Future Cinema and Television)
该方向将研发以电影、电视、移动视频为对象的新的观看、参与及消费型态。实验内容包括以互动为导向的非线性叙事模式、观众介入生成的情节设置等,并开发相关的软硬件系统。

d)智能音乐及声像 (Intelligent Music and Audiovisual Systems)
该方向将研发以数字媒介为基础、涵盖多种移动通讯载体的连动式音乐、自主式创作机制(Autonomous System) 以及联觉式(Synesthesia) 声像反应环境。

2015年 TASML|CAC 暑期驻留项目现公开征集申请。申请截止日期为2015年6月1日(北京时间24点整)

驻留及申请细则如下:


驻留日期

2015年7月10日- 9月10日

驻留奖金
获奖人将得到人民币20000元奖金,奖金将涵盖在上海驻留期间包括住宿在内的生活费用。 CAC可以协助驻留研究者寻找合适的公寓。

申请对象及要求
-清华大学在校学生/年轻教员及研究学者。

申请材料
-简历(中英双语且整合为一个PDF文档);
-驻留研究/创造计划书(中英双语)。研究方向须为上述CAC研究/创作四个方向之一;
-作品集(中英双语)。作品集可以两种形式提交:PDF或URL。如URL设有密码请提供密码。

*为方便国际评审评阅,所有申请材料文字须为中英双语。

申请流程
-填写申请表(点击下载);
-提交完整履历及描述性简历、驻留研究/创作项目计划书;
-提交作品集的网站链接;
-将所有信息打包压缩成zip或rar发送至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重要时间点
2015年6月01日      申请截止
2015年6月15日     公布录取结果

联系
电邮: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电话:+86-21-52715789

关于合作机构
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
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是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之研究和创造的单元,旨在整合清华大学不同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丰厚资源,在艺术家、设计师以及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之间创造一个具备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的实验功能的孵化器。实验室也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全球媒体艺术团体的交流和合作的中心和枢纽。通过信息共享和知识转移,实验室将作为艺术领域内其他学科和创意产业创新的催化剂。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造及学术研究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