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特别项目

日期:

2024.01.26 (周五)

时间:
19:00-20:30
嘉宾:
Dorota Gawęda与Eglė Kulbokaitė(线上参与),陈玺安
语言:

英文、中文

地点:

西岸美术馆(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B1层  Box

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西岸美术馆

该项目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

 

 

                                      
本次活动免费
席位有限,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
“无嘴III”系Dorota Gawęda与Eglė Kulbokaitė之项目“无嘴”系列的第三部,创作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瑞士)驻留项目“Enter the Hyper-Scientific”(进入超科学)。作品呈现了一派机器幻视的自然风景图像,从而进一步挑战了现代知识型下自然与人类、技术、文化的分割。在Gawęda和Kulbokaitė与EPFL图像生成与图像分析中心(Center for Imaging and Image Analysis Hub)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合作下,传统西方绘画中自然风景画的传统成为了艺术家展开探索的对象。电脑游戏的数字环境经由生成对抗网络(GAN)形变成一种潜在空间,其中,自然与人工、神话与技术互相缠绕。伴随着双屏影像中一位东欧农民与一位景观妖怪的对话,自然与其崇高转化成了充满着怪诞、粘稠、民间传说与魔法的不可名状之物。在本次活动中,观众将观赏“无嘴III”影片, Kulbokaitė也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过程。同时,写作者与策展人陈玺安还将与Kulbokaitė展开对话,批判性地探索她与Gawęda二人的艺术实践。 
< 关于嘉宾 >
艺术家组合Dorota Gawęda与Eglė Kulbokaitė二人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2)。她们的创作形式涵盖表演、影像、绘画、雕塑和装置,语言在其中崩塌,类型丰富多变。她们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展出,包括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23)、迈因茨美术馆(2023)、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艺术中心(2023)、Shedhalle美术馆(苏黎世,2022)、下奥地利艺术中心(维也纳,2022)、瑞士文化中心(巴黎,2022)、汉堡艺术协会(2021)、瑞士学院(巴勒莫/米兰,2021)、瑞士学院(纽约,2020)、Julia Stoschek收藏馆(杜塞尔多夫,2020)、弗里堡美术馆(2020)、Lafayette Anticipations基金会(巴黎,2019)、东京宫(巴黎,2018)、雅典双年展(2018)、巴塞尔美术馆(2017)、ICA(伦敦,2017)等地展出。她们创建了YOUNG GIRL READING GROUP(2013–2021);曾获Allegro艺术家奖(2022)、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llide驻地奖(2022),以及瑞士表演艺术奖(2021)。

 

陈玺安,常驻上海,他定期与艺术家和作家合作发展另类的艺术及思辨性项目。他与艺术家的合作项目以及策展项目曾在若干机构呈现,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广州时代美术馆、立陶宛尼达艺术村以及墨尔本Bleed双年展等。他的写作探索艺术论述的边界,于2015年获得摩纳哥亲王基金会颁发的当代艺术写作与批判性思维奖。他为展览画册撰稿包括多位艺术家如:Mark Dion、Arseny Zhilyaev、Elmgreen & Dragset、王拓等人,合作画册撰稿的机构则包括有:利物浦双年展、亚洲艺术双年展、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北京UCCA当代艺术中心、杭州天目里美术馆和北京箭厂空间。

 

< 合作方 >

 

< 项目支持 >

 

 

 

640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2017(春)“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

开放申请

主题:媒介化现实:修订

申请类型:学术奖金(US$10,000)

项目开始日期:2017年3月20日(若有合理原因,具体开始日期可以商议)

申请截止日期:所有申请者须在北京时间2017年2月5日23:59之前将申请提交至以下网址http://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概述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即将启动新一轮的为期3个月的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项目。此项目将支持一位在全球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艺术家或研究者,在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开展研究与创作实践。此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旨在促进全球交流的同时,推进新媒体艺术的对话和实践,并希望获选者能够帮助CAC实现其研究和增进公众对于新媒体艺术认知的使命。

“媒介化现实:修订”这一主题,为致力于开拓传统的VR/AR和运动捕捉技术之边界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概念和技术的工作平台。随着现成家庭VR、掌上AR技术和现代游戏的出现,大众对于沉浸式和虚拟现实的理解中一贯缺乏概念与美学上的认识。在本次项目开放申请中,CAC实验室正在寻求能够有效应用机构新入的OptiTrack实时动作捕捉系统(更多资讯: https://www.optitrack.com/)的项目方案。申请者提交的方案须采用这项技术,试图创造一种更具沉浸感的体验,以挖掘这一前沿的、科研级别的系统的潜力及其它非常规性应用。

欢迎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沉浸式体验,硬件编程界面,感官沉浸,混合现实系统,VR+机器人,互动空间,AR/VR与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艺术家提交申请方案。

我们为此项目所提供的研究/创造工具(OptiTrack运动捕捉系统2016年最新版)的技术描述如下:

- x8 Prime 13高速POE 红外摄像头,安装在一个4.5m x 5.0m白色空间,附带一个控制室;

- 一台华硕个人电脑,可使用Oculus设备;

-供实时摄像头数据流使用的以太网集线器;

-动态专业光学运动捕捉软件;

-NatNet SDK.与主程序语言和3D开发环境(C++, python, UNITY 3D等)界面相配套的联网工具;

-红外线马克笔和手套;

-易操作的标定工具。

重要提示:所有项目方案均须应用此OptiTrack系统。https://www.optitrack.com

最终选出的艺术家/研究者需要和研究与创作团队在CAC实验室共同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积极参与CAC社区的活动,与其他研究者进行合作,带领研究项目,参与公共项目和教育性活动,以及发展CAC当下和未来的研究领域。艺术家/研究者所实施的项目,包括作品原型机、文献和创作过程将在CAC进行公开展示。

申请资格

· 奖学金欢迎任何国籍的国际艺术家和研究者的申请。

· 申请人须能以英文作为工作语言。

· 申请人目前没有参与任何学位项目,除非申请人是博士生在读,并正从事与本学术奖金相关的技术研究 。

· 申请人将被要求提供可靠证据,证明拥有开发类似规模的相关项目的成功经验。

· 申请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不管是何种情况,申请人都必须详细说明其将如何满足项目的技术与创作要求。

· 只有符合“媒介化现实:修订”的概念框架并严格应用OptiTrack运动跟踪系统(详见以上概述文字)的方案才会被考虑。

关于〈CAC_实验室〉

〈CAC_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探求艺术、设计、科学与技术以及它们对全球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的空间。通过艺术实践、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我们使创造性过程产生拥有高生产和学术价值的艺术作品。〈CAC_实验室〉是一个流动的空间,鼓励作为新知识生发器的艺术实践,在这里,艺术和科学融会成为一种充满当代性和实验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不受主流文化思想、技术压力和经济干扰的影响。

更多资讯:lab.chronusartcenter.org

研究支持

本奖学金项目将为国际艺术家/研究者提供一个介入上海的艺术、技术与创业社群的机会。被选中的艺术家/研究者将获得为期3个月共10000美金的研究经费以全身心投入创作;这一奖金包括了艺术家费、生活费、材料费与展览制作经费。此外,研究者可以使用CAC实验室里的各种设备与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激光切割机、手锯、砂带机、钻床、各种手持工具、各种电子元件、arduino、树莓派(Raspberry Pi)、一头戴式oculus rift DK2、红外钎焊、电烙铁及其他原型机制作工具。

CAC将为国际研究者提供签证、差旅和住宿相关的必要协助,所有相关经费将从奖金总额中支出。

在3个月的项目期间,CAC将和获选研究者紧密合作,帮助其实现项目方案并发展出相关公共项目(例如表演、研讨、展览等公共与教育活动)。CAC还将寻求社区合作伙伴以共同呈现项目成果,组织艺术家座谈、展示项目进程,在项目进行时揭示其创造性的过程。

申请指南 

请访问http://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填写在线申请表并提交必要的申请资料。不接受邮件申请。

评选标准

所有申请将由知名艺术家、学者和美术馆专业人士组成的CAC国际顾问委员会进行评估(包括面试)并做出最终决定。评选结果基于项目的质量和潜力,最重要的是项目能否为CAC拓宽其研究视野做出贡献。

申请者需要证明自己拥有开发类似规模的相关项目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申请者应该能够清晰的描述项目的目标、关键节点以及时间安排。

咨询相关信息:fellowship@chronusartcenter.org

 

360截图20161022150546919

国际网络艺术大奖(The Prix Net Art)关注网络艺术的当下及其未来。此奖项的成立旨在回应目前网络艺术领域中相对缺少的支持和认可,并希望借此推动公众对互联网在当代文化与艺术实践中极端重要又不断变化的角色的讨论。

奖项将设立10000元与5000元美金的奖励,分别授予两位艺术家,以鼓励他们对网络创作的投入及其所展现出的当代网络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向。

2016年的“国际网络艺术大奖”将邀请三位评委——劳伦・康奈尔(Lauren Cornell)、张尕、克莉丝汀娜・保罗(Christiane Paul)一同对由公众提名的候选人进行评审。

国际网络艺术大奖(Prix Net Art)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和根茎(Rhizome)共同组织。

更多提名信息,请访问:http://cn.prix-netart.org/

<评委>

 

劳伦・康奈尔(Lauren Cornell)是新美术馆策展人及技术项目副总监。她是2015年新美术馆三年展“SURROUND AUDIENCE”的联合策展人。她与爱德・海特勒一同编辑了《MASS EFFECT: ART AND THE INTERNET IN THE 21ST CENTURY》,该书由新美术馆和MIT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在2005至2012年间,她任根茎的执行总监。她同时为Aperture, Frieze, Mousse, LTTR, North Drive Press 和The Paris Review撰稿。她任职于巴德学院策展研究中心,并在2016年夏天组织了赫塞尔美术馆十周年展览“INVISIBLE ADVERSARIES”。

 

张尕,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CAC) 艺术指导,媒体艺术策展人。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 教授。曾任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媒体艺术副教授,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MIT Media Lab)、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UCSB) 以及纽约市立 大学 (CUNY) 研究生院分别担任过访问职务。2007 年至 2014 年,他于中国美术馆担任媒体艺术顾问策展人,并在期间策划了广受瞩目的国际媒体艺术三年展系列,其中包括“合成时代”(SyntheticTimes,2008)、“延展生命”(Translife,2011)、“齐物等观”(Thingworld,2014) 等。这些大型展览批判性地探究和考察了全球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并衍生出有关艺术、技术和文化方面 的讨论。他还担任过奥地利电子艺术奖 (Prix Ars Electronica)、 VIDA 以及富兰克林熔炉基金会之 “当下的未来”奖 (Franklin Furnace’s Future of the Present Award) 等诸多奖项的评委。他就媒体艺术与文化在国际上发表过广泛的演讲,并担任多本书籍的编撰工作。这些书籍与他所著的许多论文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MIT Press)、《October》杂志、利物浦大学出版社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目前也担任列奥纳多丛书 (Leonardo Books) 的编委,该系列丛书由麻省理学院工出版社 (MIT Press) 出版。

 

克莉丝汀娜・保罗(Christiane Paul)是新学院媒体研究学院的副教授以及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新媒体艺术兼职策展人。她广泛地写作新媒体艺术,并在国际上进行关于艺术与技术的讲座,并在2016年获得了Thoma基金会的数字艺术写作大奖。她最近的著作包括《A COMPANION TO DIGITAL ART》,《DIGITAL ART》,《 语境提供者》(与马格·乐芙乔依和维多利亚・维斯那合编)。作为学院的副教授以及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新媒体艺术兼职策展人,她策划了多场展览,包括“ CORY ARCANGEL: PRO TOOLS” (2011),“Profiling” (2007),“Data Dynamics” (2001),她还为2002年惠特尼双年展筛选了网络艺术部分的作品,并负责惠特尼博物馆的网络艺术网站ARTPORT的工作。她其他的策划工作包括“LITTLE SISTER (IS WATCHING YOU, TOO)”(2015), “WHAT LIES BENEATH”(2015), “THE PUBLIC PRIVATE” (2013),“EDUARDO KAC: BIOTOPES, LAGOGLYPHS AND TRANSGENIC WORKS” (2010),“BIENNALE QUADRILATERALE” (2009-10),“FEEDFORWARD – THE ANGEL OF HISTORY ”(与Steve Dietz共同策划,2009), 与“INDAF DIGITAL ART FESTIVAL” (2009)。

<主办方>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http://www.chronusartcenter.org/
根茎(Rhizome)

是纽约新美术馆的分支机构,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艺术机构。它推动那些能够创造更加丰富、更具批判性的数字文化的当代艺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展览、活动、委约创作、收藏和批判写作,根茎重新思考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收如何面对因互联网而不断变化的语境。从1996年上线以来,根茎一直是在支持艺术与科技方面处于领导地位的国际组织。

http://rhizome.org/

艺术&技术@

“艺术&技术@(暂定名)”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发起并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合作开展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艺术&技术”所受启发来自于艺术、科学与技术之间跨学科、实验性共生的丰富传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中叶美国的东西两岸:西边的洛杉矶郡立美术馆 (Los Ang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LACMA 为美国西海岸最大规模综合性美术馆) 的当代艺术首席策展人Maurice Tuchman 于1966年发起的“艺术与技术”(A&T or Art & Technology) 项目以及由贝尔实验室工程师Billy Klüver 和艺术家劳申伯于同年在东部的纽约发起的“艺术与技术实验”(E.A.T, 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 项目。尽管这两个堪称为运动的大型项目没有太多机构间的互动,其以艺术与技术合作以开拓艺术之新潜力的共同目标则相得益彰,对艺术界造成的冲击不一而同。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的“艺术与技术”项目将重要艺术家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大型技术企业和智库配对合作,使艺术家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技术发明,并在工程人员的协助下尝试新的艺术实践的可能,其成果以展览的形式体现。参与的艺术家包括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詹姆士·特瑞尔 (James Turrell)、克拉斯·欧登伯格 (Claes Oldenberg)、里查·塞拉 (Richard Serra) 以及罗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和安迪·沃霍 (Andy Warhol)等共70多位美国及欧洲知名艺术家,有将近250家企业被邀请参与合作,其中包括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IBM、通用电器(GE)、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等。以纽约为中心的“艺术与技术实验”(E.A.T) 的辐射力则遍及全美28个地区,其在60年代末的高峰期时的“会员”人数达到6000多人, 合作作品600多件。E.A.T 一直延续到1993年,对整个60、70年代及80年代的艺术生态的多样化发展以及艺术、科学及技术间的交叉合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与技术”以及“艺术与技术实验 ”两个项目均应邀参加了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大阪世博会被誉为展示20世纪艺术/科技合作成果之最重要的一次博览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艺术也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囿于观念及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作品多以数字摄影或视频方式呈现,数字技术在包括对触觉体验 (haptic)、远程遥控(telematic)、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沉浸场景(immersive environment)、机器人技术(robotics)以及神经工程(neural engineering)、生物生态(eco-bio)等各个领域所能体现的自我组织、自我生成之能动物质性还有待艺术家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共同合作去探讨并发掘其创作的潜力。

鉴于此,“艺术&技术@”将基于对技术之于艺术/人文之互为关系的历史认知,以及在时空之技术构建下的当代语境中对于技术乃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产之先决条件的批判性认知,通过率先在中国国内建立一个艺术家与工程师以及技术公司的合作机制来探索新的艺术实践与批评之可能,为中国乃至国际的当代及未来的艺术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艺术&技术@”项目首期为期三年,每年邀请一位从事传统媒介的中国著名艺术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及相关企业配对合作,运用高端程序及生产设备,共同探讨、研发并制作一件独特的、有别于其长期建立起来的艺术语汇和形式策略的作品,从而打开新的视野,进一步拓展这些艺术家的实验潜能,换言之,亦将对二十一世纪艺术创作的发展作出贡献。

该项目的委约作品具有研究的性质,在多方协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纳入系统的方法、缜密的构思、反复修改及原型测试。该研究与生产的周期大致为一年。作品成果首次将以双个展的形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同时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媒体艺术家共同参展,或从国际合作机构的馆藏中挑选一件作品联合展出。这种配对式的展览形式创造了一种在对技术的使用上不同方式间的比较和在阐释技术的本质及其衍生出对当代意识的塑造影响时不同的文化、历史视角之间发生的交流与对话。该展览结束后将巡回至另一国际合作机构。 “@”意味着“艺术&技术”项目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欢迎未来的伙伴机构,以“@”结尾也代表着项目多元化的发生地。与展览同步,将组织主题性讲座、工作坊等作为配套研究。从项目的构思到实施将予以跟踪纪录,并形成文献,在三年周期截至时,结合专项论文予以出版。

“艺术&技术@”项目首个特约中国艺术家为国际知名艺术家刘小东。

关于合作机构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http://www.chronusartcenter.org

ZKM|艺术与媒体中心(德国

作为一家文化机构,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在世界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它结合生产与研究,展览与活动,协调与纪录,不断回应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当今社会结构的持续变更。在发展跨学科项目及促进国际合作方面,ZKM拥有多重可供使用的资源:当代艺术博物馆、媒体博物馆、视觉艺术学院、音乐与声学学院以及媒体、教育与经济学院。http://zkm.de/

刘小东作品制作支持机构

里森画廊(英国)
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时间最长的国际当代艺术画廊之一。自1967年由尼可拉斯·罗格斯戴尔创办以来,其代理的艺术家们改变了艺术的创作与展示方式。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与观念主义艺术家,如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理查德·朗(Richard Long)以及从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和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到施拉泽·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和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这整整一代英国重要的雕塑家。里森画廊持续支持它所代理的艺术家的未来发展,包括已故艺术家的遗作、成名艺术家在演变中的创作以及新晋艺术家广阔的潜力。
刘小东作品由里森画廊代理
http://www.lissongallery.com

项目发展联属机构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是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通过广泛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开拓延展艺术的活力,连接艺术与多元领域,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于2008年成立,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北京市文化局。
http://www.bcaf.com.cn

关于艺术家
刘小东是现代生活的描绘者,他的大幅作品成为了新兴世界的历史绘画。刘小东在人口迁移、环境危机、经济动荡等全球议题中找到了人性的面向,但通过精心安排的构图,他行走于虚构与现实的交界地带。作为1990年代以来新现实主义画家中的佼佼者,在被摄影媒体统治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他对具象绘画的坚守成为一种观念立场。刘小东试图“还人本真”的工作受到天安门事件的激励,同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保持警觉,他的创作常常以自由随意的笔触完成,富含深意。虽然刘小东的创作常取材于生活,他选择不同的模特来为场景提供更加丰富的叙事性。刘小东的艺术实践中的这一参与的面向,常常也会被日记或影像所记录,反映了一种迫切的关联感,正如他所说,“艺术与社会应如呼吸,一个呼出一个吸入”(2008)。

刘小东,1963年出生于金城,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在西藏、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创作。刘小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本科(1988)及硕士(1995)学位,现于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1998-1999年间,他曾与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艺术学院深造。刘小东曾与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2012)、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2010)举办个展,也曾参与许多群展,包括上海双年展(2000,2010)、第15届悉尼双年展(2006)以及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1997)。
http://www.lissongallery.com/artists/liu-xiaodong